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24, 2009

倒一杯酒 來甲汝照顧

課堂上,老師說著常民生活中的四時八節,其中提到了八節中的立冬。想到立冬,第一個想到的只有冬令進補,沒辦法,就是愛吃。但在老師的解說中,了解到冬令進補並不是只有補身體以過冬的概念,還有著背後感恩的概念。

老師說到:「為家庭,為妻女默默辛勞一整年的男主人,每一年,只在入冬之後,農事才有可能暫告一段落,適時又獲得家人「補冬」的慰勞,當然會認為是莫大的奬賞,尤其是來自最親近之人的鼓勵,更顯得溫暖又窩心。」在農業社會中,沒有所謂現在的神農獎等比賽,成就感就只能來自於家人,在立冬呈上一般日子吃不到的補品,不僅慰勞你一年的辛苦,也感謝你為這家庭的付出。當然,最後也還是全家大小一起補,闔家快樂。

從這個角度來看,立冬其實是充滿了感恩意味的。聽到這裡,我心中浮現我很喜歡的一首歌,潘麗麗的「倒一杯酒來甲汝照顧」,歌詞是這樣的:
白雪一蕊若花飄墜落 輕輕結踮汝的褲
為阮操勞不知苦 逐工迎接風佮雨

咱厝踮佇天地的門戶 時間若貓陌山路
冬天過了雪入土 青春淋雨想當初


雨水踏著立春的腳步聲聲滴落阮心湖
燒酒囥佇小烘爐 芳味飛駕滿山路

倒一杯酒來甲汝照顧 滲著雪水滲著雨
滲著苦楚林落肚 果樹爆芽天拄黑
隨著歌詞,妻子倒酒給忙完一天農事的丈夫,暖暖他身與心,雖然再怎麼苦,兩人在一起,總是有希望的。這樣的意境,令人欣賞。

ps. 潘麗麗的這張唱片「畫眉」,以典雅含蓄的詞語,描寫滿滿的夫妻、母女之情,我個人認為實在是潘麗麗唱片中最好的一張,可惜的是再出過「往事如影」後,潘麗麗就不再出唱片了。更可惜的是,驚傳潘麗麗因老公偷腥而離婚,歌曲中的夫妻情不再,著實令人唏噓。

星期三, 10月 21, 2009

091017 大安溪之旅 (1) - 澤民樹王公

來到后里,千萬不要只去月眉糖廠,去了月眉糖廠,一定要順道去看看澤民樹王公。

 536

(圖片說明:這些都是在澤民樹王公所拍攝的,而澤民兩字是李登輝當總統時所題的)

說起台灣民間信仰中,對於石頭公(石頭媽)或樹王公的祭拜,之前我自己是覺的有點不可思議的,不過即便如此,每當跟著母親去土地公廟拜拜時,還是會一起拜旁邊的石頭公。但之前經過老師的解說,了解了其背景,才知道這當中包含多少無助父母的心意,讓人感動,就算不相信石頭公或樹王公,我是覺得就當對父母的道謝,也是不錯的。

先說石頭公(或石頭媽),在早期,石頭的意象是堅硬的,是長壽的,所以在醫藥還不是這麼發達的時候,那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像石頭一樣的堅硬,能抵擋一切不好的東西,平平安安長大。特別是嬰兒時期,頭骨還未長全,頭頂的囪門還很柔軟,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渡過這段危險時期呢?所謂「頭殼硬硬,好育飼」,成了每個父母的最大心願,而在他們心目中有什麼東西能硬過石頭呢?所以祭拜石頭公自然是一種反射心願的祈求,而不管是滿月或剃胎髮時,送給小孩的吉祥物中有石頭也是類似的心願。不僅如此,在某些地方,還會將小孩給石頭公(媽)做契子,也就是認石頭公(媽)做義父(母),希望石頭公(媽)能保佑小孩能平平安安長大。其中有些地方的儀式很有趣,是帶小朋友的衣服去跟石頭公(媽)來換衣。

其實,拜石頭公(媽)是給替小孩子著急的父母一個心靈上的慰藉。不要說早期,就算現在,剛作爸爸或媽媽的人,面對小孩狀況的未知,也是非常的焦慮。那沒有發達醫藥幫助的前人,自然會想找個釋放壓力的對象。

特別在早期農業社會,早期男女分工嚴明,照顧小孩大多是媽媽的責任,可沒有婆婆或自己的媽媽來幫忙帶。在此狀況下,不但要忙日常的事,還要照顧小孩,壓力之大,不是當媽媽的,很難想像。那個時期,石頭公(媽)不知撫平多少焦慮不安的母親。因為石頭公(媽)神格不高,所以媽媽們很容易將其視為自己的親近的長輩,在拜拜時訴說自己的委屈、願望等,自然而然讓緊繃的精神放鬆。還有最後一招,如果小孩真的不幸怎麼了,至少可以說,我都讓石頭公(媽)成為他的義父(母)了,連石頭公(媽)都罩不住了,可見得這是命。

樹王公也是類似的概念,因為能形成樹王公的都是又老又大的樹,所以也是希望小朋友能長的又大又長壽,不是之前有個奶粉廣告,希望小孩長得像大樹一樣嗎!不過,要長成大樹又活的很久,通常其實是人們不要用的木材,要用的早就被砍了,不可能活這麼久。所以通常樹王公多是榕樹等不被利用的樹材,或長的奇形怪狀而無法利用的樹。

不過澤民樹王公很特別,他是樟樹,樟樹早期的用處是拿來提煉樟腦,所以不管形狀多怪,都會被砍下來的。這一棵樟樹能長這麼大,真的是很難得。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他是土地公樹,早期土地公廟的背後都會種一棵大樹,或選在大樹前建廟,而依習俗,土地公樹是砍不得的,這棵樟樹就幸運的被保存下來了。

 538

不過這棵樟樹真的很大,眾多而姿態各異往上的枝幹,讓樹下一片地形成乘涼的好地方。坐在樹下,涼風徐徐中帶著樟木的香味,真的是很舒服,讓走了一天的我們,都捨不得走呢!來后里,就算不拜拜,也應該來看看這棵難得的樟樹,聞聞樟木香。

 537

星期五, 10月 09, 2009

091003 民族誌影展觀影 2

細細腳步大路行

這部記錄片講的是鄉土攝影師葉裁,敍述他小時候如何被神父影響而對攝影產生興趣,又如何為了攝影這份興趣而奮鬥,以致終於為美國伊士曼公司簽約的職業攝影師,又如何轉變為鄉土攝影師,致力為故鄉的一切留下記錄,即便經濟拮据,也不改其志。

看著葉老師二十多年來為新竹客家地區留下的影像記錄,的確就如片中其他人所說的,他做了應該做卻沒有人做的事。這當中,令我感動的不是葉老師精湛的攝影技術,而是對理想、對信念的一種追求態度,為了這個理想,不只是抛棄高薪工作,還要忍受近乎”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為了這個信念,要忍受前面十幾年不被多數人諒解的寂寞與難堪。對於像我這樣,大多數時候是選擇一般人預設的較輕鬆的路,這等追求勇氣,正是我所久缺的,不管他追求的目標為何,這份勇氣就令我十感動。

所以在會後座談時,導演有提到其實有拍到他和女兒間的衝突,但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放入影片,我是覺得殊為可惜。不是我喜歡窺視別人的隱私,但我覺的在追求理想的同時,如何和最親密的家人溝通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不信試著問那些在片中稱讚葉老師保存了客家文化的人,如果他們的兄弟或子女走上葉老師同樣的路,他們一開始就能有這樣的反應嗎?所以這個部份沒有納入,真的很可惜,也許完整的呈現葉老師追求路上的掙扎、奮鬥,更能給下一輩啟示。

附上影片的官方部落格:http://littlefoot2.pixnet.net/blog

末代巫師

這部記錄片敍述尼泊爾的西藏難民營裡僅存的三位巫師,透過這三位巫師,我們了解巫師如何選擇下一代巫師,巫師如何幫人治病,以及目前所面臨困境,就像許多傳統部落,古老的儀典、醫術無人傳承。

不過,我本身對於西藏並不了解,所以也就只能專心聆聽三位巫師的經驗,甚至我是不知道巫醫在西藏是屬於傳統的本教,而非藏傳佛教,要在會後討論中,藉著其他觀眾與主持人的討論才略有梗概。

聽著他們的討論,雖然對西藏的宗教可說是全然無知,但從中也可驗證劉老師的話,宗教是為了人們的需求而存在的。而在西藏,本教和佛教間是會互相學習的,就如本教的巫醫也會採用一些喇嘛用的儀式,而喇嘛也試著和巫醫一樣為人治病。這種學習過程,和台灣民間宗教中,不同教派、廟宇間的學習,是有這麼幾分相似。看來,為了滿足人心的需求,提昇人心,各宗教也是不斷在進化的。

ps.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參加的所謂影展,只可惜時間不夠,所以只看了三部(二個時段),希望下次如果還有機會參加,能空出多一點的時間。不過,雖然能看這麼多影片是很過癮,但也很累呢!真佩服那些趕影展的人。

星期三, 10月 07, 2009

091003 民族誌影展觀影 1 – 唱歌吧!

091003 民族誌影展觀影 1 – 唱歌吧!

近幾年來,因為幾部記錄片商業映演的成功,如「翻滾吧!男孩」、「無米樂」等,越來越多人會注意到記錄片,包括我也是。不過,在台灣能上院線放映的記錄片,多數的主題還是以能感人為主,批判的主題是比較難獲得發行商的青睞,而在感人的眾多主題中,拍攝小朋友的努力過程可說是大宗,有「翻滾吧!男孩」、「最後的夏天」等,而「唱歌吧!」的主角同樣是小朋友,是東埔國小合唱團的小朋友,記錄著他們練唱、比賽、錄音、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片中我們看到,馬校長成立合唱團,是希望藉著合唱,也能鼓勵先天教育資源不足的原鄉小朋友,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但,真實的記錄下,免不了會看到偏鄉國小在教育資源的弱勢,甚至是即便在原鄉中也有其貧富差距,家境好的還能把小孩送去台中學音樂,家境不好的,還得身兼母職照顧弟妹,看了讓人有些心酸。但導演並未沈溺於對此種不公平的批判,只是很平實的記錄合唱團的一切,而帶到這些議題也只是它們本來就存在,本來就是原鄉小朋友生活的一部份。

只是看著小朋友的純真,聽著小朋友的天籟,慣常以負面角度來看事情的我,還是不禁會為他們的未來擔心,擔心在所謂的現代教育系統下,他們能得適當的教育嗎?會不會一切還是都得照著都市的那一套來進行呢?也許我想太多,也許我太杞人憂天,但看著小朋友認真唱歌的臉,這些問題的確縈繞在我心中,只是我也不知道能做什麼,或要如何解決?只希望這些小朋友都能平安長大,能有平順的生活,然後回頭看看這個記錄片,或聽聽自己的歌聲。

不過,可惜這部記錄片只在少數場合放映,並沒有上院線放映。沒機會看的朋友,就看看簡介及聽聽小朋友的歌聲吧!

唱歌吧!記錄片預告


唱歌吧!專輯第五首


媽媽 Tina - 東埔國小合唱團

會後的座談,馬彼得校長也有出席,不過可惜的是他已經調離東埔國小了,但他他成立了「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繼續為原住民文化和教育小朋友努力。如果有被小朋友的歌聲感動,可以捐款支持馬校長的努力與夢想。

星期三, 9月 30, 2009

090926 北海岸毛蟹之旅 3 - 金山之美

趁著毛蟹之旅,我們也順道遊覽金山這個美麗的小鎮。雖然來過金山好幾次了,但每次來都有不同的體驗,金山真的是個值得細細遊玩的小鎮,甚至可以說,是我在北海岸風景中最喜歡的鄉鎮了。

不過,由於金山離桃園不遠,交通又方便,所以往往造訪金山都只是一日遊,這次為了晚上巡毛蟹罟,很難得的在金山住宿。既然有這麼難得的經驗,當然要好好把握,做些平常到金山沒辦法享受的體驗,所以我們起個大早,希望能看到太陽從燭台雙峙中升起,希能看到沐浴在晨曦中的神秘海岸。到達獅頭山公園時,天色還是暗的,遠處的紅光鼓舞著我們(如下圖左上),加快往觀景台走去,而步道左側下方則是靜謐金山漁港(如下圖右上),遠處台2線上的路燈形成一道光龍。可惜天公不作美,到達觀景台前,來了一大片烏雲,可惜不能看到從日出,而只能看著海中的燭台雙峙興嘆(如下圖左下)。不過既然來了,還是去神秘海岸走走吧。

星期二, 9月 29, 2009

090926 北海岸毛蟹之旅 2 -毛蟹罟

雖然在上篇,利用釣毛蟹的手法,收獲看起來還不錯,但釣毛蟹的方法畢竟費時、費工,所以傳統上抓毛蟹的方法還是以毛蟹罟為大宗。利用毛蟹罟來抓毛蟹,是利用毛蟹的生殖洄游習性。每年白露冬至之交,成熟的毛蟹就會從生活的溪流上游開始往下游遷移,而回到河口淺海處,要到鹽度高至千分之三十左右的水域才會停止,此時毛蟹開始交配、產卵、孵卵。

母蟹完成受精卵,黏在它她的腹節附屬肢上,予以保護。大約2到3週左右後,這些卵就孵出水蚤幼虫,馬上就離開母蟹,在海水中浮游生活(浮游生物的成員之一),幼蟲再經過五次退殼就長成大眼幼蟲,然後再下沈至海底蛻變成幼蟹,而進入底棲生活,下海底後,這些幼蟹就開始沿著沙灘尋找河口,找到了就逆流而上爬回老家,又過了一年長大成熟時,他們便重演上述的生活史。而青毛蟹的生活史也是如此,只是時間略為不同,它們是清明過後開始往河口遷徙,準備繁殖,所以達仁鄉的毛蟹會在春末夏初舉辦。

因為毛蟹會順流而下往河口前進,所以漁人在河道上設置「毛蟹罟」直接誘捕,不需任何的誘餌。但什麼是毛蟹罟呢?就讓阿聰大哥為示範製做毛蟹罟吧!

毛蟹罟是個兩截的構造物,我們先來做前段。而以往的毛蟹罟都是用竹子編的,現在有了更耐用、更方便的材料,所以都改用鐵絲和塑膠網了。首先將鐵絲做成的環狀物和塑膠網搭配(如下圖左上),而塑膠網不是只到鐵環,要更多一點,因為使用時要做固定用。算好大小後,用線綁好(如下圖右上與左下),綁好的成品如下圖右下。

 508

綁好的塑膠網要搭配鐵環,先試試看(如下圖左上),待位置無誤,也是用線將鐵環綁在塑膠網上(如下圖右上)。綁好鐵環後,要把尖端剪開(如下圖左下),剪出的洞要讓拳頭能伸出(如下圖右下),目的是讓毛蟹通過。如此,前半截就完成了。

 509

接著做後半截。同樣是用鐵環與塑膠網,不過後半截的鐵環要比較粗勇,前半截的鐵環只有二圈的鐵絲,後半截則有四圈。一樣是算好位置,用線綁好,但形狀不是前半截的角錐狀,而是袋狀,而且袋狀底部的封口,是用比較粗的線,不但要封的緊,還要易於打開。

 510

接著是要把兩截組合在一起,最後的成品就如下圖的最下兩張照片,毛蟹順流而下爬到前半截,通過洞而往入後半截,結果就出不來啦,而收毛蟹就從後半截的底部打開來收。但不要看阿聰大哥做得輕鬆,光是綁那些線,就會讓手痛的很。我想,現在做個毛蟹罟都這麼費事,以前用竹子來做就更辛苦了,如果有人家裡有竹子做的毛蟹罟,真的都可算是寶了。

 511

做好毛蟹罟,當然不是擺著好看,我們要實地去溪流設置毛蟹罟。設置毛蟹罟,首先要選擇好地點,這就要靠經驗以及這條溪流的了解了。選好地點,要先把地整平,一方面確定水流可以通過,然後就把毛蟹罟放上去(如下圖左上)。然後要固定毛蟹罟(如下圖右上),不然水量一大,毛蟹罟就被沖走了。固定好毛蟹罟,不是就結束了,還要整理開口旁邊的河道(如下圖左下及右下)。

 523

整理好開口旁邊的河道,還要再架網子,在開口前呈V字形,如此才能確定毛蟹會往毛蟹罟前進。下圖左上是先架支架,右上是上網子,鋼筋從網子的網眼以上下交替的順序穿過,左下是下方也要穿一條鋼筋,由家凌幫忙,最後再用線固定網子。其實據阿聰大哥說,這樣還不算完工,需要整理、調整的地方還很多,所以往往架一毛蟹罟就要花費半天的時間。但為了不耽誤我們的行程,今天就這樣吧!

 524

架好的毛蟹罟,可是要常常去巡視,而因為毛蟹是夜間覓食,所以巡視都是在晚間。下圖就是阿聰大哥晚上帶著我們去巡他之前架設的毛蟹罟(左下與左上),並為我們解說。不過因為前幾天的天氣太好,水量很少,所以我們的運氣不是很好,都沒有看到毛蟹。

 525

據阿聰大哥表示,他們也不是天天巡,如果水量很低,抓到毛蟹的機率很低,就不會浪費時間了。如果水量夠,毛蟹出來覓食的機率就會比較大,那就一定要出來巡,而如果下大雨,讓溪水水位到達一定高度,甚至就算是白天,毛蟹也會出來覓食。

可惜,來之前都沒有下雨,所以不能看到毛蟹罟抓到毛蟹。不過,好天氣卻也讓行程比較順利,真是世事難兩全,乾脆明年再來吧!

後記:經過老師之前的講解,我才知道原來毛蟹是生殖洄游,和墾丁陸蟹(如中型仿相手蟹)的降海繁殖又不太樣,生殖洄游是循溪流來回,而降海繁殖只是單純走到海邊,所以墾丁國家公園才會有陸蟹過馬路的景觀。其實生殖洄游的現象不是毛蟹所特有,秀姑巒溪的字紋弓蟹也是如此,更被人所熟知的是許多魚類。而這些魚類或毛蟹數量的日益減少,很多人說是濫捕,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原因,但我覺得更大的原因還是在棲地被破壞。比如說水庫或攔砂壩的建立,阻斷了它們洄游的路徑,甚至有研究指出,當水流量小於7.4立方公尺/秒時,小毛蟹是不上溯的。所以在溪流做任何建設,生態影響的評估更細膩才是。

最後附上一些我找到的參考資料:
- 毛蟹檔案
- 台灣河川洄游生物的習性
- 大閘蟹簡介

星期一, 9月 28, 2009

090926 北海岸毛蟹之旅 1 - 釣毛蟹

時序才剛過秋分,隨著夜一天天的變長,身處北台灣的我們也感到夜裡溫度漸漸變得涼快。雖然平常因為嫌麻煩,而對蝦蟹類是敬而遠之,卻也知道秋風颯爽中,正是品蟹的好時機,尤其最近幾年,每到秋天就炒得很熱的大閘蟹。其實要品美味,不需遠求,不一定要買大陸(陽澄湖)來的大閘蟹,台灣也有好幾個大閘蟹的養殖場,提供健康又美味的選擇。不過,老饕都知道,真正好吃的還是台灣本土的毛蟹啊!

毛蟹產於東亞,種類並不多,總共只有四種,其學名分別是:Eriocheir japonica(日本絨螯蟹,就是台灣人所說的毛蟹),Eriocheir recta(台灣絨螯蟹,就是台灣人所說的青毛蟹,台灣特有種,只分佈在台灣東部),Eriocheir sinensis(中華絨螯蟹,就是大閘蟹),和Eriocheir leptognathus(細額絨螯蟹)。為什麼叫毛蟹呢?因為在它的螯及腳上都分佈有毛,特別是螫上那一撮濃密的毛,分常好辨認。不過,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螯上要有毛呢?因為毛蟹是陸蟹,但部份生活史,特別是交配、產卵時,需要在水中,但陸蟹的游泳能力通常不是很好,而毛就有游泳圈的功能,能幫助它在水中的行動。

說這麼多,還沒看到毛蟹的影,還是趕快來看看這次旅程中的毛蟹吧!這次我們造訪的是金山鄉的阿聰民宿。民宿主人,阿聰大哥可說是毛蟹達人呢!他先為我們示範如何釣螃蟹。釣螃蟹之前當然要先準備餌與釣的工具。如下圖,把從田裡抓來的蚯蚓,用”毛蟹草”穿過。毛蟹是雜食性的,但性喜腐肉,所以蚯蚓是個不錯的餌材,不過看到這裡,我就想到,之前在新豐紅樹林也有人用生肉來釣招潮蟹。把餌準備好,就開拔到田邊的水渠,覷準可能有毛蟹的洞,就把餌伸進去逗弄,如下圖的右下。

 512

逗弄毛蟹,不要看阿聰哥好像是隨便在弄(下圖左上),就以為很簡單,其實是要豐富的經驗,因為要有手感:藉著手感才知道洞裡有沒有毛蟹,藉著手感才能在毛蟹想要抓蚯蚓時往外抽,以吸引毛蟹出洞(下圖右上),不然可能蚯蚓都被吃光了,毛蟹還是好好的在洞內呢!引出洞後,要眼明手快,一把按/抓住毛蟹(下圖左下),如果一擊不中,下一次可就難了,因為毛蟹生性很警覺,被嚇這麼一次,就很難再引洞了。不過阿聰大哥的技術真的很好,看,貪吃的毛蟹還是被他手到擒來(下圖右下),真是”蟹為食亡”。

 513

來看看阿聰哥的戰利品吧!如下圖,螯上那一片深綠色的東西就是毛,不是泥沙喔!不只螯上,其它八隻腳上也有比較硬的毛。左下的蟹被抓上來後,就一直吐泡,不知道為什麼?本以為是缺水,但泡水後依舊一直吐泡,搞不清楚原因。而右下的圖,可以很顯的辨別出公母,腹部中間有類似三角形一塊的是公的,腹部整塊圓圓的是母的。

 514

另外,阿聰大哥這裡也有大閘蟹,就把兩者來比一比吧。下圖中,左上是毛蟹,右上是大閘蟹,下面是兩隻擺在一起,左邊是大閘蟹,右邊是毛蟹。放在一起,差異就很明顯,大閘蟹的體色較淡,螫與腳上的毛較少,而且大閘蟹的體型偏圓胖,就是會比較厚。其實兩者的生活史也不太一樣,大閘蟹是道地的淡水蟹,一輩子在湖裡/湖邊生活;而毛蟹是生殖洄游型蟹類,為鹹/淡水蟹類,特別是為交配與產卵,需從上游辛苦的往海邊走,而民宿旁邊的水渠只是這段路程的休憩站而已,這樣大的運動量,當然造就比較好吃的肉質囉!

 515

說這麼多,還是趕快來祭祭五臟廟吧!毛蟹的肉質是很容易腐敗的(大閘蟹也是一樣),所不管買或是煮,都是要趁它活著,不能買死的,也不能死了再煮。而要享受毛蟹,最好吃原味,洗乾淨,加入薑、醋、米酒(不加水),下去煮(如下圖的最上)。但要注意火候,先小火,待蟹失去生命後才轉大火,據阿聰大哥說,如果一開始就用大火,毛蟹一緊張,螫與八隻腳就會縮成一塊,而這往往會讓螫與腳斷掉,結果只剩軀體一塊(戲稱麵包),賣相會不好。另外,毛蟹身上往往會有寄生蟲,所以一定要煮熟、煮透。

終於等到上桌了,在劉老師與阿聰大哥的示範下,總算略微懂得如何吃毛蟹,如何品味毛蟹的清甜。不過笨手笨腳的我,還是吃的很慢,不禁想到之前看小說「京華煙雲」,裡面描寫大戶人家吃蟹有專門的一套工具,真想有這麼一套工具來幫助粗手的我啊!

 516

雖然耗時,但此行能嚐到好吃的毛蟹,也是不虛此行。而且,阿聰大哥這裡,不只毛蟹好吃,其它料理也是非常讚,沒來的人自己來趟毛蟹美食之旅吧!


ps: 附上阿聰大哥的聯絡電話與地址
電話: 0932-925797
地址: 台北縣金山鄉重和村六股林口7鄰3-1號 (不是很好找,最好打電話問)

星期二, 9月 08, 2009

090711 台江內海之旅 (4) - 鹽田之行

這次的行程,似乎可以說是小部份的南瀛產業史,從一開始的蚵灰產業,到不期而遇的虱目魚養殖,到今天預定要參觀的鹽田。目前,提到台南的鹽田,一般人的直接會聯想到七股的鹽山-台灣的長白山,甚至是台鹽鹽場的鹹冰棒,但鹽是怎麼來的?台灣是用什麼方法在曬鹽呢?台灣還有在曬鹽呢?大多數的人則可能都沒什麼印象了。

這次我們的鹽田之行,不是去人擠人的七股鹽山,而是去看看歷史悠久的「瓦盤鹽田」。但什麼是瓦盤鹽田呢?這就先來看看台灣的曬鹽史了。

在台灣的曬鹽/製鹽史中,最早的是「淋滷曬鹽法」(詳情請見淋滷曬鹽法),相傳是明鄭時期,陳永華所引入的;所謂的淋滷,就是把含有結晶鹽的沙土放進一個小洞(鹽漏)之中,再用海水澆,所以叫淋滷;澆下去的海水會把結晶鹽帶往旁邊的另一個小洞(漏缸)中,而漏缸中的就是更高濃度的海水;再把這個高濃度的海水拿去曬,就可以得到鹽了。


(圖片說明:乾隆年間(蔣元樞重修台郡建築圖說)洲南圖中的淋滷曬鹽法)

但淋滷曬鹽法效率比較不好,所以接著是又引進了「瓦盤鹽田」和「土盤鹽田」,這種方法不用耙起含結晶鹽的土,而是引進海水,讓海水直接經大蒸發池、小蒸發池的曝曬,進而提高海水中鹽的濃度,最後到結晶池來曬鹽、得鹽了。兩者的區分主要是結晶池底部的材質,瓦盤鹽田的結晶池底部以碎瓦甕片舖設而成,而土盤鹽田則是整平壓實的泥土而以。這次我們要看的瓦盤鹽田,分別是1818年(嘉慶年間)即成立的北門鹽場中的井仔腳鹽場,另一個是日據時代成立的安順鹽場(今改為鹽田生態文化村)。

我們先到安順鹽場。安順鹽場是日據時期所建的,甚至為了運鹽,日本人還挖了運鹽的運河,現在運河已經淤積的很嚴重了,那鹽場呢?安順鹽場一直到民國六十幾年都還有收鹽,但終究不敵大環境,而且鹽田還被劃進了四草生態保護區內,所以還是收掉了。但很特別的是,在收掉十年之後,當初的鹽工(員工)又都回來,希望重現往日鹽田風華,更希望能串起附近的觀光景點(如四草),能創造他們的社區風景。不過,雖然這些人當初花了很大的功夫來復原鹽田,但比起台鹽這個大公司,要錢沒錢,要人少人,總是做起來很辛苦,往往也很少觀光客會造訪這裡。而缺少經費的緣故,許多東西都是壞的,甚至某些瓦盤還被磚頭所代替。目前鹽田生態文化村正試圖申請政府的經費進行修復,希望能成功,畢竟這是台灣第一個瓦盤鹽田。

 501

(圖片說明:左上鹽田生態文化村的說明牌;右上是壞掉的龍骨踏車,踏車的目的是用人力把海水引上來;左中則是示範的瓦盤鹽田,正中的鹽山規模當然不能跟七股比;其他就是鹽田景象了)

同樣是瓦盤鹽田,井仔腳鹽田的管理似乎就好一點,不過這也僅限給觀光客遊玩的地方,鄉外的鹽田一樣是荒涼無人管,就像下圖。從下圖左上很明顯的區分出瓦盤鹽田的底部和渠道的底部,可不要以為瓦盤是隨便舖設的,就像上述鹽田生態文化村以磚頭取代瓦盤,一方面是沒錢,一方面很少人有技術來舖瓦盤了。下圖右上中的圓形池子(上圖也有),就是滷缸,是為了怕下雨所設的,在下雨時就盡量把滷水往滷缸集中,以減水雨水的稀釋。而下圖的下兩張,則是當初架設渠道所遺留的立桿,竹子的材質真的很耐,過了這麼久,還沒有爛掉呢!

 502


相對於荒廢的鹽田,給觀光客玩的地方真的好很多,如下圖。左上是解說牌。而右上及中間兩張都是瓦盤鹽田,遊客甚至可以下去玩玩,親身體會拿耙子收鹽的動作,也可以體會烈日下的鹽田有多燙。從瓦盤鹽田再往海邊走,可以看到左下的大蒸發池,而大蒸發池的對面有一間鎮海將軍廟,如右下,甚至之前有母豬神,可惜被偷走了。

 503


井仔腳鹽田的歷史比安順鹽場更久,是台灣目前最老的現址鹽田。但一開始是用淋滷曬鹽法,所以第一個瓦盤田是安順鹽場,而不是他。相對於今天看的瓦盤鹽田,觀光知名度較高的七股鹽場則是土盤鹽田加上機械曬鹽,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趟台南鹽田之旅,比較看看囉!

後記:在回程車上,有伙伴們在討論關於歷史。其實,歷史的真相隨著不同角度、不同的視野,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讀。就像台灣鹽田的起源,都說是陳永華引進,但亦有人認為,可能在荷蘭時期就有曬鹽活動了(資料見此)。會不會是基於民族情感而忽略這一段,而歸功於陳永華呢?或是,這兩種都不是真相呢?

另外,當初老師說到,曬鹽的副產品,但到底副產品是什麼呢?細究海水中的成份,除了水之外,最多的是氯離子,再來是鈉離子,所以才能從海水中得到鹽,因為鹽就是氯化鈉。再來是鎂離子,也就是粗鹽苦味的來源。再來是硫酸根離子,還有鈣離子(見英文維基),而碳酸根是很少的。所以從理論上來看,是可以從海水中得到石膏,也就是硫酸鈣。而在網路上查到也有把石膏叫做硫酸石灰,因為和石灰一樣都有鈣,會不是這樣產生的誤會呢?再附一個資料 臺灣製鹽總廠布袋鹽場新厝場務所「鹽灘副產品產收分戶登記冊」,也顯示當初是有收石膏的。

最後再提供一些我找到的資料,對鹽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特別想用來教學的
前進鹽村 (台南縣政府做的終身學習網站,很不錯)
南瀛產業誌 鹽業
台南縣雙春國小/岸內國小的社會領域學習單
鹽田踏查資料 (有各種曬鹽法的比較)

星期四, 9月 03, 2009

090711 台江內海之旅 (3) - 意外撞見的趕虱目魚

旅行雖然要事先仔細規劃,但有時意外帶來的驚喜,卻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這次的台江之旅就有這一個意外之喜,這個意外是在驅車前往四草大眾廟時遇見的:老師眼尖,看到旁邊的魚塭有著活動,立刻請司機大哥停車,下車一看,原是正在趕虱目魚。

為什要趕虱目魚呢?因為同一水池,在虱目魚的不同成長時期,能忍受的密度不同,打個比方,一個能容納1000尾魚苗的水池,只能容納700尾小魚,或是500尾中魚,或是300尾大魚。那當魚長大後怎麼辦?明顯的有兩個作法,第一個作法就是從一開始就只養300尾,但這樣在養魚的前期,空間利用效率太差。所以虱目魚的養殖也發展成分階段負責,有些魚池負責把魚苗養到小魚,有些負責養到大魚。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負責前段,把魚苗養到小魚(甚至中魚)的小型養殖戶,而趕魚是為了收成,以便賣給大型養殖場,繼續下一階段。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如下圖的景像,主要是將養大池的虱目魚,以圍網方式漸漸趕到與大池相通的大水溝,如下圖左上。其實這個時候趕魚已近尾聲,看到這麼大的池,可以想見他們是多早就開始在趕魚,那時我們都還在夢鄉呢!而如下圖右上,可以知道水深不高,約50公分多而已。從資料看來,這應是淺坪式養殖法的魚池,這種養殖法是比較早期所用的,雖然管理方便,但抗寒能力差,所以現多為虱目魚養殖前段在用而已。但因虱目魚極不耐寒,攝氏14度以下即有被凍死的可能,魚苗和小魚更是脆弱,所以前段的養殖都是趁著春夏季進行的,就像現在,夏季末期,就得趕快賣給大養殖場的深水養殖。

 495

趁他們還在趕魚的時候,看看旁邊的情況,如下圖,所有的東西都已經準備好了呢。左上是大水溝中已架好的網子;右上是準備來載魚的卡車已經在待命了;下面兩張都是要用的工具,怎麼用,等下就知道了。

 496

將魚都趕到大水溝後,兵分兩路,一路在收魚網。魚網可是重要的工具,要好好的收,不能馬馬虎虎。

 497

另一路則是繼續趕虱目魚,將大水溝中的虱目魚趕所架設的網子當中。大水溝分兩段,先趕前段,不要小看他們,在水中拖拉魚網,可是很費力的,尤其後面那位,仔細看他身後的網子內滿滿的魚,拖起來更是費力。其實我還滿想下去體驗的,但我知道,我笨手笨腳,只會去亂,還是別鬧了。

 498

第二段,繼續拖,繼續趕,就快到所架設的集中網了。仔細看,大水溝的水明顯水池的水要來的深,據資料顯示,在早期以淺坪式養殖為主,水池旁都會挖這麼一條深溝,叫做越冬溝,而且可是講究方位的喔。另外,我想這個深溝也是讓淺池能夠從外面潟湖引水進來吧。

 499

幾乎所有的魚都趕到集中網內了,剛始要來算魚了。下圖中的左上、右上、左中,他們以竹竿勾起網子,就能將整網子截成一段一段,一段是原來的魚,一段給篩選過的魚,一段給算魚用,真是聰明。而右中和左下,我們終於知道剛才看到的工具中,兩個球形工具是作什麼的?是用來篩選大小的,尺寸太小的魚就會被篩出而被留下,只有夠大的魚才能賣出。篩過的魚,繼續有人以杓子來計數,如左下和右下,數魚的人手中拿著籌碼,每數一百隻,就丟一個籌碼到水面,到最後,算籌碼的數目就能清楚有多少魚了。

 500

養殖池的老闆說,今年的魚價還不錯,祝他有個豐收年了。

後記:
虱目魚名字的由來也很奇特。民間傳說鄭成功在安平沿岸巡察時,向正在採捕魚苗的漁民問:「什麼魚」?(台語發音),漁民在極度緊張之下,誤認為鄭成功把魚取為「什麼魚」,於是台灣漁民的祖先就把這條魚叫為虱(蝨)目魚(台語音)。但這應該只是眾多附會鄭成功的傳說之一罷了。

事實上,連雅堂的台灣雅言記載:「麻薩末番語也,產於鹿耳門畔,漁者掬其子以畜之塭,至秋則肥,長及尺,相傳延平入台,始有此魚,因名國姓魚,而台北之魚,亦曰國姓魚」。據說「麻薩」是西拉雅族語中的眼睛,以標示虱目魚的眼睛特徵。

但據日本人的考證,虱目魚的荷蘭語為Sabahe,音亦近薩末,甚至中南美洲一些國家對虱目魚稱呼的音也很近於此,故虱目魚亦有可能係外來語的轉音。甚至,據荷人施士德 (Schuster)所著「爪哇之鹹水養殖」中,記述印尼在西元 1400年以前(距今已 600 年)已經有虱目魚塭。所以虱目魚的養殖說不定不是鄭成功引進的呢!

我想,把這段歷史以及虱目魚名稱的緣來弄清楚,說不定也可以是一篇短論文呢!

附錄:提供兩個不錯的資料網站
虱目魚的特色及養殖
虱目魚的文獻探討

星期二, 9月 01, 2009

090828 仰觀蒼穹四百年特展 – 台達之夜

人類對於天文的探索很早就開始了,特別是對於時間概念的掌握上,天文觀測是不可或缺的。但以往人類對於天文的觀測,都只能用肉眼進行,但在西方,1609年,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可以說是天文學上的一大變革,大大改變了人的眼界。所以在400年後,國際天文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決定,將2009年定為「全球天文年」,全球都有許多慶祝活動。

對於這次的天文盛典,台灣當然不會缺席,許多天文活動等著大家參加。而現在在中正紀念堂正在舉辦「仰觀蒼穹四百年特展」,其中贊助廠商正好是我服務的公司,所以特別選了兩個星期五的晚上,只對公司同仁開放。聽到這麼好的消息,當然搶第一報名,更何況還有免費專車接送,又有豐盛的點心可吃,還有小禮物可拿,真是沒參加就太可惜了。

一看到展場的外面,我自己就很喜歡他們的設計,感覺是有用心的。就像下圖,展場外面掛著七大敬天旗,由右到左,尺度由大到小,從宇宙、到銀河系、到太陽系、到地球、到中正紀念堂,十分有趣。

 505

不僅如此,敬天旗下方還安放了中國的星座,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以及北方玄武。這可不是什麼玄學,也不是只出現在武俠小說,更不是只用在線上遊戲。這是古代中國人把星空分為東西南北四個象限,再發揮想像力,賦予其不同形狀。就如下圖,左上是蒼龍,右上是白虎,左下是朱雀,右下是玄武。而這四象又各自包含七個星宿,總共二十八星宿,就如圖中的四象外圍,上面的字是星宿的古字,不是符咒。

 506

但這只是外面,更精彩的在展場裡面。不過,活動正式展開前,當然還是要請公司的大家長-鄭董事長,以及主辦單位負責人-孫維新教授,為我們講幾句話。順帶一提,孫維新教授關於天文方面的演講都很精彩,有機會一定要聽聽看。

 504
(右邊是鄭董事長,左邊拿麥克風的是孫維新教授)

展場內部有九大單元,每個單元內又分為許多小活動,有知性的歷史,比如天文歷史廳,讓我們了解東西方的天文學家及天文學進展;有科學精神的再現,就像重現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以及液體望遠鏡等;也有感性的浪漫,比如說立刻傳簡訊到指定電話,在一片投射的流星雨中就會顯現你傳的簡訊,又或製作自己專屬的星座(星空剪影);更有尖端科技的展現,比如敝公司影音事業部門所開發的3D電視,不用戴特殊眼鏡,一樣能感受到立體的效果,也有透過遠距觀測,我們可以連線夏威夷的天文台進行觀測。說到這我就想到,之前孫教授也在推遠距觀測,特別是許多中小學,與其花大把的錢建陽春型的小天文台,又缺人照顧,還不如上網遠距觀測,不僅省錢,而且白天上課時間依然能進行天文觀測的教學呢!

 507
(解說員的後面的特大螢幕就是我們公司贊助的)

不過,單元太多,時間太短,短短2個小時,只能走馬看花,想好好看,可能要花半天到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到。但是這個活動只到9月13日,想看得趁早了。

附上活動網址:http://www.astronomy2009.tw/scisea/

星期日, 8月 30, 2009

長路 The Road – 難以走下去的一段路

舉目所及,盡是一片灰濛濛的荒蕪,也見不到一個人影,聽不到一絲人聲,但對小心翼翼的你而言,也許見不到人影,反而讓你心安,至少你不用提防他是否要來搶你或傷害你。但換個角度想,這種沒有人可以相信、互動,有一餐沒一餐,又不知目的地為何的行程,真叫人要發瘋,若不是為了心目中的小天使-跟著你的小孩,很想自暴自棄的了結此生,也許這樣還比較輕鬆。

這個看似世界末日的場景設定,就是長路(The Road)這本奇特小說的背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設定,很多團體都認為這是一本末日預言或末日警示的書。可能作者有一點這樣的想法,但我卻認為作者的重點是在一個極端環境-生機滅絕的地球上,人性所面對的試煉。所以作者巧妙的避開了這個環境的形成原因,以免大家大著重於此,會讓它僅成為一本環境驚悚小說,反而是著墨於主角父子的漫長旅程。

但這段旅程並不輕鬆,甚至是折磨人的,所以閱讀本書時,總覺得有一塊大石頭壓在心上,壓的人喘不過氣,就怕這對父子的旅程嘎然而止。不過,也許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應該會像開頭出現的母親一樣,直接選擇放棄吧!

而當此極端境地,人性中的善惡都被放大了。不過,什麼是惡呢?是為了生存而吝於與他人分享食物,是為了生存而見死不救,是為了生存而人吃人,是為了生存做出平常想都不會想的事。也許正如自然界中弱肉強食,無所謂的善惡,我們也只能說人類回歸到動物求生的本能吧!但特別的是,主角之一的小孩,沒受過正式教育,卻似乎能超越本能,顯現人性中的光輝。到底人性本善,抑或本惡呢?教育到底提昇了人性,或反而使其沈淪呢?

故事的最終,並未見旅程的終點,也許是根本不知目的地為何。但作者在滿滿的絕望中,似乎給了我們一絲希望,雖然我們也不確這是否真的是希望,還是另一個絕望的開始?我們也只能祈禱,上天還能留些許生機給人類。

後記:本書作者就是電影「險路勿近」原著的作者,在美國早享有盛名。另外,據說本書也已被拍成電影了。但從目前的預告片看來,似乎還滿著重於作者沒寫的部份-為什麼會形成末日。感覺把它拍成了一般的科幻驚悚片,整個感覺都不對了,真希望這只是我的錯覺。



長路 The Road

原文作者:Cormac McCarthy

譯者:毛雅芬

出版社:麥田

星期四, 8月 27, 2009

[試讀] 銀行崩壞 – 貪婪的金錢遊戲中,可有正義與情感的容身之處?

一位既哀傷於情人之死,又對造成成這個悲劇的腐敗日本銀行與金融系統,十分看不慣的聰慧女子;一位懊悔沒適時對少年時候好朋友伸出援手的「七成男」,聯手揭發了康和銀行的紐約交易室課長之死的內幕,進而讓日本銀行界的沈痾曝光。經濟小說女王,幸田真音又為我們帶來一部以銀行界為背景的精彩小說。

對於銀行,一般人(至少我啦)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像之前所讀過的「塑膠鴉片」中就提到銀行的無恥:「其他產業,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會在自己陷入(完全是罪有應得的)麻煩,而政府官員(尤其是央行官員)未在第一時間伸手救援,就自以為是發起脾氣來。」而在本書,隨著情節的開展,金融界(包括政府相關單位)的貪婪一一現形:其中有著沒能力,又沒自知之明,又不守法的貪婪,忘記要以顧客與公司的長久利益為優先;也存在著,既有能力又懂如何在法律下奪利的聰明貪婪,利用前者的蠢與貪,大賺特賺;還有只為自己想的官僚,將公權力與公帑視為自己與他人交易的籌碼,將人民的託付抛在腦後。這無處不在的貪婪,在在讓人看了怵目驚心。

不過,本書可不是只有對於金融界貪婪的描述,這當中還有著深刻的情感,特別是對於女主角的描寫,因為身體而喪失追求幸福的權利,讓人份外不捨:不捨,是怎樣一個孤寂的靈魂,只能藉著埋首工作來忘記傷痛;不捨,是怎樣一個易感的心,萬分珍惜那異鄉中不被容許的小小幸福;不捨,又是如何堅定的決心,不惜奉上自己的所有,也要為摯愛討回公道。這樣的一個奇女子,真希望在作者沒有寫的將來,能得到她應有的幸福。

雖然不捨,卻也不得不佩服她心思的縝密,扳倒了腐敗的康和銀行與貪婪的官員。不過也許就像她自己說的:「不,不是這樣,並不是我厲害,是日本這個國家太厲害了,讓我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這個世界只因為像我這種泛泛之輩的一個小女子對極少一部份人的個人想法帶來一點刺激,就可以改變的話,那才是真的可怕。這代表日本已經缺乏健全社會應有的自淨作用,一旦發生什麼風吹草動,根本無力加以抗衡。」照這樣看來,知情卻選擇沈默的大多數,似乎也是「銀行崩壞」的幫兇,因為我們總想著出事的不會是我,而放任錯誤的事情。

但是,有一點很趣,女主角認為金融界應該尊重市場的力量,而且在書中,美國的金融界在這一點比日本好太多了。但在去年年底的金融風暴後,我倒是很期待作者會不會據此寫出不同的意見和小說呢?拭目以待。(註:本書日本原版完成於1998年)



傷:銀行崩壞

作者:幸田真音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11日

星期一, 8月 24, 2009

不能沒有你 – 新聞背後的深切父女情

在新聞爆炸的這個時代,你是用怎樣的態度來看新聞呢?特別是一則父親帶女兒在天橋上要往下跳的新聞。是像電影開頭的一堆工人,以父親敢不敢跳作為賭注呢?還是像我在某個網站上看到的留言,說牽托小孩一起自殺的父親最不負責?還是,在眾多新聞中,這一則新聞沒有那麼特別,無法吸引你的目光呢?不論如何,因為媒體從不在意,也不想在意,每一則新聞背後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別,作為讀者的我們似乎也習慣了,把新聞單純的視為紙上的鉛字印刷,一切冷冰冰的。但「不能沒有你」卻試圖扭轉這種態度,告訴我們一段隱藏在新聞背後的深切父女情。(下有提到劇情)



也許以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位父親的確不是稱職的父親,他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甚至沒有容身之地,還要帶著女兒去偷住港邊的倉庫,這一切在不知情的外人眼中,真的要為小女孩叫屈。不過,就如我母親的觀感,這個父親即使所有不多,卻是願意為女兒付出一切的好父親。

最好的證明就是在被迫分離之後,父親屢次懇求社會局讓他和女兒見面,卻一再失望,但終於社會局的人和他面談,因為小女兒有問題,從分離之後她拒絕和別人溝通。聽到這裡,父親痛哭失聲,他沒有向社會局的人說,誰叫你不讓我和她見面。他只是哭著為女兒辯護,說她一向很靜,她沒有問題。這一幕,盡顯父親對女兒的思念與愛護,那思念的深切,讓這一幕成為這部電影最感人的一幕,即便之後的回想,都會被這一幕感動不已。

當然,女兒對父親的愛也讓人動容,這不只是因為血緣,也不只是因為她是靠父親來養,而是她確實感愛到父親對她的愛。所以她會在父親問她為什麼都趴在船邊看著海裡,真的能看到爸爸嗎?她很自然的回答,「只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能看到了」。所以她會在公權力拆散她和父親之後,拒絕和別人溝通,而且一直持續,因為這份愛、這份思念,即便時間的流逝也無法沖淡。就算我不是當爸爸的人,我的心都為這份父女情深深觸動。

但父女被迫分離,以致父親想跳樓的悲劇,實是一連的陰錯陽差所造成的,真的要說,也不是那個人故意造成的。當立委的小學同學,沒有幫上忙,也許只是因為錯失時機,而且換個角度想,立委的真正工作似乎也不在此。戶政事務所和社會局的人,站在這一對父女的角度來想,固然很討厭,但也是依法行事,特別是多少家庭悲劇後,被罵的最慘的都是社會局,也許如果故事往另一個方向發展的話,他們反而要受到獎賞呢!

不過「徒法不足以自行」,也許也正如導演所說的,他想提醒大家要有「同理心」,多多試著對方的角度來想,不然就會像許多所謂的福利國家一樣,只因政府片面認為父母不適任而剝奪了父母/子女的天生親權,而造成了多少遺憾。還好,電影中女兒的無聲抗議終結了這段遺憾。在最後一幕的港口,父女無言而深情的凝望中,讓人欣喜找到了出口,不管未來如何,父女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安慰與希望吧!

後記:看完電影,才知我的法律知識太淺薄了,因為我也和片中的父親一樣,以為只要驗DNA後,就可確認父女關係,就能拿到監護權,沒想到全然錯了。果然,法律只保護懂法律的人,看來是該加強法律方面的知識。

星期四, 8月 20, 2009

[試讀] 飢餓遊戲 – 為了生存,再艱困的遊戲,都得撐下去

前言:除了大塊所列的獎項,本書還榮獲2009 Golden Duck Award (世界科幻年會中為青少年讀物設立的獎項)中的Hal Clement Award for Young Adult。

隨著為求生存而努力的少年、少女們,我們陷入一場由國家、媒體精心建構的一場大戲,一場飢餓遊戲。我們就像書中的都城居民,目光全被這場遊戲所吸引,不肯有須臾稍離,急著想知道結果,想知道主角是否能於遊戲中倖存。

場景設定在未來,未來世界中,擁有科技的施惠國都城是中心,而其他區都(第一到第十二區)是為了供養都城而存在,雖然這些區域可能自己都吃不飽。更無奈的是,每個區每年都要獻上貢品-一對青少年男女,參加類似「生存者」的「飢餓遊戲」,但在「生存者」中,輸家只是退出遊戲,但在「飢餓遊戲」中,輸家的命運就是失去生命。為什麼要有這場遊戲呢?是要展現都城的力量嗎?統治者的無理,與被統治者的無奈,上與下的對立,讓人憤恨。

雖然遊戲的規則很簡單,就是撐到最後一刻還活著,你就贏了。但為了贏得最後勝利,你能做到什麼地步呢?你能眼睛眨都不眨的把人殺掉嗎?即便你知道這個人的背後,和你一樣有家人在等。為了勝利,你得忍,雖然這也許同樣是都城的目的,讓你們各區(的代表)自相殘殺,如此都城的統治才能穩定。

不過,就算你會忍,你能忍,勝利未必屬於你。還有一件事你得學會,你得學會取悅觀眾,對,就是觀眾。因為這場精心設計的大戲,不僅不能默默進行,反而要讓大家都能看到,不管是強迫各地區收看的統治手法,還是讓都城民眾視為年度派對的愚民手法,這場大戲就是要弄得轟轟烈烈。而身在此中的貢品們,則是希望能在鏡頭前,攫取都城觀眾的焦點,這樣才能找到贊助者,在遊戲中獲得幫助。生死交關中,貢品的掙扎,與觀眾的窺視欲望,媒體的荒謬讓人難過。

而有意無意的利用這個荒謬,主角確實得到了不少助益,最後甚至打破了原則,能和同一區的少年一起凱旋而歸。這樣說來,媒體到底是好是壞,很難下結論。但最重要的教訓,不要得罪媒體啊!

不過,一場勝利之後,面對被自己無意中傷害的男孩,面對未來還要輔導同一區後來的貢品求生,面對著對她懷有敵意的政府,生活不是從此就一帆風順,這場生存遊戲還有得打呢!期待作者在下一部給我們更精彩的故事。



飢餓遊戲 The Hunger Games

作者:蘇珊.柯林斯

原文作者:Suzanne Collins

譯者:鄧嘉宛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25日




後記:看到這本書的簡介,我立刻想到另一本極具爭議的小說-大逃殺,非常血腥的一本小說,甚至是被列為限制級。而飢餓遊戲,畢竟是一本寫給青少年的讀物,所以遊戲中的血腥場面則淡化至可以接受的地步。至於大逃殺,有空再來談談我的感想。

090817 危險的河流侵蝕面

星期六去劉老師家,晚上老師向我們敍述他去南部災區外圍的情況,聽老師說到外圍災區雖然不是最嚴重的災區,但整個農田、家園都覆蓋了一層泥漿,短期內的生計也很難維持下去,而且媒體報導的焦點也不是他們,所以也少有物資的救援。雖然幫不了什麼,但老師還是留下了一些物資給他們。看著照片中,了無生機的農田,房子中至腰高的泥層,真的是很心酸,也很怨救災系統的雜亂無章。

老師又和我們解釋許多重災區發生的原因,超大雨量當然是首因,但這些重災區多是在河流侵蝕面,這就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其實,河流的侵蝕面與堆積面的定義,很多在地球科學或地理的課本上都提過,但總以為那就只是考試要考的,殊不知和居家環境、生命安危,有著莫大的關聯。

以知本溫泉街為例,見下圖(取自google map)。標誌A就是倒入溪水中的金帥飯店,不只金帥飯店,旁邊的7-11似乎也不見了。從圖中可以清楚看見,飯店和7-11的確離河還有一段距離,但注意紅線標出的河流走向,金帥飯店所在的觀光區,正好在河流的侵蝕面,水流大時,是正好面對河水的強力侵蝕。而碰到這次的超大雨量,侵蝕力又更強,於是乎,堤防被淘空,金帥飯店與7-11就此遭殃。據新聞指出,類似的情形37年前也曾發生過。

 typhoon1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金鋒鄉嘉蘭部落(見下圖,取自google map)。從標誌B再往河邊靠近,就是這次風災中,40幾戶人家被沖毀家園的地方,很明顯的也是在河流的侵蝕面。

 typhoon2

而細究荖濃溪和楠梓仙溪沿岸,災情較為慘重的地方,或是道路被沖毀的地方,十有八九都是在河流的侵蝕面。而今天(17日)晚上的「我們的島」節目中,有一段也提出和老師一樣的觀點,說明河流彎道的可怕。不過,現在,當然是救災比較重要,但是也許在後來重建的時候,也許是該認真考慮河流的天性,慎選重建村落的地方。不僅如此,我們也要對現存河岸邊的村落,做個詳細的體檢,來確認其安全性。面對大自然的威力,雖然我們渺小而無力對抗,但至少可以做點事情來減少災害的。

ps. (20日增加) 推薦一篇文章 躺著選舉,站著被罵──宅政治時代的來臨
說的太好了,與其靠只會作秀,只會出一張嘴的政客(台灣台面上的好像都是政客),還不如靠自己,「不再只是透過假裝窗口的螢光幕看世界,該是有所思辯,有所行動力,拒絕一冏再冏的表演政治,拒絕豪門大宅的不食肉糜。」共勉之

星期五, 8月 14, 2009

陽陽 – 對愛的渴望與追求

很難忘記,接近劇終時,陽陽(女主角)準備演出戲中戲前問的一句話:「我爸爸到底愛不愛我?」這是怎樣一個極度渴望愛,並努力追求愛的人;看似堅強的外表下,卻有著讓人心疼的故事。

其實,人生在世,誰不是這樣呢?每個人終其一生,莫不是在尋覓一份愛,不管是人生早期的父母之愛,以至於同儕之愛、夫妻之愛,一直到對子女的愛。只是有人很幸運,不必花太多力氣就能找到,就能擁有。但有些人則找得很辛苦,甚至跌跌撞撞,陽陽就是這樣的人。從未碰面、不知名的法國父親,無法給予她渴求的父愛,即便後來的家庭與繼父,對於這個空缺,不僅無法填補,甚至為了(假裝)融入,為了母親的幸福,而益形擴大。擴大的缺口甚至吞噬了她的喜愛-跑步。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


這一切的辛酸,與陽陽的堅強,似乎在開場的淚水,就已隱約顯示:那淚水故然是為了母親有了歸宿而高興,但何嘗不是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呢?不過,還好陽陽還是有著一份好運,在離家之後能有亦父、亦兄、亦友的經紀人,雖然不能說就此無憂無慮,甚至還得面對心懷不軌的製作人,但總算是在紛亂的社會中,有個能互相扶持的伙伴。

但更讓我高興的是結局,不靠運氣,不靠別人給的愛,正面迎向自己的痛處,了解自己值得被人愛,晨光中陽陽燦爛的笑容,代表的是領悟,是新生,著實令人替她高興。還有結尾那一大段的跑步,不再是為得到他人肯定,不再是為了和人一較長短,跑步,只因我喜歡,我想陽陽成熟了。

和上個星期的「爸,你好嗎?」相比,因為我的背景,我反而對陽陽更有共鳴,特別是我在想,我是否能和陽陽一樣,肯定自己,為自己而努力呢?只能說,加油了。

後記:看電影的時候,碰到一對令人不舒服的母女。她們坐在我的左手邊,電影開始後,即拼命吃零食,吃零食不打緊,但她們的塑膠袋卻不斷發出噪音,干擾大家觀影心情。更誇張的是,她們還走錯廳,本來不是要看陽陽的,真是太笨了吧。但那位沒禮貌的女兒,還很大聲的跟她媽說:「這是什麼爛片啊!」拜託,我才很想說,你們怎麼這麼爛啊!

星期二, 8月 11, 2009

莫拉克風災 – 天地不仁 人間有情

8月8日,因為颱風的緣故,一直待在家裡,但看著中央氣象局的網站,南部地區的雨量恐怖地直線上升,不禁有點擔憂,特別是曾經去過的幾個山區部落,不知他們是否還安好?而8月9日,參加朋友的婚宴回來之後,網路上災情已然湧現,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影像,訴說著南台灣有史以來最慘重的水災,心情很不好受。接下來的幾天,其實都不太想看新聞,不管是報紙還是網路,因為充滿讓人心酸的災區消息;但又知道要持續關心,不僅期待任何的好消息,也得知道我們能出什麼力。

不過,正是在這個艱困的時刻,我覺的台灣的人情味真的很濃,真的是「天地不仁,人間有情」。不是災民的其他民眾都嘗試著各種管道,奉獻自己的愛心,希望能對災區有一點幫助。即便之前一些天災的捐款經驗不是很好,大家還是以幫助災民為優先,真的很令人感動。

但在這次的風災報導中,我自己是覺的,台灣人的記憶力很差,講好聽一點就是樂天、隨遇而安,講難聽一點就是永遠學不會教訓。

個人方面,防颱措施不確實。會這樣想,是聽到報導中,林邊鄉民在呼救,說他們都沒東西吃。我突然就想到,今天如果這個破記錄的雨量發生在桃園,如果我家一樓淹水了,而且停電停水了,我有沒有能力撐個2~3天等待救援呢?答案是沒有,因為我沒有確實做好防颱措施。還記得讀書時所被教的防颱措施,固定招牌等懸掛物,緊密門窗,檢查電路或瓦斯等,現在很多都被我忽略了,因為太習慣颱風來了又走,忘了要居安思危。特別是一些該準備的東西:
- 飲用水,不管是先預存自來水,還是桶裝礦泉水
- 乾糧
- 照明設備,手電筒和蠟燭
- 溝通設備,吃電池的收音機(要能收聽am的)以及乾電池,手機(電池要充飽)
- 急救藥品…等

除了第一項,我勉強算有準備,其他的幾乎沒有準備。我們可是活在颱風、地震常造訪的地帶,我怎麼可以這麼輕忽呢?所以我決定把家裡二樓(或三樓)的某個角落,當做防災區,準備一些可以放的東西。而除了這些,我也推薦登山客用的小瓦斯爐頭,或是一般吃小瓦斯罐的瓦斯爐,最好也準備著,因為能有熱水喝真的是對人很好的。

而在政府方面,山(坡)地的超限利用,或是國土規劃的議題,每次較大的災害後都被提起,但到底做了什麼?還不是就只有個800億的預算,但預算有沒有用對地方,執行效率如何?令人懷疑。

另外,政府不只健忘,而且死腦筋,只能守著舊的做法,最簡單的方法-蓋堤坊。但堤防真的萬無一失嗎?之前在念水文學時,就學到要統計河流量,還要算100年一次的洪峰或200年一次的洪峰有多大,因為這些都是蓋堤防的基本。所以堤防設計總有抓個安全值,比如說是能抵抗100年一次的洪峰,但碰到了出乎意料的200年一次的洪峰,堤防就失效了。也許有人說那蓋個能抵抗200年一次的洪峰或500年一次的洪峰的堤防,不就得了,但那個成本高的嚇人,而且體積也許會大的驚人。更何況近年來,氣候趨向於極端變化,可能所有的水文統計資料都不再準確了呢!

所以,是不是有別的方法呢!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真的很希望政府能有新思維、新態度,為我們找到好方法,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推給政府,我們也要盡全力來監督。

對此,推薦一篇好文章:@88洪患--退地還水的自然思考

最後,身為理工背景的我,還有一件事不吐不快。對於雨量的預測失準,或是太慢上修等,中央氣象局自然有其該檢討的地方,但我很討厭有些媒體或網站嘲弄追風計劃的學者:什麼虛胖,CNN說它是超級颱風呢?其實仔細看看颱風的分級定義(維基百科中的颱風),你會知道颱風的分級是以風力為主的,雨量是沒有列入的,根據這個分級定義,反而可能是CNN說錯了,或只是隨口說而已。超級颱風可是最強烈的颱風,等同於我們的強烈颱風的上限,但莫拉克只是中颱,而且這可不是我們自己說了就算,這是有明確數據的,而且也經過國際其他國家證實的。科學就該是有什麼證據就說什麼話,CNN的「超級」字眼只是順口的形容詞,不科學的政客或媒體不需把它無限上綱。

另外,颱風可怕的不只是風,還有雨量,這次是雨量造成的災難。從風場的數據,從雲圖來看(這麼大範圍的颱風,颱風眼卻很不明顯),說虛胖,雖然是易於誤導人的失當形容,但卻也不算錯。特別是莫拉克颱中心地帶經過的地方(北部-桃園),其實雨量不大,反而是外圍地區很驚人,就可以知道這個颱風的結構真的很詭異。

所以與其大家爭著責備氣象局,還不如想想如何治水,如何建立有效率的防災、救災系統吧!

ps. 12日看到兩則新聞,一則覺的好笑,一則讓人生氣。一個是聯合報桃園版報導,龍潭鄉認為他們治水有成,所以抵擋住莫拉克。真是笑話,莫拉克為桃園帶來的雨量不到1000厘米,這樣都擋不住,你的治水是笑話吧!真的要看是否有效,還待更大的考驗吧!

另外,一位我的老師今天開車南下時聽廣播時,常常聽到一則廣告(或新聞宣導) :「個人的捐款如果給社福機構,只能扣抵全年收入的20%,如果捐款給各級政府,可以扣抵100%。」可能政府體貼人民,要替人民省錢吧!但我寧願把錢交給我信得過的團體,只能謝謝政府的好意了。

最後提醒大家,如果要捐物資,請上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看看災民真正需要什麼,不要捐了災民不需要的東西,那就可惜了。

星期五, 8月 07, 2009

卯上麥當勞 – 小蝦米對大鯨魚

前一陣子,因為台北縣消保官的勇於任事,讓大眾了解到餐廳用油的真相,從而對自己的飲食更加關心。而在事件發展中,眾矢之的的麥當勞,所顯現出來的傲慢態度,以及敷衍作假,更讓人搖頭不已。不過,跨國企業麥當勞的傲慢,可不是只有在台灣才可見到,推薦大家看一部記錄片:「卯上麥當勞」。

世界各地,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在對麥當勞進行抗議或撻伐,像是環保團體抗議為了生產麥當勞所需的牛肉,多少雨林就不見了;動保團體抗議為了提供麥克雞塊和麥香雞,許許多多的雞正受到不人道的對待;更有像「麥胖報告」等記錄片,告訴我們,麥當勞賣的是垃圾食物,沒有我們需要的營養…等。這些言論,在台灣的你我應該不陌生,甚至在許多(非主流)媒體上也都看過,更可以正大光明的說。但在英國,卻因為「誹謗」惡法的原因,變成了不可說。但「倫敦綠色和平」組織為了喚醒大眾對於吃的覺醒,發傳單告訴大家事實,於是引發了被惹怒大鯨魚的控告。被告當中的海倫(Helen Steel)和戴夫(Dave Morris)不甘事實無法被揭露,挺身對抗麥當勞。「卯上麥當勞」就是記錄了他們對抗麥當勞,甚至是英國政府的過程。

 mclibel
(圖片說明:倫敦綠色和平所發傳單上的漫畫)



可是,因為英國相關的惡法,海倫和戴夫無法得到公設辯護人的幫助,所以面對麥當勞聘請的大牌律師團,他們只好自己為自己上戰場。所幸後來有一位律師挺身相助,以及民眾熱心的相挺與贊助。

雙方針對傳單上的眾多議題,來往攻防。這些議題包括:
- 麥當勞食物哪裡不健康? (與癌症、或心臟病等疾病間的關係)
- 麥當勞試圖欺騙大眾,他們的產品是健康的?
- 幾乎所的麥當勞廣告都針對兒童?
- 麥當勞使用資源的方式對環境有顯著傷害嗎?
- 麥當勞是否為了獲利而剝削員工?
- 麥當勞是否為了製造食物,而殘酷不人道的飼養與屠殺動物?

其中,我特別在乎的是,麥當勞為什麼總是針對兒童做宣傳,因為這樣才能達最大的效益,因為許多父母會屈從於兒童的要求。而且,正如片中一位專家所言,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從小建立的,當從小養成吃麥當勞的習慣,自然長大也只吃麥當勞,所以麥當勞這一招真是太高明了。因此,為人父母者,實在要特別小心,特別是別把麥當勞當做獎品,這樣即便沒有天天吃,也會讓小朋友覺得麥當勞是好東西,因為好東西才能當獎品啊!不過面對麥當勞無孔不入的宣傳攻勢,有多少父母守的住呢?說不定父母自己都愛吃麥當勞呢!

另外,讓我驚嚇的是有一段詢問麥當勞是否虐待動物,一個曾養七千頭的農場前主人,承認為了管理方便,大量使用除草劑等化學藥品,以去除雜草或其他動物。但終究自食惡果,主人的哥哥得到何杰金氏病。讓我想到,為了管理方便,是不是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吃了不少不應下肚的東西。

經過破記錄的冗長審查後,終於到了宣判的日子,針對各項議題,法官的判決如下(上訴後的結果):
- 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富含脂粉和肉品且低纖維食,會提高罹患乳癌或腸道癌的機率。 (麥當勞勝)
- 麥當勞的食物的確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 (海倫及戴夫勝)
- 麥當勞的廣告的確捏造他們的食物富有營養的假象。 (海倫及戴夫勝)
- 麥當勞的廣告的確利用兒童,進而影響父母。 (海倫及戴夫勝)
- 麥當勞製造的垃圾的處理,責任在於消費者。 (麥當勞勝)
- 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麥當勞與雨林的消失有關。 (麥當勞勝)
- 麥當勞的確付與員工較低薪資,進而壓低餐飲業的薪資。
- 麥當勞的確有強烈反工會的傾向。 (海倫及戴夫勝)
- 但是麥當勞並沒有開除親工會的員工。 (麥當勞勝)
- 麥當勞的工作環境的確不佳。 (海倫及戴夫勝)
- 麥當勞殘忍飼養與屠殺動物。 (海倫及戴夫勝)

雖然不是全面獲勝,但對於海倫與戴夫也算是小小的勝利了。而更令人高興的是在事件開端的七年後,歐盟人權法庭審理海倫與戴夫的提告,判決他們獲勝,認為英國對於誹謗的惡法是有違人權的,狠狠的打了麥當勞與英國政府一個巴掌。

但是雖然最後大獲全勝,但看著海倫與戴夫在麥當勞倫敦總公司前召開記者會時,後面的麥當勞依舊門庭若市,就像在台灣,即便麥當勞的油被驗出有問題,但很多民眾仍是不在乎的去捧場,這個勝利似乎沒有多大的意義。

而且,對抗大鯨魚,即便獲勝,仍需要付出代價,兩位當事者為此也都付出了不少時間。特別是一開始是幾乎天天都要出庭,以致於海倫沒有穩定的工作,只能在酒吧的打工。而單親爸爸戴夫身為郵差,工作方面還好,卻也喪失了與兒子相處的時間。我不知道兩位主角事後(或年老之後)回想起來,會不會感嘆代價過高呢?

但不論如何,我們真的要感謝他們,謝謝他們捍衛發聲的權利,勇敢揭發麥當勞。謝謝!

ps. 這一片dvd是我在2009台北國際書展買,一直沒從頭到尾好好看完,這次終於看完了。想要看的可以跟我借。

星期四, 8月 06, 2009

090711 台江內海之旅 (2) - 尋訪熱蘭遮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熱蘭遮城是此次台江之旅中,和台江有關的第一目標。上圖就是荷蘭人所畫的台江地圖,中間一大片的內海就是所謂的台江內海,現在則為台南市大部份的陸地了。而如圖,進出台江內海有兩個水道,一大一小,左邊(北側)的小水道就是鹿耳門,因其水道較小而較難進出,所以荷蘭統治台灣時,只在大水道的南端建城,以控制此段水道,來保障他們對於台江內海的控制。這個城就是熱蘭遮城,也就是安平古堡。

 491

如同古城外的解說牌,熱蘭遮城分為內城和外城,現在只有內城保存的較好,還看得出當出的模樣。外城的城牆則大多被拆除了,已經很難看得出原貌了。

 492

上列圖片中,左上就是熱蘭遮城的平面圖,在外城的城牆中,只有畫實線的是目前還有殘留的城牆。右上就是殘留較長一段的城牆,可以看到城牆非常厚。據解說牌,這些磚材是荷蘭人從印尼進口的,但所用的三合土,就利用到前一篇所寫的蚵灰了。其實還有一些小段殘留的城牆散落在民居當中,是左上平面圖沒畫出來的,左下就是一例,這是在某個廟或壇的邊牆,就有外城城牆的遺蹟。而右下則是當初外城的一個城門,這個城門本來在一家棺材店的後面,被棺材店和後面的民房夾著,現在因為棺材店拆掉了,才那麼容易被觀察。

而如左上的平面圖,外城城牆的左側轉角部份還遺留一小段,但這一小段可不容易找,若不是老師帶領,我可不知道這座城牆現在位於西龍殿的後面。

 493

西龍殿後的城牆就如上圖中的右上,而我們循著外城城牆的遺蹟走,也可稍微了解當初外城有多大,畢竟這可是台灣開發史上屬一屬二早的城池呢。

另外,西龍殿,供奉池府王爺,也就是陳永華,就如上圖中的左上和左下。但更特別的是陪祀的土地公,如右下圖,拿著長長的菸斗。這是當地士紳王雞屎,因為生前樂善好施,對鄰里照顧有加,所以死後成為當地的土地公。而因為他生前好煙,所以讓他拿著煙斗,而為其點煙就是貢品之一了。不過,有廟祝開玩笑說,新版煙害防治法施行,他們有點苦腦,因為不能在室內點煙了。

聽玩笑話,吃飯去了,有名的台南小吃正等著我們呢!

星期日, 8月 02, 2009

爸,你好嗎 – 父親群像

曾經一次在公司,同事和大家分享一部由凱文貝肯主演的「非法制裁」,可是看了開頭沒多久,一位已有兩位小孩的同事說他看不下去了,因為他無法忍受看到小朋友被殺,他會想到他家中的小朋友。單身的我們,雖然知道這是一個為人父的心情,但卻不能真正體會一個父親的柔軟心靈,而且也不會試著去體會,因為那個階段似乎離我們還很遠,當然也不會聯想到我們自己父親的心情。因為相對於母親形象的多元,父親的形象大抵不脫堅強、嚴肅、少言、忙碌…等,是比較少和小孩有所互動的。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推薦你看張作驥導演的新片「爸,你好嗎?」。

導演無意於打破目前社會上對於父親的刻板印象,因為那畢竟是社會的現況,但導演藉著十段小故事,試圖挖掘在刻板印象後,不同父親的心情與不同父親的生活,雖然不能涵括各種面的父親,卻也提供我們一窺父親心事的機會。(下有討論劇情,要去看電影,最好不要先看)



(圖片摘自開眼電影網)



十段影片中,我最有印象的是<背影>,很明顯的這段是從朱自清的「背影」出發的,同樣是不懂事的小孩,與沈默卻關心小孩的父親,同樣是跨過月台為兒子送上食物,讓人感受不同時空下,同樣的父愛。而為了不讓小孩缺席畢業旅行,父親努力加班就是要把多出的開銷湊到,而小孩竟還不知足的想要數位相機,雖然被母親擋下,但兒子的心事父親了解,還是努力想辦法。更別提為了載兒子趕火車,看似從容的父親,其實比誰都急,以致於衣服、褲子都穿反了,就是騎鐵牛車一路衝,讓觀影者深怕昨夜還去加班的父親會不會有個萬一。

不過,也是為了和原來的「背影」比對,甚至為了描述父親為兒子心願的付出,斧鑿痕跡不免明顯了一點,不如其他段自然,尤其是”棒賽”那一段,雖然好笑,卻也有一點多餘。

不過我媽媽看這一段,卻想起以前的一位鄰居,他是開著鐵牛車賣水果的,常常他想用鐵牛車載他的小孩上學,卻被小孩嫌棄,即便不得以要坐,也是頭低低的,深怕被別人看到,一付覺得很丟臉的樣子。不懂事的小孩真是所在多有啊!

另外最讓人難過的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我怎麼捨得分離>,深陷工作壓力的父親,難得帶家人一同到海邊玩,但因為母親的疼愛、因為一時的疏忽,2位小朋友突然消失在大海中。心急的父親怕拯救時機稍縱即逝,不顧自己的心臟不好,奮力游向大海,希望能把他的小孩救回來。幸運的妹妹先被救回來了,已經些微不適的父親繼續走向大海,但在握到兒子的帽子的時候,心臟病發,悲劇發生,讓人不勝唏噓。

觀影後,我捫心自問,我能為了救一個人,即使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嗎?我有點遲疑。但為了小孩,父母的付出似乎是無止盡的。

另外,<心願>中,雖然在外是兇惡的大哥,在面對女兒時卻又是深情無限,特別是悔恨不能陪伴女兒而讓女兒出事,而流下悔恨的淚水;<期待>中,面對想要變性的兒子,一方面求兒子多考慮考慮,而在壓力下流下淚水,但在流淚後卻又諒解的對兒子表示,會幫他向媽媽解釋。父親啊,真是「男人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還有<往日的舊夢>,以及<鐵門>,讓我們看到不同的老爸爸,在兒女各自成家立業後,是怎樣面對孤獨的老年生活。

導演的手法不刻意煽情,只是很平實的講述十個關於父親的故事,但卻如此感人,讓人動容,電影院很多人的眼眶都充滿了淚水,就像坐在我兩旁的觀眾也是如此(一位是我媽媽,一位是不認識的),甚至出場時,也看到一位由兒女帶來的老太太在啜泣。我想大家都想到了他們的爸爸吧!就像我媽媽想到外公一樣。特別是片尾訪問了很多路人,讓他們對爸爸說出問候,更是讓人也會忍不住要講「爸,你好嗎?」。

ps: 今年國片的質與量都很不錯,由「爸,你好嗎?」打頭陣,接著有「陽陽」、「黃羊川」、「不能沒有你」、「野球孩子」、「尋情歷險記」、「帶我去遠方」、「街舞狂潮」、「聽說」、「2分20秒」、「臉」、「一席之地」,每部題材都不太一樣,絕對有讓觀眾感興趣的。不過,即便有這些好片,最需要的還是觀眾支持,因為政府只會做個聯合宣傳造勢大會,喊個再創去年「海角七號」、「冏男孩」奇蹟的口號,但卻不能給最實質的幫助-爭取上映戲院。去年的「海角七號」、「冏男孩」都是由外商發行,外商握有影城通路,所以幾乎台灣主要城市都能看到這兩部影片,也有耐性等他票房成長。但今年的國片幾乎都是國內的電影公司自行發行,所以放映的戲院奇少無比,大概只有三大都會才看的到,而且往往只有一個小廳,也沒有耐性等票房醱酵。所以呼籲台北、台中、高雄的朋友,趕快進戲院支持「爸,你好嗎?」,免得一個星期後就下片了。

星期三, 7月 29, 2009

090711 台江內海之旅 (1) - 古早的建材

台灣通史卷二十六工藝志

煆灰

灰有兩種:曰蠔灰,曰石灰。沿海之地多種牡蠣,臺人謂之蠔,取其房燒之,色白,用以堊牆造屋,而近山一帶,則掘石煆之,價較廉。


數百年前,還沒有水泥或便宜石灰的年代,台南地區很多蚵灰窯,就是為了生產蠔灰,也就是蚵灰。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蚵灰窯紛紛被拆除,至目前尚稱完整的僅剩一座,就是「安平蚵灰窯」,但目前也已退役,轉型為文化館,見證早期蚵灰產業的時代。

 489

(圖片係由安平蚵灰窯文化館解說摺頁上掃描而得)

上圖就是典型的蚵灰窯剖面示意圖。整個窯體是由磚造的,而如圖,下方有開口以便鼓風機將風送入,而上方也是鏤空的。操作時先在底部鋪上卵石,再鋪上燒蚵的燃料,包括茅草、杉木皮等,再依序放入煤碳、蚵殼,即如圖所示。全部放好之後,就關窯門,開始點火燒,這個時候很辛苦,據解說的大哥說,燒蚵時要一直顧著,注意火候,特別是下雨或颱風時,一定要確保下方的火是夠旺的,這樣才不怕雨淋進來。待燒製完成後,開窯取出蚵灰,再經過篩網篩選,即為成品。簡單的流程如下。

 486

而下圖則是安平蚵灰窯文化館中的情形。左上是解說大哥正在為我們解說;而右上即上鼓風機,可惜和腳踏車的連結壞掉了,不然可以清楚看到是以人力踩腳踏車來帶動鼓風機的;左下即為窯體本身,可以看到底部有好幾道窯溝,風就是從那些溝被送進來的,另外也可以看到窯壁非常厚;右下,站在窯底往上拍,可以看到在窯頂上又建有一圈薄壁,且窯頂可供人行走,以便利工作。

 485

但燒製石灰的方法,其實人類很早就知道了,即便是燒蚵殼得蚵灰的方法,也是很早就被實施了。就如出自「天工開物」的下兩圖,首先是鑿取蠣房,因為之前並沒像近代的牡蠣養殖法,所以是要到海邊的石頭上將牡蠣取下;再來就是以煤餅燒蠣房(牡蠣殼)而得蠣灰(蚵灰),可能在宋代,技術還沒進步到用窯燒,所以圖上是直接露天燒的。

 488


 487

(上兩圖均翻拍自圖解天工開物 南海出版公司)

但是石灰或蚵灰的製作,為什要用燒的呢?學化工的我終於能派上用場了。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石灰石或蚵殼的成分,這兩者主要的成份都是碳酸鈣CaCO3,而碳酸鈣加熱後即可分為二氧化碳CO2,與生石灰(氧化鈣CaO)。前面所說火候的注意就在此階段的反應,如果溫度不到,反應不會發生,也就是碳酸鈣還是碳酸鈣;但溫度過高,雖然能發生反應,但氧化鈣會進行燒結,就是有點變成陶瓷,會讓後續粉碎成粉的階段很難進行。

而在應用時,生石灰(氧化鈣CaO)遇水則變成熟石灰(氫氧化鈣,Ca(OH)2),而熟石灰應用在物體或建築後,碰到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又會變成碳酸鈣CaCO3,又變成原來堅硬的物質,想想看,鐘乳石的成成也是碳酸鈣,這麼硬的東西,所以會拿來做建材。

在建材應用中,最廣泛的就是「三合土」,其組成為一定比例的石灰、沙、泥、糯米漿、糖漿(或是天工開物寫的楊桃藤汁),這樣的組成就有點像現在的水泥,是可以形成非常堅硬的結構的,不過有時還是會加上磚。除了這個,石灰還可以拿來粉刷牆壁,或加入桐油中,可以填補船板的縫隙,甚至造紙業的鹼洗等,應用範圍非常廣。

但是,也許有人會問,那石灰和水泥有什麼差別呢?以現代的水泥中最常用的「波特蘭水泥」為例,主要的成份是矽酸鈣,製造方法是以一定比例的石灰石(碳酸鈣)和黏土(矽酸鋁),混合置於窯中燒製而成,所以石灰可以說是水泥的原料。不過正如三合土以石灰混合泥、沙,在羅馬時期,建築師也是用石灰加矽土來達到相同的目的,可以說水泥的概念是很早就有的。

說到自己的本行,不免有點囉嗦,還是就此打住,希望不會讓大家覺的無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