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還月:「社會風氣的轉變,也許以後會有LV神。」
如果問你復活節(Easter)是慶祝什麼,就算不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應該都會說這個節日是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但為什麼英文單字是Easter呢?一點復活的意義都沒有吧!而且復活節為什麼是定在春分後的第一個月圓的星期天。或許這個節日的真正意義是對黎明女神(Eastre)崇祭,更是西方古人的春節,以慶祝春回大地。但隨著世局的變遷,黎明女神被人們丟向遺忘的深淵,世人皆為耶穌基督的復活而讚美。
如果再問你,中國古代(宋朝之前)的漁夫或航海人,是拜什麼神明以祈求庇護呢?可千萬別說媽祖,因為林默娘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生呢!但時至今日,說到航海者的庇護者,在台灣大多數人都會說媽祖,尤其是新的一代,知道玄天上帝和水仙尊王的人,應該非常少吧!
神明,正如語言一般,都是人類因需求而產生的文化。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每隔幾個小時,地球就有一種語言滅絕了,被人類徹底遺忘。同樣的,許多神明也是飛快得被遺忘,因為沒有需要而被遺忘,因為被取代而被遺忘。
那麼,這個被遺忘的神會如何呢?是否就如陰陽師的小說中所敍述的,不再有人相信的力量就會消失呢?還是這股力量會不甘心呢?相對於被遺忘的神明,也有著新的神明、新的力量的誕生,當這兩股力量相遇時,又會發生什麼事呢?凡此種種,就成了美國著名作家尼爾.蓋曼的作品「美國眾神」的背景。
號稱民族熔爐的美國,一般人的印象是,各種族都能保有其傳統。仔細想想,真是如此嗎?也許真相是經過熔爐的熔煉,各種族反而趨為一致。也許也保有表相的文化,但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卻不可避免的被同化了。同樣的,信仰也一點一滴的同化了,就如書中舉出的一些神明,如北歐文化中的奧丁大神(眾神之王),埃及文化中的賀雪夫(羊頭人身,掌管農作的豐收)等,在美國的北歐移民或埃及移民,還有誰在崇祀他們呢?
更悲慘的是,這些失去人們崇祀的神祇,不但得忍受被人類遺忘而等著慢慢老死,還得眼睜睜看著新世界上各式新神祇的誕生,比如早一點的科技神、電視神,以致近一點才出現的網路神。兩派神明(新、舊)為了爭奪人類的崇祀而展開了大戰。
看到這,不禁想起劉老師在民間信仰的課堂上說,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或是人們需求的不同,也許未來沒有人會去拜文昌帝君,反而會有LV神的出現呢?
但戰爭的結果呢?想知道的還是去看書吧!唯一能說的是我覺得,戰爭的結果好像跟人類的生活不是那麼相關,難道其實神明跟人的生活不是那麼相關嗎?還是我誤解了呢?但不論如何,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