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月 24, 2017

170423 餘生 - 如何走的尊嚴

在看過許多報導或案例後,如何尊嚴的走,或簽署放棄急救等議題,都是大家內心十分關心的,縱然平常可能因忌諱而說不出口。所以,“餘生“的題材本身就很能引起共鳴,尤其是有點年紀的人,不管是自己要面對,還是家人要面對,很能觸人心弦

(以下有討論劇情,沒看過的慎入)


本片藉著記錄一位在安寧病房工作護理師的個人經歷與工作狀況,呈現她對於未能讓父親好好的走,以及對於安寧病房存在的反思;更讓我們了解安寧病房中,病人的狀況:在安寧病方中,並不是毫無作為的放任病人等死,而是要讓病人減輕痛苦,甚至是沒有遺憾的離去。

因為牽涉到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生老病死,所以這一類的題本來就極易勾起人們的感觸不過還好導演只是很樸實的呈現護理士所遇到的一切及病患和家屬,並不會太過煽情。但過多的慈濟LOGO,還是會讓人有點出戲,甚至有點覺得置入行銷,當然這也許只是我的小人心態吧!

其中對於病痛的討論,護理師的兩句話讓我很有感觸:
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人生苦海,後來真的在這個職場上,(才知道)病苦的折磨才是苦的開始,況且這個遙遙無期啊!
所有的病痛,都是三分身理,七分心理

所以安寧治療,無疑是在這無邊苦海中,讓人不在那麼茫然失措,而能準備好面對人生那最後一關,不必再擔心這、擔那的。像是影片中的一位女性病患,因心無罣礙,就能走得比較安詳,甚至生前就簽了大體捐贈。

回到家,一起去看這部片的母親,又和我提到了關於放棄急救的議題,以非常鄭重的語氣告訴我,如果萬一有什麼,她絕對不要插管等另人生畏的急救措施。我不禁要想,關於病痛及人生最後一關,能自然的走是最理想的,如果不能,是有時間準備的道別,還是突如其來的告別會比較讓人能接受呢?也許都不行,但對於這個議題,別因忌諱而沒有討論,以免措手不及。

最近聯合報和報導者網站剛好對於類似議題都有推出專題報導。


聯合報討論的是長照議題:致– 照顧者。討論長期照顧者面臨的困境,在日漸高齡化社會中,以及畫大餅的長照2.0下,看了也讓人心有戚戚焉。

報導者網站則是針對個人決定生死權利的探討,特別是之前傅達仁呼籲開放安樂死的狀況。從這個報導我才了解,原來現在我們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 2019年可能還會有《病人自主權利法》 ,但這些對於想要自主而尊嚴離開的人是否有幫助呢?另外,安樂死和協助自殺又是不一樣的做法,有些國家兩個都合法,有些國家只承認後者,當然更多國家是兩者均不可。

談了那麼多,希望我們都能坦然面對這最後一關,做好準備。但別忘了,所謂的準備,最大的部份是把握當下,好好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