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5月 16, 2007

2007吳哥之旅 – 小吳哥

小吳哥(Ankor Wat),我最喜歡的景點之一。甚至在這五天之旅中來了2次(第2天與第4天),因為她實在值得多花一點時間來慢慢欣賞。如果是跟團,雖然也許解說會比自己看來得詳細,但太快的看過去,也就僅僅是看到了,一些有趣、感性的點就被省略了,甚至是沒有時間讓你爬上須彌山(中央尖塔)。

小吳哥的清晨是熱鬧分凡的,似乎所有的觀光客都來這裡了,為的是看晨曦中的小吳哥,那日出襯託的五座高塔剪影是很多攝影愛好者心目中的必拍,最好還能加上護城河或蓮花池的倒影,虛實交替,更是經典的不得了!不過對我而言,雖然因為天候不佳而沒有欣賞到日出中的小吳哥,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走在寬廣的中央引道,看著兩旁壯觀的護城河,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一位朝聖者,因而興奮不已。

說實在,小吳哥可說是吳哥藝術的寶庫,不論你只是想看熱鬧,還是你想深入一點的了解,這裡可說最佳的入門,也是認識印度教藝術的好地方。首先值得觀察的是她的建築,特別是中央的五座尖塔,代表了印度教對山的崇敬,尤其是中間最高的那一座,代表了聖山-須彌山,對照之下,最外圍的護城河則代表了海,有山有海,小吳哥就是一個微觀的小宇宙。

而據說中間的須彌山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宗教建築(包括教堂、廟宇),這裡的高度是指建築物本身的高度,不過對此說法,個人是有點懷疑,先不論印度南部同為印度教的幾個高塔,就連中國有些寶塔的高度說不定也超過她。不過,不論是不是最高,她的高度還是令人感到渺小,特別是看著那大於45度通往最高層地方的陡峭階梯,更興起一種崇敬之心。面對這麼陡的階梯,上去時幾乎每個人都是手腳並用,下來時更是顫顫驚驚,但為什麼要建的這麼高又這麼陡呢?因為整個須彌山是神的住所,一般人是不準進入,以免打擾了神明,只有服侍神明的僧侶才得以進入,為的是每日的對神明的供奉。但對非教徒的我而言,站在這最高層,看著廣大的小吳哥遺址,心中有的不是對神的崇敬,而是滿滿對古人的讚嘆,到底古時候的高棉人是如何完成這遺世奇蹟的呢?



(圖片說明:左下為從荷花池看小吳哥的五個尖塔,有些塔上綠綠的部份是在維修;右上為壯闊的中央引道,但充滿了觀光客;左下為大家在等日出,可惜沒等到;右下為大家手腳並用爬向中央最高層,真的很陡)

除了建築本身,雕刻部份也很可觀,光是從最高層的迴廊中,每個轉角的天女即可窺見端倪-每個天女姿勢、妝扮都不同,卻也都栩栩如生,尤其那微笑是那麼的有感染力,讓人從心底覺得舒服。除了天女,每個柱子上的精美紋路以及千佛殿上柱腳與拱頂上各種不同佛像浮雕,還有不可不看、最精華的迴廊浮雕,再再都向我們展示了古高棉人的非凡藝術成就。

特別是迴廊浮雕,可以說是小吳哥雕刻藝術中的精華,就算是走馬看花的旅遊團,到了小吳哥也一定得會來逛逛。不過,如果真的要仔細觀賞,1~2小時絕對不夠,甚至得先做功課,這也是為什為我們會來兩次的原因。迴廊有四面,約共長600公尺,高兩公尺,其中的題材包含了印度教的創世紀神話-乳海翻騰、印度教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及「摩訶婆羅多」、以及天堂與地獄、印度教各神明,甚至還有高棉與占婆的戰役等歷史,人物之多,細節之繁,真可說是世界之最。

其中乳海翻騰 (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這一面是觀光團必看的,個人覺得可能是這個神話比較簡單,容易介紹。這個印度教神話是出自「薄伽梵往世書」,話說須彌山下的乳海下埋有長生不死的甘露。而阿修羅、神仙,和毗濕奴神合力攪拌乳海,以獲取這長生不死的甘露。毗濕奴神化成靈龜,頂著須彌山當作支點, 阿修羅和神仙分別列隊, 拉著五頭巨蛇(Naga)-九十二個阿修羅拉著巨蛇的頭,八十八個神仙拉著巨蛇的尾。巨蛇的身體,是攪拌乳海的巨纜。阿修羅有圓凸的眼睛,戴著有冠毛的頭盔。神仙則是杏眼,戴圓錐型的頭飾。神魔合力,握著巨蛇翻騰乳海,旁邊還有猴神哈努曼在協助。而攪拌當中的浪花則化為天女(Apsara)。翻騰了千年後,乳海攪乾了,因為磨擦產生的高熱,使水沸騰,魚、蝦、鱷魚紛紛死亡。乳海翻騰令巨蛇吐出致命的毒液,梵天神(創造之神) 要求濕婆神(破壞之神) 吞下毒液以保護眾神。甘露先在阿修羅的那邊湧現,阿修羅正要飲用時,天女以誘人的舞蹈吸引了阿修羅的注意力,使其忘了長生不死的甘露。神仙們趁著阿修羅們魂不守舍之際,搶過甘露一一服下。其中一個阿修羅,眼看甘露要被神仙喝完了,化身為神仙,排隊也喝了一口甘露.。甘露還沒喝到這個化身為神仙的阿修羅的肚子中,還只在喉嚨中時,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來這個神仙是冒牌的,立刻砍下他的頭。這個阿修羅的身體馬上死去了, 但頭部已經喝到了長生不死的甘露,所以頭部並沒有死去。這個頭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報告,害他功虧一簣,於是恨之入骨,追著日神及月神,偶爾把祂們吞進喉嚨中,但是因為阿修羅的喉嚨已經被砍斷了,所以吞進去的日月神還是會跑出來,這就是日蝕和月蝕的原因。

下圖中,左上圖為毗濕奴神及其化成的靈龜在阿修羅與神仙的中間;而右上則是阿修羅,左中為神仙,可以注意阿條羅與神仙的不同;右中為神仙這端最後一位,是來幫忙的猴神哈努曼;左下為乳海中的水族,因攪拌而死亡;右下為浪花所轉化而成的天女。




另外,羅摩衍那的故事也很有趣。話說毗濕奴共有10個化身,其中一世為印度阿逾陀城的王子羅摩(Rama)。羅摩為人善良、正直、勇敢、忠誠,而且得到天神的庇護,賜予他各種各樣神兵利器,所以他能夠殺死兇惡的妖魔鬼怪。但在他要成為王儲的前一天,嫉妒他的人暗施奸計,迫使他跟妻子悉多(Sita)和弟弟羅什曼那(Lakshmana)離開王宮,流放到渺無人煙的森林中生活十四年。十年艱苦的隱士生活好不容易才過去,可是不幸還未到盡頭。魔王羅波那貪圖悉多的美色,要把她搶回來做自己的皇后。他趁羅摩兩兄弟出外打獵時,把悉多擄劫到到自己的王國楞伽城去。羅摩日以繼夜追尋悉多的下落,後來得到猴王須羯哩婆(Sugriva)、猴神哈努曼,再加上千千萬萬隻猴子的幫助,用樹木和岩石在大海之上築起了一條超過七百哩長的大橋,渡海去攻打楞伽城,把這座不倒的羅剎之城重重包圍,最後打倒魔王,而救回悉多,並回國接受王位。

而迴廊北翼西端即生動描繪了此史詩中的最後一戰-楞伽之戰,下圖左上為羅摩先幫猴王須羯哩婆解決篡位者;右上為猴神進攻楞伽;左中為魔王羅波那,左下為羅摩彎弓站在猴神上進攻,旁邊為其弟羅什曼那;而楞伽之戰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猴子大軍的表現,右中和右下是其中一小部份,可以看到猴子大軍又咬敵人頭,又咬敵人屁股,實在很好笑。據說西遊記的孫悟空形象就是受了猴神哈努曼的影響呢!




說了這麼多,還不到迴廊浮雕的1/10,能看的實在太多,只恨自己功課做的不是很夠,腦袋容量太小記不了太多。總而這之,這裏真值得多花一些時間來細細品味。最後再讓大家看看影響中國地獄觀念的印度教地獄。左上是閻摩(梵語中為捆綁之意,即為捆綁有罪之人),其座騎為牛(印度神明均有其特別的座騎),右上為閻摩在審判,左下為有罪之人被丟入地獄,左下為刑罰之一針刺地獄。




ps. 浮雕的照片可能不太清楚,沒辦法囉,一來尺寸縮小了,一來技術有待磨練。不過如果有人想看原圖,可以點圖兩下,會有比較大的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