星期二, 6月 30, 2009

090530 台北霞海城隍文化季 – 群獅匯演 (下)

接上一篇:台北霞海城隍文化季 – 群獅匯演 (上)

桃園武德堂聚英武館 - 上三山採如意青

這也是客家獅,但是和前面的客家獅又不一樣,它是貔貅獅。目前台灣,似乎只武德堂聚英武館在表演貔貅獅,另外桃園的社子國小也有小學生的貔貅獅隊。

聽到貔貅,第一個想到的很多風水師都叫人供養貔貅,以招財、守財,因為貔貅以金銀財寶為食,卻又沒有肛門,不會將其排出,於是很多人就認為它能招財、守財。不過,到底什麼是貔貅呢?有人說貔貅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但一般文獻提到龍生九子時又沒提到它,還是另有其名呢?另一個說法是,貔貅相傳是頭威猛,善於戰鬥的惡獸,後經文殊佛點化,降服並收為座騎也。

貔貅獅藝相傳起源於大陸河南、江西等中原地區,隨著中原客家先民的遷移,將此技藝展轉流傳到廣東惠洲府海豐、陸豐客家聚落區,在清康熙41年(西元1722年)隨著客家先民橫渡將此藝帶到台灣,貔貅獅藝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可說是歷史相當悠久。 (本段簡介節錄自大紀元報導)

另外,雖同為客家獅,貔貅獅屬於客家獅的「武獅」,有別於客家盒仔獅(文獅)。更特殊的是,貔貅獅表演時,最後都有會一段「殺獅」,因此前頭一位表演者一定手拿大刀揮舞,惹的貔貅獅呲牙咧嘴。

錄的第一段,是上高台,顯示貔貅獅的勇猛善戰。不過,很好笑的是,後半段,貔貅獅跳下高台在地下滾的時候,好像嚇到了旁邊的小弟弟。


錄的第二段,就是重點-「殺獅」。


 454

(圖片說明:左上是表演前的最後練習;右上是鑼鼓;左下,注意貔貅獅的造型,和一般的獅頭又不太一樣,有兩個角;右下,殺獅,驗收練習成果)

附上聚英館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195225-jig/


彰化縣芙朝村振興館金獅陣 - 七星陣與八卦陣

和前面的不同,這是閉口獅。據說這個獅陣每年都會參加大甲的媽祖遶境。

但這個獅陣特別的是,有佈置七星陣與八卦陣(八卦在外,七星在內),而獅子就踩著七星陣與八卦陣,據吳教授解釋,這是有袪煞、辟邪的功能。吳教授還說到,總體看來,比起廣東獅,台灣獅更重其儀式性。就來看看難得一見的七星陣與八卦陣吧!


 455

(圖片說明:左上,這是他們的閉口獅;右上,正在以紙錢排出八卦與七星;左下,獅子正在踩八卦與七星;右下,表演完舞獅,也有武術表演)


北港德義堂龍鳳獅 - 龍鳳戲獅

這個獅團的特別在於多了龍及鳳,表演時,由兩人分別扮演「龍」與「鳳」,前者兩手分持「金印」及「龍珠」,「鳳」的兩手用來鼓動雙翼,不持器物,搭配三頭獅子翻滾、跳躍動作,場面相當熱鬧。(我要特別再說一次,不要說龍鳳配喔,鳳可是百鳥之王,也是雄的,凰才是雌的喔。)

說起北港德義堂系統,可是歷史悠久,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其陣頭具有三大特點:拳術方面,剛柔並濟,將剛猛的太祖拳和柔拳搭配表演,頗具調和之美;陣頭方面,內涵熱鬧而豐富,表演時除了一般武陣不可缺少的獅子、兵器以各項兵器單打等練排成陣式,稱"走圈"(類似宋江陣),俗稱武陣,又加上文場「獅鬼」(戴著面具,與獅子嬉舞的丑角),以及龍、鳳二種單人扮演的靈獸,在祥獅獻瑞外,再加上龍飛鳳舞,象徵呈祥之意;第三個特點則是配樂出色,,五音以「龍鳳獅鼓」又加上達仔(小鎖吶),樂聲高亢明亮,獨樹一格,別於廣東獅及宋江陣,僅於鑼鼓配樂,相較之下不僅活潑,美妙,節奏更有變化,百聽不厭。(此段簡介節錄自德義堂部落格)

就來看看獨特的龍鳳獅陣吧!


 456

(圖片說明:左上,鳳和獅;右上,很傳統的鑼鼓點,還有嗩吶等樂器;左下,龍與獅;右下,他們衣服的背面)


威勁龍獅戰鼓團 - 比武招親 與 魔山救主

威勁龍獅戰鼓團,這個團有別於其他的團,是由台中體育學院與文化大學體育系的學生所組成的。據吳教授的解說,此團曾參加過在上海舉辦的國際比賽,勇奪第一名。不僅如此,也有高中生因舞獅比賽得名而甄試進大學喔!

這個團表演的是台灣少見的北京獅。北京獅的獅頭造型像北京狗,渾圓可愛,此次的獅頭不僅嘴巴可以開合,連眼睛都可以開閉,很有趣。北方獅表演時必定是兩隻獅子一起表演,因有一人(稱為球人)拿著繡球,兩頭獅子跟著人的律動,或是跳躍、或是滾地,有時也會有一些特技性的表演,甘平衡球、過平衡等,動作難度頗高。另外,北京獅的演出較像表演性質,通常是要有劇情的,所以這次威勁龍獅戰鼓團的演出才會有比武招親和魔山救主。另外,據吳教授的解說,比賽時,是放錄音帶的,所以不像有鑼鼓點的配合,絲毫不能拖拍,另外北京獅不可中途換人,所以難度更高。
還是直接看看影片吧!









 457

(圖片說明:上面兩張是比武招親,北京獅的獅頭很可愛;下面兩張是魔山救主)


台灣獅頭旺 - 禮儀陣

說到獅頭旺,就一定提到創團者-洪來旺老師。現年95歲的他,從小做獅頭,已經做了將近80年,手藝精湛,曾獲得國家薪傳獎。不僅做獅頭厲害,洪老師的武藝也很不錯,也是個武師高手。關於洪老師的簡介,可以看這一篇文章:弄獅八十載 製作獅頭奇人洪來旺。當天的演出,洪老師也來到現場,關心子弟兵的表現。

 458

(圖片說明:前面穿藍襯衫者就是台東大學體育系的吳騰達教授,後面穿傳統白衫的老者就是製作獅頭奇人洪來旺老師)

而獅頭旺的演出,氣勢很大,不僅有精彩的舞獅,另外可說十八般武藝盡出,令人看得大呼過癮。只可惜我的3張記憶卡空間都快沒了,所以沒辦法錄下來給大家看,看看照片,聞香一下囉!

 459

(圖片說明:上面兩張是在遶境時拍的,左邊是準備晉見城隍,右邊是武術表演;下面兩張是下午演出時拍的,特別是右下,老者手上拿了燃燒的紙錢,在晉見城隍時,很多獅團也有這個動作,不知道其含意為何?)


後面還有壓軸的當地團體-大龍峒金獅團,但是反正又沒有記憶卡,而且實在太熱了,肚子又餓,只好先走了,希望還有機會能看到大龍峒金獅團的表演,而且主辦單位表示,希望明年能再辦一次,那就明年再來吧!

星期日, 6月 28, 2009

090530 台北霞海城隍文化季 – 群獅匯演 (上)

端午節前後的宗教活動其實還不少,繼前天的中港洗港祭江後,台北三大祭典之一的霞海城隍祭典也要展開了。其實最想看的是「暗訪」,但可惜不是假日,所以不太方便,而正式祭典的時候,又剛好有事,所以只能趁著連假來看台北市文化局辦的台北霞海城隍文化季的開幕活動-群獅匯演。

整個活動其實辦的很不錯,總共邀請了十團的獅團的來表演,每團都各具特色,再加上台東大學體育系的吳騰達教授的詳細解說,真的是獲益匪淺,讓我們對舞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說到舞獅,其起源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據吳騰達教授的說明,林衡道老師是認為是從漢順帝時開始的:一開始中原地區是沒有獅子的,但漢順帝時西域進貢了二頭獅子給漢朝,但一不小心養在宮中的獅子其中一頭死了,可是隔年西域的人還要再來看看獅子如何,所以漢順帝叫群臣想辦法。眾臣無法可想,於是照樣刻了一個獅頭,然後趁著皇帝與西域特使酒酣耳熱之際,叫人拿著刻出來的獅頭出來舞弄,這就是最早的舞獅起源。後來舞獅由宮庭傳至軍隊,再傳至民間。

雖然我是覺的這只是一個傳說,因為再怎裝,人扮的獅子很難騙的過人吧,當然也許西域特使是因為政治考量而不揭穿吧!不過,的確中原是沒有獅子的,而我認為,獅子做為佛教瑞獸,應該的確是隨著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的。而且有些資料顯示,做為第一個大一統且強盛的朝代,許多西域紛紛進貢漢朝,其中就包括了馴獅郎與獅子,所以一開始可能是真獅子的表演,也許類似現在的馬戲團。而後來,可能獅子難得,而轉變為人扮獅的舞獅,再加上佛教的傳入,更增加其宗教上的意義。

不管舞獅是否真為漢代,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到了唐代,舞獅已經是一個確定存在的活動(或儀式)。《舊唐書‧音樂志》:『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五方獅子舞,獅子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獸之容,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這『五方獅子舞』就類似於今日的舞獅。

而舞獅到了清代更為蓬勃,因為清朝為了怕人民造反,而頒佈了所謂的禁武令,但辦法是人想法出來的,各莊團練就假借練習舞獅的名義,私下偷武,這也是為什麼那多獅團都有練武的原因。

而目前在台灣的舞獅,依造型可分為四種:1) 北方獅,這裡的北方是指長江以北,以北京獅為代表;2) 醒獅,也就是廣東獅;3)開口獅,多見於台灣北部,特徵就是嘴巴可以開合;4) 閉口獅,多見於台灣南部,特徵就是嘴巴不能開合,整個獅頭是一體的。

說了那麼多,現在一團一團慢慢欣賞囉!(但底下的順序沒有照出場順序,是隨我的意思排的)

鴻勝醒獅團 - 步步高昇

鴻勝團擅長的是廣東獅-醒獅,還曾得過薪傳獎,也常出國表演。

至於廣東獅,本來是被做「瑞獅」,但民國十七年,濟南發生五三慘案,全國發起一股反英、反日的熱潮,這時在廣東也有大學生的遊行,六月廿三這天,英派駐廣州的印度人,殺死遊行的學生,引起全體廣東人的抗議。後因「瑞」與「睡」在廣東語中發音相同,故提出了一口號:「無睡獅、瑞獅醒覺」,之後就將瑞獅改名為「醒獅」,代表廣東人已覺醒,希望中國人再也不受外國人的欺侮。

而在醒獅中,據吳教授的說明,又可依造型分為佛山獅與鶴山獅,但在台灣以佛山獅居多,但更多的是兩者混用。另外,吳教授亦說明,醒獅中最難的動作就是梅花椿,這是從採青演變而來的,而梅花椿的這個部份早期是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的華人社會研究比較多,後來才傳進台灣的。

說了這麼多,趕快來看表演。第一段是空手,假裝手上有獅頭,好讓大家看清楚他們的動作,不然一般舞獅中,細部動作都因為獅頭的覆蓋而看不見。


第二段,從空手,進而戴上獅頭。


第三段,最好看的上椿動作,也是最危險的動作,是經過無數次練習才換來的。

 451

(圖片說明:左上是醒獅的獅頭,和別的獅頭不太一樣的是頭上會有一個角;右上,在椿上跳躍;左下,掛在椿上,是突然躍下後直接掛在椿上,高難度動作;右下,上肩)
附上鴻勝醒獅團的網址:http://www.hsldt.com.tw/,不過資料其實不多。

嘉義中埔客家獅鼓團

愧為客家人,在這之前,我真的不知道還有客家獅,這種特有的舞獅。

客家獅是開口獅的一種,起源於大陸,到台灣之後因生活環境的改變,獅頭的形狀與大陸原鄉有所不同,獅頭主要顏色分為黃色、青色兩種顏色。客家獅頭以木板做 成,形狀像個四方形的方盒,獅嘴的特色是可以開合、取物,故又有「盒仔獅」之稱,因獅鼻酷似豬鼻,也叫做「豬獅」或「豬鼻獅」。早期是在桃園、新竹一帶的客家人舞弄的開嘴獅,其主要功能以熱鬧場面為主,在廟會、重要慶典、迎賓場合都可以看到。熱鬧的客家獅是吉祥之物,除了在節慶上有助興娛樂的效果外,一般民間認為這種熱鬧的舞獅能夠「趨吉避凶」,帶來吉祥與好運。(此段介紹多節錄自青年日報)

而嘉義中埔客家獅鼓團的成立,是邱接輝教練有感於這麼客家獅文化,眼看著將流失,實在可惜,於是大力鼓吹下,並由當時擔任中埔鄉和睦村村長陳柏麟(現為嘉義縣縣議員)號召全體鄉親踴躍報名練習,而成立的,可說是中南部首屈一指的客家獅團。

就先來看看他們的表演,不過我站的地方角度不是很理想,所拍的不是很好。從影片可以看出,由於客家獅頭的開口頗大,要精準控制是不太容易的,需要一定經驗與功夫的,而且很耗體力,所以他們中途都會換人。


另外,中埔客家獅團著重在獅子的表現,所以並沒有客家獅團會有的「大面」、「小面」等。不過,客家獅表現中一定要有的咬草席,倒是很詳細的演出。據吳教授的解說,這個咬草席的動作只有出現在客家獅,象徵客家人只要有一條草席,到那裡都能生存。咬草席的動作中,獅子需咬四個角落,應該是象徵四方,而咬這個動作是否有點去邪的意味呢?吳教授沒有解釋,我也不太清楚。

 452

(圖片解說:左上就是現任的團長,嘉義縣縣議員陳柏麟,他的技術很不錯呢!右上是遶境前,獅子在城隍廟前向城隍爺致敬;下面四張則都是表演咬草席,可以仔細看獅頭的造型)


新竹縣芎林下山客家舞獅團

這一團的客家獅,雖然動作沒有中埔客獅鼓團的俐落有勁,但卻完整展出客家獅的全貌,不只有盒仔獅,不只有咬草席,還有「大面」(大頭佛)、「小面」(孫猴子)以及丑角等,以及舞獅後的武術表演,可說是全套的客家獅表演。更可愛的是除了大人表演,還有很多小朋友參予演出,也算是傳承,不過就如許多非職業獅團面對的問題,成員不是老就是幼,年青人或中壯年都很少,還是有傳承斷層的問題。

錄的第一段,是大面(大頭佛)與群獅的演出。


錄的第二段,是小面(孫猴子)戲弄大面與群獅,後半段甚至是要偷老婆婆籃中的東西(糖果)。


 453

(圖片說明:左上是大面與獅子;右上是小面正在偷東西;下兩張是武術表演)

對客家獅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些論文:<台灣客家獅之研究>(可全文下載),以及<六堆客家地區舞獅研究>(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可下載)


(待續)

星期五, 6月 19, 2009

090619 我看2009奧斯卡 改編劇本篇

入圍改編劇本獎項的影片,都是從書(小說)改編來的,入圍的五部影片中,恰好有三部的原著都看過,所以很想談談,書本改成電影的效果。不過,事先聲明,我不是專業編劇,所以這只是一位愛書人的不專業感想。

我看過書的分別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為愛朗讀」及「貧民百萬富翁」。就原著的篇幅與複雜度來說,「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最為輕薄,原來只一篇短篇小說,所以編劇面對的是如何放大的問題,和改編「斷背山」是一樣的;而「為愛朗讀」及「貧民百萬富翁」則是長篇小說,尤其「貧民百萬富翁」的情節相較之下是更多更雜的,編劇面對的問題是如何捨,如何只取其主要內容。一類是要將小做大,一類是要將大做小。

就先從得獎的來說吧!

貧民百萬富翁

雖然「貧民百萬富翁」算是今年的奧斯卡大贏家,也得到了不少好評,但不論你喜不喜歡這部電影,我建議去看看原著,你會發現原著更好看。

「貧民百萬富翁」的原著是「Q & A」(皇冠出版),作者一位印度的外交官,描寫一位印度下層社會中的孤兒,如何在益智節目中過關斬將,贏得大獎。在原著中作者回答每個題目的背景經驗,都是一則故事,共十則,藉著這些故事,描述了印度社會的種種,包括種族(宗教)衝突、寶萊塢的現象、泰姬瑪哈陵的白牌導遊、與巴基斯坦的內戰、拐騙小孩的黑幫人士、骯髒的殺手生意、貧民社區中不佳的衛生條件等,不刻意卻詳細的描繪出來,讓我們得以稍稍了解今日的印度。也許你會質疑為什麼題目這麼剛好,都能配合他的經驗,但我認為這種巧合不是作者的重點,重點是印度傳統的因果論,就是因為主角有這些經歷,他才能回答這些問題,也才能有貴人相助,脫離被懷疑作弊的境地。即便要從這本書就了解印度未免太過苛求,但原著的視野的確較大,作者試圖把印度社會的種種都列於小說,而藉著益智節目形式的引出故事,也增加了其可讀性。

不過,這種大器的對印度社會的描寫,到了電影則被簡化成黑幫對下層社會的壓迫,以及一個不怎麼合理的浪漫愛情故事。我能了解由大改小時,基於電影創作的考量,有些不夠亮的情節是必需刪掉的。但很難理解,一個貧民社區的小男孩,求生都來不及了,還能死心塌地的念著一個女生,雖然在催淚或感人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我想這有點浪漫過了頭。另外,因為刪掉了一大半的故事,所以男主角答題正確的必然性就降低了,而能答對題目就只能歸究其運氣了,殊是可惜。還有,最大的敗筆在於,一個印度貧民社區中的孤兒,只上過幾天的學校,竟能說著流利的英文,能跑到泰姬瑪哈陵當白牌導遊,也能在益智節目中與主持人應對,甚至在當服務生時能知道正牌學生(或職員)不知道的事情,我想編劇在這裡欠一個說明,相反的原著則合理很多。

所以,以喜歡原著小說的角度來看,我自己是覺得這個改編還滿失敗的。


為愛朗讀

相較於「貧民百萬富翁」原著故事的龐雜,「為愛朗讀」的原著-「我願意為你朗讀」(也是皇冠出版)的故事比較單純,所以電影忠實的呈現了原著,幾乎沒有刪減,有的只是為了電影效果,而將段落的順序做了一些調動。

乍看之下,「我願意為你朗讀」似乎僅是敍述一場女大男小、不被接受的戀愛,但深究其所處背景與女主角的身份,其實這是一本對於二戰後德國精準描寫的作品。就如筆下的男孩,作者徐林克出生在二戰末期,迎接他的戰敗殘破不堪的德國,而且上下兩代有著鴻溝,初生的一代不干背負著上一代的罪名,急欲譴責上一代為何接受納粹,就如書中(電影)中都有描述到的學運。

而女主角,就是普遍的上一代,不知道為何會成為納粹的一員,也不知道到底犯了什麼大錯,卻為了一點自我尊嚴的堅持,寧可無語承擔一切。但一昧譴責,無濟於事,日子總要過下去,下一代終究無法否認上一代對自己的影響,於是試圖彌補之間的鴻溝,所以有了為愛朗讀,不僅是對愛情的彌補,也是上下兩代的合解。只是已造成的鴻溝沒有那麼輕易被彌補,經歷過的再也回不去,女主角最後還是選擇了自殺。

電影很忠肯的呈獻了原著所要呈現的精神,甚至加了一些細節,導引觀眾進入劇情,了解劇情。但喜歡文字勝過影像的我,卻覺的有些地方講的太白,而少了原著的一些詩意,不過這可能只是我的吹毛求疵。無論如何,電影和書都不容錯過。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和前兩者比較,原著是費滋傑羅的短篇小說,所以在改篇時要考慮的是如何放大。

其實,原著並不是費滋傑羅最好的作品,甚至我覺得有點不是很好,當然有可能是語言(或翻譯)造成的隔閡,但想了解費滋傑羅的傑出,應該去看「夜未央」或「大亨小傳」。原著的概念其實很簡單,就只是針對凡人都喜歡永保青春,甚至是越活越年輕的夢想所做的奇幻短篇,著重的只是與他人相異的生長順序,為主角與主角的家人帶來什麼後果,這樣的內容,我覺的對於做為一部電影,是有點單薄的。

而電影,其實只是取其概念,也就是班傑明的生長方向與其他人相反,是由老至少的,其他的情節則是和原著大不相同,卻更能充份利用了生長方向相反的這個概念。特別是與女主角的感情,初相逄時,明明是兩小無猜,卻因班傑明的衰老樣貌而被誤解,及至成年,兩人終於有了對等的條件,但又因班傑明不想讓女主角未來多養一個小孩而離開,而到了女主角中年,班傑明卻又是一個青春洋溢的年青人,雖然再續前緣,但終究也只是一晚溫存,到最後變成祖母的女主角撫養著成為嬰兒的班傑明。這是如何無奈的一段感情,兩人雖然同在一條線上,但不同進展的方向,使得感情變得奢求。同樣是添加感情戲,我覺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加的更合理,且更有韻味。

而且不僅感情的情節添加的好,編劇讓觀眾隨著班傑明的身影,同時對近代美國做了一次巡禮,也是一個很大器的改編。雖然不是忠於原著,但卻是改得十分好,是少數我覺得電影比原著好看的一部。


如果以這三片來選擇,我自己是認為,「為愛朗讀」最忠於原著,「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改的最有創意,而「貧民百萬富翁」則是有點讓人失望。

PS:所有圖片均出自開眼電影網

星期二, 6月 16, 2009

090616 我看2009奧斯卡 外語片篇

在今年奧斯卡得獎名單揭曉後,在台灣,幾部片子沾了奧斯卡的光而熱賣,其中之一就是最佳外語片的得主-「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我想代理商(李崗)會高興押對寶了。

不過仔細看過入圍名單,「送行者」真的是最好的嗎?當然得獎與否還牽涉到評審的品味,而且奧斯卡本來就不見得是以藝術成就,或全片表現作為評斷的唯一標準。但我自己認為「送行者」之所以脫穎而出是在於時機與題材,因為正逢金融大海嘯,所以溫暖人心,且正面向上的題材比較討好,使得「送行者」能打敗其他敵手。不然,之前呼聲頗高的是「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但看他的題材內容,描述以色列縱容基督教長槍黨在貝魯特進行大屠殺,即便藝術成就高(見後述),在各大影展也屢有斬獲(比如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但面對保守的奧斯卡評審,非常不討好,而且個人認為還牽涉到美國高層菁英多是猶太裔的因素。同樣描寫激進左派運動的德國影片「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台灣沒上映)更是不討喜。再看也有在台上映的法國片「我和我的小鬼們」,雖然真實描寫師生間的關係,且頗獲好評,但師生議題也不新鮮了。而奧地利的「維也納復仇」,雖然獲2008柏林影展人道(觀摩類)精神獎作品,但討論人性、信仰的議題一樣太過沈重。

雖然是事後諸葛,但我不禁這麼認為,題材決定了這些入圍影片的命運。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雖然上面寫到,「送行者」以題材取勝,但並不表示「送行者」不是一部好電影,相反的對大眾而言,「送行者」所說的故事是最讓人容易接受的,也因此「送行者」得到了幾個影展的最佳觀眾票選(如金雞百花獎的觀眾票選最佳外語片),而藉著感人的故事,也讓人了解了送行者(納棺夫)這個行業。

跟著男主角的腳步,看到了許多家庭面對死別時的心情與故事,讓人了解「把握當下,珍惜現在」,否則生命是不等人的。而也許正是這種心情,輕易勾起許多觀影人的心事,進而感動了許多人。不過,對我來說,我還是難以了解結尾男主角對父親的那一段,我無法體會男主角僅僅因為看到了父親的屍體及其手中的石頭,就似乎完全體會父親的想法,而諒解了父親。也許是我太嚴肅,但我想如果我是他,我還是很難原諒這種不負責任、抛妻棄子的父親,我也很難諒解男主角的女同事所說的理由,為什麼不回去看小孩呢?

不過,其實最引起我注意的反而不是男主角以送行者身份經歷的許多故事,而是在樂團解散後,坦承自己在音樂上的才能是有限的,而考慮回鄉。我不禁想到,現在很多人都說要鼓勵年青人追求夢想,但這夢想很多都會偏向藝術類,尤其是現在的「星光」與「超偶」現象,但追求這些夢想的人,到底有沒有想過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呢?雖說不去嚐試,誰也不知道可不可行,但如果像男主角這樣,很晚才認清自己的限制,似乎人生的青春都已逝去了。

另外,就是送行師這個行業,因為這一片都會對其有所改觀,認為為死者服務的送行者是有其意義的,但說實在,那個正當行業沒有其對社會、對人類的意義呢?很多行業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職業無貴賤」從來都只是說說罷了。而且就像清潔隊員這份工作在台灣的演變,從以前沒什麼人想當,到現在因其工作穩定,又屬於工務員,而變得非常搶手。如果送行者這份工作的待遇不好的話,男主角能撐到了解送行者的意義嗎?就像現在台灣,很多人都投入禮儀師這份行業,有多少人是真的為了服務往生者呢?我想大多數還是經濟的原因吧!就連原作者,也是因為債台高築而不得以加入這個行業的。所以我是覺得,終究,錢雖不是萬能,但「錢有兩戈傷害多少古今人品,窮有一穴埋葬多少英雄豪傑」。


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看這一部片,得有心理準備,因為看完本片會有一種巨大的震撼,狠狠的撞擊心中,尤其最後一段從動畫轉成實際畫面的,其驚心動魄,實在難以形容。而看完這片,我心中浮現的是李家同教授書中曾寫下的一段話:「戰爭最大的恐佈,是將善良的人變成了劊子手。」

電影的背景是1982年的中東,親西方的基督教長槍黨領袖巴席爾當選為黎巴嫩的總統,但卻被暗殺,以色列及基督教長槍黨皆懷疑是巴勒斯坦難民所為。於是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支持基督教長槍黨,放任基督教長槍黨對在貝魯特的薩布拉(Sabra)及夏蒂拉(Shatila)的巴勒斯坦人難民營展開大屠殺,死傷上千人。正如影片男主角的精神科醫生朋友所說,我很難想像,在第二次大戰中受到種族屠殺迫害的一方,多年站在正義的一方對迫害者納粹進行批評,但是卻轉身成為迫害者,也成為了劊子手。正義似乎不存在於世界上,有的只是強權而已。

本片導演當年即參加過這場戰役,但對他和他的朋友而言,卻是不想記住的一段。但經歷過的事不會放過人們,而轉化為每夜造訪的惡夢。在挖掘過往的時候,導演利用動畫的手法來呈現,使其不受限於現實(無法回到過去拍攝真實事件),而能清楚表達退伍人員的夢魘與記憶;另外動畫的形式,也讓殘酷的畫面比較不那麼殘忍,但平靜手法與殘酷事實的反差,卻更叫人有點坐立難安,更別提劇尾從動畫到新聞畫面的更巨大反差,再再都顯示了戰爭的殘忍本質。

雖然競爭奧斯卡外語片失利,但我想「與巴席爾跳華爾滋」的美學成就會成為一種經典,就像奧森威爾斯所執導的「大國民」,雖然當年因政治因素沒有得到最佳影片,但現在有誰記得當年的最佳影片呢?反而是「大國民」常被譽為百年電影的第一名。

說這麼多,真的推薦「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附上導演的訪問記錄:(上)(下)


我和我的小鬼們

相對「春風化雨」或「放牛班的春天」等感人師生片,本片並不是那種會催人熱淚的師生片,相反的這部電影卻非常真實,真實呈獻課堂上師生間的相處,甚至是對立,真實呈獻老師也是一個人,他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並不是每個老師都是無所不能的。真實到男主角,也是原著作者,本身就是一位國中老師。

不過,也許是國情不同,也許是受中國教育的原因,有時候看著影片中的猴囝仔,我還真同情那位老師,很想好好教訓那些學生。不過,世界不斷地在變,師生關係也是跟著變,我想老師們面對的挑戰是和以前不同,且越來越重吧!當然,小孩子面對的壓力與挑戰,和以前比起來,也是變得更複雜了。想到這裡,我也想到另一部電影-「我的左派老師」,同樣敍述懷有理想的老師的無力感,也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

最後,順帶一提,「我和我的小鬼們」在2008的坎城影展中,擊敗「與巴席爾跳華爾滋」,而得到金棕櫚獎,是法國電影在睽違20年後,把金棕櫚獎留在自己國內。


至於其他兩片,目前還無緣目睹,所以也就沒有感想了。

ps:所有圖片均來自開眼電影網

星期四, 6月 11, 2009

090528 竹南端午中港洗港 (下)

接著因天氣炎熱,我們就沒把遶境看完了,而是直接到五福大橋下的中港溪出海口濕地了。場地早已設置了,因為這是在農曆五月初一即進行安營,而三媽、中壇元帥以及各路神明,此時已進駐,藉以鎮住水中穢物,使其無法做怪。我們到了之後,看到工作人員將金、銀紙堆成五堆,象徵五方營地。

 406

等待的時間不短,因為遶境的隊伍很長,而儀式要等最後面的媽祖到達才開始。另外也是要等退潮,等泥灘地現出,等一下才能進行法事。(下圖就是中港溪口退潮前後的比較)

 407

媽祖駕臨後,儀式隨即展開。堆放在五方營地的金、銀紙,被點火焚化,而熊熊火光中,眾神轎及乩童在中壇元帥神轎領頭下,分別繞行五方營陣後衝向出海口,各自在做完科儀後陸續返回。這個場面非常盛大而熱鬧,卻也亂中有序,絕不會互相撞到。

 408

 409






做完科儀而返回時,最重要的是眾人必須背向出海口,掩旗息鼓,襟聲而回,尤其不可呼叫他人名字,一為自保,二因不害人。眾神像則必須面海退回(如下圖的右下),象徵在眾神監護下,讓被送出去的污穢全無反撲機會,以確保街市之安寧,並保護民眾之安全。

 410

待全部儀式完成後,隊伍回到慈裕宮,一一向媽祖繳旨,稟明任務完成後各自回宮,三媽與中壇元帥也回宮安座,即完成洗港祭江儀式。不過這個部份,因為肚子餓,所以就沒有看完啦!

後記:之前,提到端午節,只會想到找划龍舟、吃粽子,而且學校教我們這些是為找尋屈原以及保護屈原不被魚吃,整個端午節,似乎就是為了屈原而有的。因為這樣的教育,所以在聽聞韓國想要為他們的江陵端午祭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許多人會很生氣,甚至說”屈原又不是韓國人”等的話語。

當初對於韓國的舉動,我也是很生氣,但在網路看到一篇文章(如下),詳細敍述江陵端午祭對於韓國人的意義,而且韓國人對於這個延續了千年的傳統,是多麼的用心,才了解,我們憑什麼生氣呢?這個江陵端午祭是值得成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韓國江陵端午祭為例(上)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韓國江陵端午祭為例(下)

回過頭想想,對於端午節我們認識有多少,就拿「粽子」-這個我最愛的食物之一為例,真的是為了保護屈原不被魚吃嗎?魚怎麼會有手把粽子解開呢?不解開又怎麼讓魚吃呢?正如老師所說,這些都是統治者為了向人民灌輸忠君愛國思想,而對傳統節日的附會之說,結果反而讓端午節最原始的意義逐漸隱沒而少為人所提起了。推薦大家看一篇文章,即可大致了解端午節真正的民俗意義。

炎夏端至,驅凶避邪 ── 和屈原無關的端午節習俗與傳統

我自己是覺得,竹南鎮在端午進行中港溪洗港,也有那麼一點相同的意味,都是在提醒大家炎夏即將來到,而藉著洗港將不好的東西(瘟疫)趕走,以讓大家有個好過的夏天。只可惜,因為是慈裕宮主導,且媽祖在台灣是顯學,所以太強調媽祖出巡,甚至弄了一個中港媽祖文化祭,結果少了那麼一點對時令的提醒,有點可惜。

星期三, 6月 10, 2009

090528 竹南端午中港洗港 (上)

端午節的民俗活動不只有划龍舟而已,竹南鎮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行「洗港祭江」以及「端午遶境福」,是比較特別的傳統。活動雖然是全鎮的廟宇都會參加,但以慈裕宮(主祀媽祖)為主,所以這個活動也是唯一一個會在夏天出巡的媽祖。

中港溪的地理位置在早先台灣墾拓社會中,應是有一定的重要性。所謂的「中」就是淡水到鹿港的中間,是台灣南北交通的重鎮,也是台灣與大陸交流貿易要港,所以是漢人拓殖較早的地方之一。在此早期拓殖地區,祭江洗港的歷史很悠久,據傳已有百年之久了,而其起源眾說紛云(詳情可參考慈裕宮網站的解說),但事實上,「洗港」活動應非源自某一特定事件,而是先民開發中港整個過程的艱辛與感恩的總紀錄。最初只在初海口設案祭拜,之後隨中港的發展、墾民增加,其間發生的不幸意外,使此儀式範圍與規模擴大,成為中港地區特有的民俗宗教活動。

今天就過個不一樣的端午節,來看看這有百年歷史的洗港祭江活動。

到達慈裕宮時,遶境活動即將展開,下圖就是三級古蹟慈裕宮,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兩旁旌旗飛揚,遶境即將開始。

 400

廟前的神轎、法器、令牌等都已準備妥當了。

 401

如同前述,洗港祭江幾乎是全竹南的廟宇都會參加,甚至一些外地的廟宇也會來共襄盛舉。而各廟的神轎、乩童都會在遶境前都會先來慈裕宮致意,以及領取令牌,如下圖及短片。

 402





慈裕宮的中壇元帥(三太子)也要出動了,出動前也要向媽祖稟告。而稟告後,先在廟前廣場進行鎮方,就是在東西南北中五方均燒一小批紙錢,而中壇元帥的神帥則需過火。但不太清楚神轎為什麼要翻90度而立起來?

 403




接著就是遶境了,據慈裕宮網站資料,遶境時,在重要路口或橋樑會貼五方,象徵神明保境平安之意;不僅如此,還會由中壇元帥的神轎負責安鎮五方,乩童也會進行淨路、淨江的儀式。

 404




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路口,旁邊還有溪(或圳?),所以還設有外媽祖,就是先請媽祖來此地駐紥,而經過的神轎、陣頭、家將與乩童都需進來拜見。

 405

星期五, 6月 05, 2009

090517 竹縣一日遊 - 花花世界玩布工坊

會來這裡做花布DIY,是因為上次在劉老師家聚時,有請她們來教我們做DIY,我覺的十分有趣,所以想和同事們分享,讓大家也都能做做有趣的花布DIY。

在劉老師家的時候,我們只知道花布可以拼貼在衣服、褲子、包包以及玻璃盤,特別是衣服、褲子與包包,貼上花布後,就完全改頭換面,而有了個人專屬的風格。

但到了花花世界玩布工坊後,才了解每一種東西都可以透過花布拼貼的手法,而有了不同的面貌,當然,拼貼的素材也不只限於花布囉!

廢話不多說,今天每個人都要做一個玻璃盤,手腳可是要快一點!

有沒有看到啊,下圖中,大家是多麼的認真、專注。做玻璃盤的第一步,是構圖,然後把想要的圖案從布上剪上來,就如下圖中的左上、右上和左中,大家真的很專心在剪,不過,大家應該也是很沒久沒有剪布吧。幼稚園的小朋友雖然不能剪布,但貼心的工坊主人鄧小姐,特別教小朋友做拓印,右中就是CH小兒子拓印的魚。剪好了布,準備要把布貼上玻璃盤背面,在貼之前,要先把盤子表面好好清潔一番,左下和右下就是大家在努力的清潔。

 447

清潔好了之後,就把剪下來的花樣貼上,然後上膠,就如下圖中的上面那一張。不過這張圖是之前在劉老師拍的,因為都在認真做,忘了拍。等膠乾了之後,就可以上底色,而底色乾了之後,再上最後一層保護膠,就大功告成了。成品就如下圖中的下面那一張,那是鄧小姐的作品,中間的飛碟LOGO,是某個國小的校徽。

 446

大家都完成了,拿著自己的成品來張大合照吧!

 445


其實花花世界不只能做DIY,也有賣她們做的一些包包、衣服及小東西,也都很精緻,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跟鄧小姐聯絡,資料如下。
花花世界玩布工坊BLOG http://blog.yam.com/candy16880

星期三, 6月 03, 2009

090517 竹縣一日遊

也有一陣子沒和同事一同出遊,最近大家的壓力都還滿大的,還是出來走走紓解一下壓力,這樣工作才會有效率。

今天的行程主要有三:早上的飛龍步道健行(新埔),下午的花花世界玩布工坊DIY,以及晚上的鹿寮坑賞螢火蟲。既然都在新竹縣玩,當然也少不了品嚐客家美食囉!

飛龍步道

飛龍步道位於新埔蓮華山,不算太熱門的健行路線,卻也不少人把它當做健身路徑,尤其是附近的居民。我們採的路徑是大多數人的走的,從三聖宮下方的停車場開始,從龍尾起登。其實整個步道大部份都在稜線上,走起來很舒服,只有在上稜線和下稜線那兩段是比較陡,而比較花力氣的。不過就算考慮到上下稜線的兩段,飛龍步道還算是老少咸宜的,就像這次,同事有帶小一及幼稚園的小朋友,也都走完全程,甚至是走在隊伍前面呢!

 448

圖片說明:左上是整個步道的地圖說明,不是很詳細,但也可從這個圖知道,飛龍步道名稱的由來,因為整個山徑就像是一條龍啊!剛上稜線的一小段展望不錯,右上就是往竹北方向的展望。其實稜線上的步道,本來是陸軍營地的訓練場,所以處處可見訓練器材的遺蹟,讓服陸軍役的同事,也能稍微想起當兵的日子。左下就是本來的營地界碑,而右下則是障礙訓練中的獨木橋。

 449

圖片說明:左上是在剛上稜線的龍尾運動公園,小朋友們(剛好是四個小朋友呢)和同事Welly在玩。步道中間還碰到廢棄的手榴彈實彈投擲場(右上),以地形地物的訓練場(左下)。在地形地物訓練場,一大片的草地讓人好想躺下,而小朋友已經對著設施物中的洞玩投擲遊戲,玩得不奕樂乎(右下)!

鹿寮坑

會想到鹿寮坑看螢光幕,是同事Alex的介紹,可惜他這次沒空跟我們一起來。

下圖就是我們賞營的地方-鹿寮坑的濕地農場,小池塘旁邊還種著落羽松,看起來還滿有FU的,更特別的是落羽松的呼吸根。不過,螢火蟲不在這池塘,而是農場的另一邊,真的很多喔!

 450

不過,鹿寮坑這個社區,還滿特別的,人口不多,生態不錯,但中間又來雜著幾工廠,而且廠房還滿大的。為了確認晚餐的地方,所以有先來一趟,而跟用餐處-鹿寮坑驛棧的老闆之一聊了一下。為什麼說他是老闆之一呢?因為據他說,鹿寮坑驛棧是整個社區在經營(應該是社區委員會吧),所以大家都是老闆,也都是伙計。他也很自豪的表示,鹿寮坑社區在社區營造的評比上常有佳績,也常有別的社區的人來觀摩。

在後來的談話,他說他就是社區發展委員會的會長,而且和新竹縣議會的議長是好朋友。我想這就難怪了,社區營造需要兩件事,一是社區整體意識的建立,以凝聚社區,另一個則是不可或缺的經費。我想因為他的關係,至少在第二件事,鹿寮坑社區是不用煩惱的。這樣說並沒有絲毫不敬,畢竟為了求社區的生存,本來就是要用盡各種方法和各種關係的,對於這個,我只會為鹿寮坑社區高興。

只是會想到,拿人手軟,所以整個社區營造的方向都會受到政府主導,而政府的思維就像目前的「農再條例」,只會著重美化與觀光,各而忽略了社區營造的主體是居民,是要讓居民有歸屬感且住得舒服。就像上面所提到濕地農場的落羽松,雖然看起來很漂亮,但問起農場女主人,她說她也不清楚,反正是再造時政府種的。因為是政府種的,所以不會想到客家人怎麼會有落羽松呢?而脫離在地歷史與環境。然後又為了創造美景,所以是移植大樹,然後又挖了池塘,這樣速成的景色,能夠讓人來第二次嗎?

想的太嚴肅了,不論如何,今天玩的很愉快,感謝同事能一起出來走走。

星期一, 6月 01, 2009

090523 濁水溪中游之旅 (4) – 青竹竹藝文化園區

竹子比起一般樹木,因其生長速度快,而成為現在很紅的環保材料,更別提更紅的衍伸產品-竹炭。而竹產業曾經也是台灣的重要產業之一,但面對大陸廉價的竹產品,台灣的竹產業則日益沒落、凋零。對於這種局面,當然也有有心人試圖挽回,而青竹竹藝文化園區的創辦者就是這種人。園區不僅宣傳、教育傳統竹產業或竹藝的種種,也試著開發更先進的竹炭等產品,試圖賦予竹產業更高的附加價值。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親近竹子,近而認識竹子及竹產業,園區種了許多竹子,綠竹、桂竹、四方竹自是不用說,甚至引進了一些罕見的國外竹種,比如說會開花結果的梨果竹,但是要40年以上(詳細數字忘了)才會結一次果(如下圖的左上),或是實心的印度實竹(下圖的右上)。但最吸引我們的還是快要消失的傳統竹工藝。

 411

特別是已經沒幾個人會的龜甲笠製作,因為老師的面子,園主特別請出他高齡80多歲的媽媽,魔法阿嬤-陳曾水對女士為我們示範從頭到尾的製程。據園主表示,早年竹產業興盛的時候,分工是很細的,剖竹篾、整理竹篾、竹編都各有人負責,所以往往會剖竹篾的人不見得會編,而會編的人又不知道如何處理竹篾。但是陳阿嬤卻少數從頭到尾都知道的人,很是難得,是台灣的國寶呢!

首先是削竹篾以及竹篾的整理,如下圖。雖然阿嬤說她體力不好,手的力量不如從前,但動作還是很俐落。就像有同伴說阿嬤怎麼不怕手被竹子刺到?園主說,因為很熟練,自然不怕囉!甚至整理竹篾的工具(下圖右上),還是阿嬤和她婆婆所發明的呢!

 412

整理好竹篾,就要開始編織了。編織的孔呈六角形,所以稱為龜甲笠。我們只見阿嬤三兩下就編好一個竹篾,那個要上、那個要下,就是那麼自然,都不用計算,而我們還在想個半天。做到一半,阿嬤還讓伙伴上去試試看如何編織,下圖右下就是劉姐在編織,而我也上陣編了一下。親身試過才知道那很難,光想方向,以及那個要上、那個要下,就搞的我頭大,才知要像阿嬤那樣輕鬆是花了多少工夫啊!

 413

編到一定的程度,開始要把帽子的弧度塑造出來,如下圖。本來阿嬤之前都是用蹲的,用全身的重量來固定,成形才會漂亮。但現在阿嬤身體不好,不能用蹲的,所以用膝蓋抵住來示範。阿嬤,辛苦您了,真是感謝您為我們示範,太感謝了。

 414

不只圖片,再附上幾段影片,讓大家瞧瞧龜甲笠的製做,以及阿嬤精湛的手藝。最後只希望,青竹竹藝文化園區要讓這個手藝傳下去,不要讓它失傳了。

斗笠阿嬤 - 龜甲笠的編織 1


斗笠阿嬤 - 龜甲笠的編織 2


斗笠阿嬤 - 龜甲笠的編織 3


斗笠阿嬤 - 龜甲笠的編織 4


斗笠阿嬤 - 龜甲笠的編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