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26, 2008

德文部落之旅 文明之火、咖啡之香

火的使用,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成長,但對於現代人而言,火的使用非常容易,瓦斯爐開關一開,火就來了,我們已經遺忘火的由來從來不是這麼容易的,沒看到現在到野外或山上的人(原住民除外)大部份都是使用爐頭及瓦斯罐。所以我們也很難想像,現在的台灣社會還有一個聚落的洗澡水是要用燒的,而且不是用瓦斯燒,是要用柴火燒喔!德文部落就是這樣的一個部落,所以不同於都市父母不準小孩接近火(瓦斯爐),這裡的小孩可是要會幫忙顧火的,大一點的還要會幫忙升火,據包大哥說,部落裡的競賽甚至還包括升火比賽。所以在看ina為我們煮湯時,三兩下就把火升起,真是讓我這個都市俗佩服不已。

其實不只升火,有火之後,如何使用、如何控制也是一門學問,就像有一次到北埔奉工,工作的第二階段是要把野草燒掉,需要控制火在某些區域,又不能讓火熄滅,而且要算好時間,到快收工的時候火要漸漸熄滅,而不能還是熊熊大火,在在都需要技巧與經驗,愚笨的我不但很難讓火保持一定的旺,又在快收工還意外地讓火又旺起來,真的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而德文部落,我們見到了部落裡特殊用火方式,而包大哥用這種方式為我們烤玉米及地瓜。首先找好一塊地,並挖出一個坑,坑的大小看要烤的食物量而定,這次我們的人不少,所以這個坑還滿大的。然後在坑中架上柴火,並升火使起燃燒,柴火量的控制也是要技術的,擺太少達不到效果,擺太多浪費時間及柴火。在柴火燃燒的同時,在柴火上放置石頭,而此地盛產的頁岩就是最好的材料了,只見有經驗的VuVu三兩下就敲出好幾片石頭。接著就是等石頭的溫度到達我們需要的溫度了。

在等待過程中,我們可沒閒著,要去採集等一要用來覆蓋的各式植物,包括龍眼葉、血桐葉等,據部落裡的規矩,有一種葉子(sorry,我忘了名字)是必用的,可是現在季節不配合,所以…。採完葉子,石頭的溫度也差不多了,先將石頭移到旁邊,把最後一些還在燃燒的柴火移除,將地瓜、玉米丟入坑中,再將石頭蓋於其上,這個時候覺得頁岩真好用。蓋好石頭,接著就把剛才採集的樹葉蓋上去,先蓋小的,如龍眼樹葉,弄蓋大的,如血桐葉,而注意不要帶太大的樹枝,以免又燒起來了。最後再樹葉上覆土,覆土後還要做出一些洞讓水氣能出來,也是讓食物香氣能出來,才好判斷食物是否熟了。

據包大哥說,這種方式烤食物部落裡很喜歡用,比如說去田裡做事,先弄一個這樣烤食物的坑,等做完事回來,食物剛好也熟了。甚至到山裡打獵,睡前也會弄一個這坑,晚上就可睡在上面,非常溫暖,而隔天一早起來又有食物立刻可吃。

等待的過程有點難熬,不時飄來的地瓜香氣更讓人心癢難搔。不過等待是值得的,這真的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烤地瓜,地瓜本身的香甜完完全全地散發出來,更帶著一股龍眼葉的清香,真是絕品。要不是晚餐還有其他好料的,我真捨不得那些地瓜,我可以只吃那些地瓜當晚餐的,就算是現在,想到那些地瓜,我還是一直在流口水。

 322

(圖片說明:左上,挖坑並上柴火;右上,起火並於柴上放置石頭;左中,VuVu俐落地劈石頭;右中,火越來越大了;下方,差不多囉,VuVu把石頭移開)

 323

(圖片說明:左上,趕快放入地瓜和玉米;右上,再把石頭放回去;左中,蓋上葉子,最上面的大葉子就是血桐;右中,開始覆土;左下,覆土的差不多了;右下,大功告成,有冒煙的地方就是刻意留的洞)

部落裡的特殊用火不只在烤地瓜,還有在烘芋頭時。對於部落,芋頭收成後會先烘乾,如此才能保存的久,甚至還能磨成粉。本來這次老師也想安排烘芋頭的,但烘芋頭要到部落的入口,有點距離,所以只得做罷。不過我們還是看到了烘芋頭所使用的爐(或竈?),形狀很特別,整個像蛇窯一樣像上展開,高度漸增,下方是放置柴火的地方。和蛇窯不同的是,上方開口,架上梯形的木籃,其上可以放置要烘的芋頭(地瓜亦可)。藉著下方爐內的火,就可以將芋頭烘乾。

看了這些用火方式,真的覺的自己離火有些遙遠。

 324
(烘芋頭的爐子,上方是整體外觀,下方是近看放芋頭的地方)



但不只地瓜的香甜與芋頭的保存需要火來完成,此次旅程的主角-咖啡,也需要火來成就其香醇。如果沒有火的萃煉,咖啡可能只是一種提神醒腦的植物,而無法以其香醇魅惑世人幾個世紀。這次就讓我們這些都市俗來試試看如何成就咖啡的香醇吧!

在包大哥的帶領下,大隊人馬先去採咖啡豆,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只採收部落周邊的咖啡豆,採集時要注意,要採深紅色的咖啡豆,鮮紅色還不夠熟喔。所採集的咖啡豆,接著以杵臼將其搗至外面的漿果碎裂,因為我們要的只是漿果內部的種子。然後水洗,水洗至將所有的漿果洗掉,只留種子,再泡上一天。然後把種子曬乾,再用杵臼(杵臼又上場了,它真是部落裡好用的工具)將種子的外皮去除,接下來還得人工選豆。

選好的豆,就得經過火的萃煉了。炒豆也是一門工夫,要不斷的翻炒,不可有須臾的停留,否則豆子就要燒焦了。而且要隨時控制火候,要留意氣味,注意是否有咖啡的香氣出來,要仔細聆聽,要聽咖啡豆翻炒過程傳出的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爆豆聲。有下場試炒的都知到,炒豆真的很累,真的是得小心翼翼、兢兢業業,才能換來你我手中那一杯的芳香。雖然我們都很期待我們大家炒豆的結果,但包大哥先幫我們試喝了,真的還滿澀的,所以一半是用他炒的豆子,所以隔天早上的咖啡才會好喝啊!

 325

(圖片說明:上方兩張就是咖啡豆,可不要採錯了;左中,採下的咖啡豆,開始用杵臼來搗;右中,搗到漿果與種子分離;左下,清洗,把漿果洗掉,只留下種子;右下,清洗完成要再揉搓,把外層黏液搓掉)

 326

(圖片說明:左上,洗好的咖啡豆,曬乾就是這樣;右上,杵臼再度出動,要把外皮去除;左中,看到了沒,就是這樣,外皮都脫落了;右中,再用揚篩方式去除大多數的外皮;左下,被去除的外皮;右下,接著就是豆子的撿選,趙媽和淑奶老師撿的很認真)

 330
(包大哥為我們示範炒豆)



滿滿的用火經驗,滿滿的咖啡香,難忘的德文部落,藏在三地門山區的快樂鄉,我一定要再來,如果有人要來的話,能不能叫我一聲呢?只要有空我一定奉陪。

ps.: 和大家分享在部落學到的咖啡南瓜湯,我今天晚上在家可是又喝到這個湯呢。做法很簡單,先將排骨(或雞肉)川燙後,再把排骨(或雞肉)煮湯,再把南瓜和咖啡豆放入,煮開即可,真的是一道又香又好吃的湯。訣竅是要用德文的咖啡豆,才夠香喔,哈哈。另外,不需故意處理咖啡豆,以為這樣香味比較快出來,這樣反而會容易有苦味。反正,記住要夠香就是要用德文的咖啡豆啦,老師有在教,學生要聽話喔!

星期三, 9月 24, 2008

德文部落之旅 簡單、真誠最迷人

「餘音繞樑,三日不絕」,而我,腦袋中盤旋的盡是在德文部落的點點滴滴,即便離開部落已經一個星期了。難忘的不只是手炒咖啡豆的動人香醇,雖然在德文,我喝到了最好的咖啡;難忘的也不只有部落媽媽為我們準備的美食,雖然在德文,我吃到了最好吃的烤地瓜、最好喝的南瓜咖啡湯、以及到現在還念念不忘的高麗菜炒芋頭粉。最令我難忘的是部落裡老老少少那種誠懇的態度,讓我們有回家的感覺;最令我難忘的是部落裡大家對於生活的樂天,讓我充分見識到生活可以這麼簡單、這麼輕鬆,就在德文部落,我看到了一種簡單生活的美麗與快樂。

比如說,VuVu(希望沒有記錯原住民語)就是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第一次見到VuVu是在第一天下午準備烤地瓜的時候,因為這種烤地瓜的方式很特別,就連常常造訪德文的小仙鶴也沒見過,部落請出耆老(就是VuVu)為我們示範。只見VuVu早就為我們挖好了一個坑並準備好了柴火,然後很堅持要為準備他認應該要有的葉子,目的就希望讓我們看到部落真正的火烤方式,看著VuVu專注而沈靜的臉,讓人充份感受到部落裡待客的熱情。甚至在烤完地瓜、玉米之後,我們請姆姆一請享用時,VuVu也不肯,最後也只拿了一個地瓜而已,也許在他心中要把最好的留給客人吧!其實這樣的想法,不只VuVu有而已,部落其他的人也是如此,所以用餐時,即便老師一直叫包大哥等人來一起用餐,但他們還是都沒有加入,真的是太客氣了。難怪在第二天的時候,有同學說感覺好像回到了家裡,已經不想走了。

 328
(VuVu努力的調整石塊,以便放入地瓜與玉米)


 329
(雜貨店在編織的INA)


 327

(包大哥的岳母為趙媽編織花環,後面的穿粉紅色上衣的是包大哥的太太,有在教堂禮拜後教小朋友母語)

但真正讓我心生嚮往是德文部落呈現出來的一種簡單、輕鬆的的生活氣氛(或態度)。這種態度從在部落入口的部落國王(他堅持說頭目是烏合之眾的頭頭,部落可是完整的一個小國家,所以不能叫他頭目)的簡介開始,他說部落在山上的坡地種小米、種芋頭,是因為這樣就不用彎腰,不然像漢人在平地種稻都要彎腰,很累的。我想這就是一種接受自然環境的知命態度。

另外,就像VuVu:在經過包大哥與小仙鶴的介紹之後,我才了解VuVU的生活很簡單,最具體的就展現在吃,他們說VuVu可以只吃香蕉當一餐,而且是連續幾過個月的吃,他可以把香蕉煮熟放在冰箱儲存很久。其實不只有VuVu,部落裡都有尊重食物的好習慣,就拿芋頭來說,他們也會把芋頭烘乾磨粉,如此就可以放很久都不會壞。想想我們在山下,還常常為了吃什麼在煩惱,部落裡的生活是有什麼就吃什麼,這些都是老天的恩賜,不可以浪費。不只是吃,部落的娛樂是簡單而富有趣味的。就在我們邊烤肉邊吃晚餐的時候,旁邊部落裡的小孩就在一旁唱歌跳舞,大人則是在一旁聊天,一切看起來就是如此安詳而有興味,比起窩在沙發中漫無目的的轉台,實在有趣多了。更讓我覺有趣的是,包大哥說在我們來的前一週有颱風,部落裡的老人家說正好可以去建部落入口的石板屋,真是可愛的老人家。


 321

(圖片說明:左上是奇那富CINAVU,我不太會分奇那富和阿拜,反正就是好吃;右上是加了紅藜的米飯,吃起很香,別有一番風味,沒一會就被盛光了;左中是包大哥的岳母示範做阿拜,晚餐要吃的人可要自己做啊;右中,就是我啦,至少我晚餐可以吃阿拜了;下面兩道是很難吃到的佳餚,左邊是蝸牛肉,要吃可要手腳快,右邊是包大哥的創意菜,小米PIZZA,一樣只有好吃可以形容)

當然,一切的美好,還是會有人迷惘,尤其是在部落外社會的干擾,或是一些經濟上的壓力,在在都會讓部落裡有人會有所遲疑,就像雜貨店的老闆就有這樣的疑惑。一方面希望有遊客來部落,增加部落的收入,但一方面又不確定部落是否能吸引遊客,也怕太多遊客破壞了部落的環境。說真的,不要迷惘,你們對於生活的樂天,對於客人的熱情,是你們最大的資產,只要保有這份態度,一定會有很多人被吸引的。在我心中,你們就是台灣的快樂國,讓我不必到不丹也能體會簡單生活所帶來的快樂。

我期待下一次的造訪,期待每年深秋的回家之旅,快樂的德文,好客的德文,我永遠不會忘記。

ps: 附上德文部落馬古都莊園的網址 http://makudu.blogspot.com/

星期二, 9月 23, 2008

救國片靠海角??



(照片出處:果子電影,海角七號官方部落格)


最近台灣流行著一股「海角」風潮,不少人見面時都在問「你看了海角七號嗎?」如果回答沒有,立刻會有一句:「你一定要去看,真的很好看。」看《海角七號》似乎成了2008年的台灣國民運動,不去看似乎跟不上這個社會,甚至許多網拍的標題都帶著海角的字眼,以期衝高點閱率。

老實說,《海角七號》真的還滿討人喜歡的,所以我也去看了,而且我是上演的第二天(上演的第一個星期六)就去看了,不僅如此,我還是上演前2個星期就買了預購票。不過,在《海角七號》票房火速衝破一億元,成為十年來國片的奇蹟後,心情卻有點複雜,一方面當然為拍攝團隊高興,高興他們努力有了回報,但另一方面卻又有著一絲不安,但為什麼不安,我也說不上來,明明是國片難得的佳績,有什麼好不安呢?劉老師在往德文部落的車上的一席話,解答了我的疑惑。

劉老師說:當一個東西迅速變成了風潮、變成了時尚流行,就容易缺乏沈澱的機會,缺乏反省的聲音,如此一來,就不太可能延續下去成為一種風格、或一種文化,就如先前炒的很熱的蛋撻風、或(台灣)咖啡時尚皆是如此。而目前《海角七號》這麼夯,夯到政治人物都想沾一點邊,真的很令人擔心也會步上這些例子的後塵。不信去網路上看看,任何在網誌或bbs上發表對於《海角七號》有所檢討或批評的文章,下場往往是留言部份被很多人罵的狗血淋頭,甚至連愛不愛台灣之類的言論都跑出來了。在狂熱支持分子的眼中,惟有《海角七號》拍出台灣的人情之美,《海角七號》是完美的。但真的嗎?就連導演魏德聖自己都曾說,這部片子沒有大家說得那麼好,而突如其來的成功甚至帶給他很大的壓力。

不僅擔心《海角七號》的風潮會讓細膩的討論不見,更擔心因為《海角七號》成功引起的過份樂觀,樂觀的認為國片就要復興了,真的靠著海角七號就能救國片嗎?

其實,我很怕在《海角七號》一枝獨秀下,其他優秀國片在它的光芒下,反而沒什麼機會出頭。最好的例子就在上星期六,《海角七號》光台北票房單日就破千萬,而《囧男孩》上演兩週全台才破千萬,更別提《花吃了那女孩》,那就更不能比了。而愚蠢的新聞局,只會錦上添花,說票房破五千萬的國片要加發20%的獎金,這擺明了為《海角七號》添光而以啊!怎麼不去想想如何做資源平均分配,以幫助其他能見度較低的好國片,比如說怎樣讓大家能看到好的國片呢?以往的國片如果不能找到外商發行,通常上映戲院數很少,而且往往上映一週就下檔,即便傳出口碑,你想看還找不到戲院看,之前的《流浪神狗人》、《蝴蝶》與《九降風》就是如此。所以與其浪費錢做錦上添花,還不如多動動腦,比如強制規定戲院一年一定要上映幾部國片,或上映國片的週數要2週以上(這是我的想法啦!)

我也很怕,在《海角七號》熱鬧、飽滿的劇情下,觀眾會討為國片就該如此,不是如此的都不是好國片。這個害怕並不是杞人憂天。遠的有上映前兩週,網路就很多人說國片就該這樣,什麼侯孝賢、什麼蔡明亮,拍的都好難看,我不知道說這些話的人是否真的都有看過侯孝賢或蔡明亮的電影,但對我來說大學時代看到《戀戀風塵》的震撼,以致於最近的《紅氣球之旅》的感動,都是侯導帶給我的美好回憶。近的則有晚《海角七號》上檔的《囧男孩》,由於《海角七號》得到台北電影節的最佳影片,而《囧男孩》則得到最佳導演,免不了被拿來比較。所以網路又見到類似以下的言論,說《囧男孩》太藝術片了,說《囧男孩》不有趣,說《囧男孩》不如《海角七號》,看來真是叫人有點傷心。如果這樣的話,我不禁要為魏導擔心,即便真的拍成了《賽德克巴萊》,可能也會被說不如《海角七號》。

其實平心而論,今年的國片到目前,題材多元而且都還滿好看的,從《九降風》的青澀青春記事,《漂浪青春》的對愛徬徨,《海角七號》的愛情加勵志加鄉土,到《囧男孩》的純真童年,真的每一部都值得大家看一看(蝴蝶與花吃了那女孩,因為桃園沒上映,所以就錯過了)。



(照片出處:原子映像,九降風官方部落格)


而這其中我最喜觀的是《囧男孩》,一部用淡淡歡笑裝的感傷電影。楊雅喆導演以一種淡然的態度,戲而不謔的手法,帶我們回到童年,去感受那我們早已遺失的純真。關於《囧男孩》的影評也不少,在此我就不多說了,但我要說說其中讓我很有感觸的幾場戲:一場是兩位主角(小孩)在有了嫌隙之後,在他們常去的秘密基地(橋下),二號罵一號是騙子,一號那種失去朋友的遺憾表情;又,另一場是二號趕到一號的家,卻只見一號要被社工人員帶走,而只能對他揮揮手道別,二號那種痛失朋友的懊悔,真的很令人難過,也讓我回想到我是不是也曾經這樣傷害朋友而失去朋友。而最感傷的則是最後,二號獨自落寞的前往遊樂園,要完成彼此的夢想-滑100次的滑水道,恍忽間童年就消逝了,換來的是再也回不到原狀的異次元世界。

最後,請大家支持有誠意的電影,《海角七號》是,《囧男孩》也是,好不好看留給你自己判斷了。台北的朋友比較有福氣,也請多多支持重映的《九降風》以及光點戲院上映的《天黑.夏午.闔家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