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08, 2015

包容力最大的食物 - 豆腐

豆腐,看似無味的食物,卻能吸收任何味道,轉而豐富自己的滋味,神奇的食物,加上營養豐富,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追溯豆腐的起源,有一說法是淮南王劉安所發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唐朝時已有豆腐的存在,因為日本的記載,豆腐是由鑒真和尚由唐引入,所以唐朝人已在吃豆腐,是可以肯定的。不過說也奇怪,完整的豆腐的做法,很少見於古籍,天工開物、齊民要術等,甚至連提都沒提,只有到明代的本草綱目才有完整的記載(見文末附錄)。

做法其實很簡單,直到現在的做法也是如此,只是很步驟中的人力很多都有機器可以代勞了。不過看似簡單的食物,也會出問題,最近的食安風暴中,豆腐也中箭了,有使用工業石膏,有用工業染色劑的,反而讓大家提到豆腐會害怕,真是可惡。所以,也有人開始提倡自己做豆腐,確保自己吃的安全。劉老師的旅行中,常常會安排一些食品製造流程觀摩或DIY行程,關於豆腐,就有在左鎮月桃工作室進行豆腐DIY,以及今年新年旅行的滿州黑豆豆腐製作觀摩。

以此次黑豆豆腐的製作,簡單說一下豆腐的製作過程:
1. 首先是將黑豆浸泡於水(至少十小時,可能也要要天候而定,重點是要讓豆子能充份吸飽水)。
2. 然後是將浸泡後的黑豆研磨成汁,若個人在家作,可以用果汁機或豆漿機打汁。
3. 將豆渣過濾,現場用的是類似脫水機的離心機,在家中只能用濾網了。
[重點是要控制豆漿的濃度,濃度太稀,是很難成型的,所以社區在脫水時看似隨意的加水,其實是經驗的累積,在左鎮DIY的那一次,卓老師就有限制用水量]
4. 將豆汁(或豆漿)煮沸,煮的時候要一直攪動,避免燒焦。
5. 再次過濾。
6. 加入凝結劑,此次社區媽媽用的是鹽滷。
7. 凝結到一定的程度後,倒入模子,並在其加上適當重量,協助脫水和成型。
8. 脫模,大功告成


15001
(圖片解說:上方是黑豆泡水前後的比較,吸飽水的黑豆又大又亮;下左,研磨豆漿;下右,利用離心機過濾豆渣)


15002
(圖片解說:1. 煮豆漿前,先加入些許沙拉油,避免黏鍋底;2. 煮豆漿時,持續攪拌;3. 豆漿沸騰後,再次過濾;4. 一絲一毫都不浪費)


15003
(圖片解說:左,少量多次的添加鹽滷,不能一次加太多;右上,添加後,不時檢查凝結狀況;右下,凝結狀況差不多OK了)


15004
(圖片解說:1. 將凝結狀況OK的豆漿倒入模子中;2. 蓋上紗布;3. 蓋上上模;4. 壓重物;5. 約10分鐘後,準備取出;6. 大功告成)

這次在加鹽滷的時候,有人說這就像鹹豆漿,沒錯,兩者用的是同一種原理:豆漿是一種膠體溶液,而膠體溶液簡單的來說就是,溶液中的成分並不是真的溶解在水中,而是以非常細微的粒子均勻分散在水中,就像糖水、鹽水是真溶液,糖和鹽是真的溶解於水中,而豆漿、牛奶則是膠體溶液。膠體溶液的一大特色是碰到電解質(如鹽、酸、鹼等),因為表面電荷的作用,會讓原本分散均勻的粒子開始凝結,這就是鹹豆漿、豆花和豆腐成形的原理。

目前使用的凝結劑大致三種:鹽滷、食用石膏、以及葡萄糖酸內酯,凝結原理都如上,但中間還是有些微差異。

鹽滷:簡單說來就是濃縮的海水,主要的成分當然是食鹽(氯化鈉,NaCl),但還含有微量的氯化鎂(MgCl2,苦味的來源)、硫酸鎂(MgSO4)、硫酸鈣(CaSO4,就是石膏啦)。也正因成分多元,所以做成的豆腐,滋味或許會有比較多的層次,甚至不同地方的鹽滷還會有不同的風味。

食用石膏:現在很多人聽到石膏,都會有些反感,但其實石膏也列在本草綱目中,是中藥材的一種(本草綱目,石部 石膏)。不過現在的食用石膏和以前的石膏還是有所不同,之前是天然開採,所以也會有其他微量成份,現在化生產的食用石膏,則是經過精煉,所以成份單純,基本上是沒有別的成份了。但鹽滷與食用石膏,差別僅在風味,健康上並無特別的差異,鹽滷也不一定就比較健康。而使用食用石膏,主要是成份單純,易於控制凝結速度,適用於大量製作的流程,而且味道比較統一,至少減少消費者對味道歧異的抱怨。石膏凝結的機制,除了上述的機制外,另外是石膏本身遇水就會凝結。而市面上的食用石膏,有些甚至會添加樹薯粉或地瓜粉,利用澱粉的凝結機制,又是另一種加強凝結成功率了。

葡萄糖酸內酯:不要看到化學名詞就害怕或討厭,這是葡萄糖醱酵所做成的,並不是化學合成的。它也是一種電解質,所以也可用在豆腐的凝結上。但為什麼要用這個呢?因為這個物質的分子比較大,導致凝結速度比較慢,因此形成的豆腐會更嫰、更細,而市面上賣的絹絲豆腐,八成都是用這個做為凝結劑。

以上三種凝結劑,就健康而言,無所謂那個比較好,但考慮到風味、口感,則需選擇不同的凝結劑了。

說了這麼多,我又懷念滿州的黑豆豆腐了,那濃郁的豆香,不是超市中的豆腐所能比的,而且我能確定他們不是用基改豆,哈。




附錄:本草綱目 [穀部第二十五卷\穀之四] 豆腐
(《日用》)【集解】時珍曰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碎,濾去滓,煎成,以鹽鹵汁或山礬葉或酸漿、醋澱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鹹、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斂爾。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
【氣味】甘、鹹,寒,有小毒。原曰性平。
頌曰寒而動氣。
瑞曰發腎氣、瘡疥、頭風,杏仁可解。
時珍曰《延壽書》云有人好食豆腐中毒,醫不能治。作腐家言萊菔入湯中則腐不成。遂以萊菔湯下藥而愈。大抵暑月恐有人汗,尤宜慎之。
【主治】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甯原)。清熱散血(時珍)。
【附方】新五。
休息久痢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普濟方》)。
赤眼腫痛有數種,皆肝熱血凝也用消風熱藥服之。夜用鹽收豆腐片貼之,酸漿者勿用。(《證治要訣》)。
杖瘡青腫豆腐切片貼之,頻易。一法以燒酒煮貼之,色紅即易,不紅乃已。(《拔萃方》)。
燒酒醉死,心頭熱者用熱豆腐細切片,遍身貼之,貼冷即換之,蘇省乃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