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行業最賺錢呢?答案是金融業(或銀行),因為”「從賺取私利及損害社會角度來看,沒有任何一個產業和銀行業擁有相同的天賦,」英國金融時報的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曾經傳神地形容銀行的特殊地位,「其他產業,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會在自己陷入(完全是罪有應得的)麻煩,而政府官員(尤其是央行官員)未在第一時間伸手救援,就自以為是發起脾氣來。」”。最近的美國金融危機中正好充份見到這個例子,雷曼兄弟的負責人竟在國會聽證會上怪政府救AIG,卻不救他們,說得理直氣壯,但卻不想想這個摟子到底是誰捅出來的,做錯了事卻雙手一攤,只等別人來收拾。其實政府在此也陷入了兩難,不救銀行讓它倒,受傷的是小老百姓,但救它也是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也許銀行正是看準了這個心態而益發囂張。(其實在台灣,還有另一個行業也很賺,那就是BOT業者,同樣的,這些業者也是看準了政府的兩難。比如說台灣高鐵,政府為減輕台灣高鐵的利息負擔而出面向聯貨銀行說項,等銀行業者同意了,竟又聽到殷琪說,希望不要政府介入高鐵營運,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如果殷大小姐這麼行要早點說,這樣政府官員可以把時間拿來做別的事呢!)
至於卡奴,真的都是我們所認為的「一群奢侈拜金的年輕人」嗎?我們讓真相來說話。經過作者的調查,發現卡債族形成的十大原因為:
失業(57%)>離婚(16.5%)>替父母、親人還債(14.3%)>創業失敗(13.5%)>過度消費(12%)>投資失利(4.5%)>遭詐騙(3.8%)>替朋友作保(3%)>自己罹病(3%)>九二一震災戶(1.5%)
(欠債往往是多重原因交錯而成,所以總合會大於百分之百)
有點吃驚吧!雖然過度消費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卻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反而是失業、離婚等家庭重大變故的發生,但其實這也不難想像,想想前一陣子報導中因經濟因素而自殺(甚至是攜子自殺)的,有幾個是因為過度消費而成為奴的,不,大多數都是常久找不到工作而陷入絕望的。而從卡奴形成或卡債風暴的時間點看來,更能看出來,因為這段時間(2001~2006)正是失業率上升,實質薪資增幅減少(甚至負成長),股市從萬點腰斬等,再再都說明卡奴的形成不是「物慾」、「過度消費」就能輕易解釋的。
即便是創造信用卡的美國中,對申請破產的民眾所做的分析也顯示五大原因:工作與收入不穩定增高、超高利率造成的債務淚增、離婚與家庭型態改變造成的單親家庭增加、醫療費用大幅增加、以及無論如何都要買自用住宅的決心。同樣的過度消費也不是主因。
不過最後一個原因讓我看的有些感概,因為台灣人其實很多人也有這樣的信念,認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就不算安定。我還記得在我第一份工作,產線上的一個女作業員很高興的告訴我,她和她丈夫買房子了,總算安定了。但當我問她那來的錢時,她很高興的告訴我利率不高,而且自備款不高,更好的是前兩年只要付利息。而另一個男同事在老婆的叨唸下,也做了類似的事。那時的我就覺得不對勁,但怪在那裏,不是學經濟、金融的我也說不出個所以來,也只能單純的覺得這樣銀行會賺更多的利息。但書中的說明及例子中,這種購屋方式的風險,是在於未清楚衡量自己能力下買了房屋,把家庭的經濟陷入一個危險的地步,如果沒有什麼意外倒也還好,一旦意外發生,如家中有人生重病、車禍,或被倒會等,看似平衡的經濟就在剎那間崩壞。
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多數都會認為卡奴的形成都是因為過度消費呢?我自己是認為是銀行的陰謀加上懶惰好財的媒體,惟有提供如此的訊息,大多數的人才會站在銀行這一邊,認為那些卡奴不負責,認為那些卡奴侵害了自己的權利,但實際上,我們與那些卡奴沒什麼不同,不同的只是我們幸運了一點,沒有碰到那些倒楣的事。
就算是過度消費,作者也提出他的觀察,提出他所認為的「過度消費」的形成背景:現在的年輕人,剛出社會碰到是一個嚴峻且看不到希望的社會,起薪比以前低,又看不到升遷、加薪的機會。套句現在流行的理論,當大多數的人都在M型社會的低階那一端,努力也看不到希望,生活一無悲喜,加上各式惑人的廣告,消費竟成了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說真的,大多數人是沒有資格責怪他們的,難道你從來不曾衝動下買東西嗎?我們和他們也許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差別,更別提也許他們的消費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也許比你我還來的大。
也許,有些人還是主張「欠錢就該還」,真的有困難,也還有協商機制啊。但看似美麗的協商機制,其實背後問題可大的很。最令人難過的例子就是民國九十五年四月二日發生的阿嬤殺二孫,已經無工作能力,僅靠丈夫半年餉過活,卻要負責二個孫子的生活,因此也成為卡奴,即便在與銀行協商後同意每月償還一萬八千元。但就在正償還前,阿嬤留下遺書選擇與兩孫子燒炭自殺(新聞見此)。也許你會認為這是個案,但從法律扶助基金會輔導的案件來看,百分之四十八以上的協商案每月負擔之應繳金額超過其月所得,更有百分之五其應繳金額超過月所得的三倍。這到底是什麼協商啊?是要逼人去死嗎?其實會想參加協商的人,大多數都有還款的誠意,但協商往往是單方面的銀行說了就算,甚至要求個明細都不可得。這樣的協商結果,往往使人不願簽約(甚至有社工人員希望輔導對象不要簽),或是勉強簽了,但一段時間就無力繼續而毀約,如此反而把這些願意還款的人逼入了死角。
作者訪問的一個案例就是這樣,當實在無法應付協商之後的每月還款,她看開了,她放下了羞恥心,開始擺爛,「但是我現在無所謂了,一切都來不及了,連最後一點錢都被榨乾…」。另外一個案例的人更是講出這些人的心聲,「債權再大,也不能凌駕生存權」,對於生為母親的她,「首先是要小孩長大,其次是我的養老問題,最後才是還款問題。」,也許在強調債務人有還款義務的同時,我們往往不把債務人當做是人來看,所以「如果把我們揹負債務的『卡奴』狀態比做是在做坐牢,那犯罪被抓去關只要表現良好,都還有減刑假釋的一天,可是卡奴呢?如果不能全額還完,不要說假釋,連服刑期滿的機會都沒有」,簡直是個無間地獄。
再回過來看看,雖然銀行成功在媒體上塑造了卡奴是故意賴帳的不道德形象,但其實造成這問題,銀行本身才是要負最大的責任。不然看看發生在去年六月高雄一名女騙子以遊民為人頭,開起公司,辦理申請信貨的業務,幫來申請的人製造假在職證明與假薪資,造成十多家銀行的損失(新聞見此)。銀行以往嚴謹的徵信流程跑那去了,為什麼代辦業那麼盛行,代辦業這麼行,什麼條件的人都能幫忙辦卡呢?銀行自己為了績效、為了業蹟,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放棄了應有的堅持,等嚐到了苦果,才來怪東怪西。而這當中不只是辦卡,近來引起全球金融海嘯的次級房貨也是如此,明知他還款能力有限,卻又鼓動他借款買房、買車,不出事才怪!?
「台灣的銀行業者喜歡用強烈的道德語談論破產與破產人,這跟歐洲的傳統接近,但台灣銀行業者口中的道德,是盡量阻止債務人重返社會以繼續承受銀行催債,因為如此才符合銀行利益。而歐洲的道傳統卻正好相反,盡量納入債務人以使他們成為社會正常的一分子,因為如此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因為台灣銀行業者出發點不同,加上台灣政商關係糾纏不清,許多銀行業者甚至本身就是政治人物,因此立法往往傾斜於銀行那一方。比如說,最吊詭的是台灣的破產認定,當你沒有任何資產的時候是無法申請破產,你必需要有一點資產才能破產的,真是好笑的法律。看來台灣上下階層交流的阻礙,金融法令與環境也是一大因素。
其實這本書中的內容包含更多,雖然說看了心情有些沈重,但卻無不和我們息息相關,真的值得大家看一看。最後,值此世界金融環境惡劣之時,我希望我的朋友都能安然無恙,但我也希望大家都能讀讀這本書,了解台灣金融環境的不合理,往後有不適當的立法出現,能用你的選票唾棄那些豬立委。另外也能未雨綢繆,當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時,不致於落入銀行的陷阱中。
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
作者:夏傳位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18日
ISBN:978986834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