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月 21, 2009

090418-新竹舊社之旅 歷史的多種說法 (一)

道卡斯族的七姓公



之前,公司跟新竹的一所大學談合作計劃時,碰到一位姓「三」的研究生,當時覺得這個姓很特別,還覺得這個姓應該是外省人,但在這次的旅程中,我才了解,「三」這個姓原來是道卡斯族竹塹社七姓公的一姓。

但目前對於道卡斯族竹塹社什麼時候改從漢姓,眾說紛紜,似乎沒有一個定論。歷史的這一塊,似乎隱藏在迷霧中,等待有心人來撥開迷霧。底下就節錄三種對於改從漢姓時間的說法,最後一種是劉老師在車上對於道卡斯的介紹。

網路上的資料(采田福地中的解說資料有一頁資料亦同此)

關於竹塹社番在何時改換漢姓有三說:一說為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間說,廖瓊林撰《新社采田公館記略》云:「我祖造基海島,我社始基於香山,繼移於竹塹。及索遷至舊社,始營公室,纔入版圖,厥分七姓,曰錢、衛、廖、三、潘、黎、金、為國新丁。」一說為乾隆二十三年說,《新竹廳志》說:乾隆二十三年台灣知府覺羅四明奉命諭歸化熟番剃髮蓄辮,以倣清俗,且用冠履,稱漢姓。而竹塹社人乃名衛、金、錢、廖、三、潘、黎等七姓。」《平埔族調查書》則說:「竹塹社番因林爽文事件時從軍有功,乃改原三角旗,授與黃色方形旗。於乾隆五十三年倣換漢姓,錢、廖、衛、潘、金、三、黎等七姓。」惟徵之現存竹塹社有關契字戳記,則至乾隆五十四年竹塹社人之姓名,仍用漢字番語併音之姓名,如通事阿文、土目斗限比抵。至乾隆五十八年元月之給墾佃批,則已出現竹塹社七姓之姓名,如通事錢文、在見衛一均魯力、廖里孛等。其後則普遍使用漢字姓名,但也還有沿用番語音漢字併音姓名。由此來看則乾隆五十三年,或乾隆五十五年實施屯制時,倣換七姓之說,比較符合史實。(原始資料點此)

竹塹社錢姓祖塔修建誌(節錄)(采田福地中的解說資料中的道卡斯社簡要記事年表亦同此)


乾隆十四年,因舊社多水患,舉族遷往竹北新定居,乾隆二十三年御賜族人七姓,於是採用漢姓,取漢名,接受漢人習俗,穿戴等悉同漢人,乾隆二十五年興建「采田福地」公廳。錢姓即以皆只公為一世祖。乾隆五一年林爽文事件竹塹社七姓族人協助客家人,配合官方,平定亂事有功,敕封「義勇衛」並賜「義勇可嘉」扁額
……

 

 竹塹社錢姓祖塔修建誌



老師在車上的對道卡斯解說:

道卡斯的分佈橫跨三縣市,哪三縣市呢?其實桃園縣沒有,我們很多人都以為桃園縣應該是道卡斯的分布地,但其實是錯的,桃園縣都是凱達格蘭,桃園縣的南坎四社,一直到龜山,都是凱達格蘭,就是凱達格蘭從北部下來溢出的。

道卡斯分佈的三縣市是新竹縣、苗栗縣和台中縣,真正是這樣的。他分為三個群,最北的叫竹塹二社,竹塹二社是以新竹為主,我們今天就是要去看竹塹二社的社人;然後中部的那一群叫後龍五社,南部的那一群叫崩山八社。現在的苗栗縣長劉政鴻是後龍五社人,他在選前前一年,我在苗栗幫山水米做一些事的時候碰到他,我問他是不是道卡斯人,他說他是,公開講,他自己都知道他是道卡斯人。那後龍五社的系統跟新竹的系統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之前走過崩山八社,今天要走竹塹二社,後龍五社一直沒有機會去,也許再找時間,也許下下一次就可以去了,這樣就可以把道卡斯看清楚。

道卡斯的三個群雖然都叫道卡斯,但三個群互不同屬,彼此沒有關係的,新竹的跟苗栗的是沒有關係的。我們看不到他們的通婚記錄,也看不到他們的往來記錄,完全沒有。事實上,更特別的一件事情是,苗栗的道卡斯群和新竹的道卡斯群都和賽夏有關:苗栗的道卡斯群是和南賽夏有關,就是向天湖的賽夏;新竹的道卡斯群是和北賽夏有關,就是五峰的賽夏,我們明天會去那個地方。(接下來是賽夏族的介紹,見下一篇,略過)

我們現在回到道卡斯,道卡斯的三大系統裡面,最特別是竹塹社的系統。因為最重要的是,崩山八社雖然靠海,雖然也在官道上面,而且事實上崩山八社留下的文獻最多,因為最大的問題是,崩山八社以南是Babuza(巴布薩)族,這個Babuza就是沙鹿以南的四社,沙鹿到大甲之間要過什麼河?要過大甲溪,過不了,以前的人從南部上來過不了,為什麼?洪水來了過不了,水太大了過不了,然後,挑夫不夠過不了,扛轎的不夠過不了,那平常怎麼過?坦白說,早期我們看到文獻裡面,他們每個人過河,都是請平埔族當他們的挑夫,當他們扛轎的轎夫。那平埔族人那麼善泳嗎?不是,平埔族人的救生圈用葫蘆做的,就是我們平常種的葫仔,把它掏空了,綁在腰上,就變成了浮水工具,然後他們做浮船也是用這個做的。所以呢,因為他們每次都要到那邊停留,等個5天、8天、10天、20天的,因為在那邊等很久,他在那邊等很久,所以就會記下當地的很多情形,不然你一下就走了,就沒用了。所以簡單的說,他們就是這個狀況,他們在當時留下的資料最多,因為他們在官道上面。

而且,那幾社面對的最大問題是,劉國軒揮軍北上的時候,他們反抗,所以被屠社,所以台中縣的四社是被屠社命運最多的。屠社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就是歸社被殺光光。然後,等到清道光年間的大甲西社事件,大甲西社事件是道卡斯的事件,也是為了納稅什麼的問題,結果他們又再被屠社一次。所以我們會發現一件事,在大安溪、大甲溪往南的幾個主要部落都被屠社過。因為這兩條大河,你過得了大甲溪,未必過得了大安溪,因為這兩條河都很大,所以你不是停在大甲溪以南,就是停在大安溪以南,然後跟漢人接觸久了就會產生不滿,不滿就會產生(反抗),就會被屠社。這是南部群的情形。

然後到了後龍,後龍五社的狀況就很好,就比較少被屠社。保留聚落最完整的可能還是在後龍五社,因為那個地方既不在官道上,然後本身社群的力量又不是很大,所以反而不容易產生所謂的逆謀之心。南部的,就是大甲、清水等社,被屠社的人,少部份被發送到這裡,就是苑裡。到了苑里平原後,又向北逃竄,逃到後龍,就是後龍溪流域,所以後龍溪流域就變成很複雜的狀況。

竹塹二社的情形又更複雜,為什麼複雜呢?因為竹塹社不只在官道上,而且是最早設置縣治的所在地,就是淡水廳治的所在地。最早的淡水廳設在竹塹,不是設在台北,不要搞錯了。為什麼呢?因為人是由南部上來的,最早的行政中心是在台南,不是在台北。設了這個之後,原先他們的所在的位置;傳說中的竹塹二社分為兩個系統,一個在現在的舊港那一帶,一個在現在的香山這一帶,兩個都是濱海的,很簡單,因為他們要靠捕漁為生,所以都要濱海。他們人口慢慢多了之後,就移到了平原,結果設淡水廳的時候,(中略一段),所有的漢人統治者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民在內,番在外,什麼意思?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條件,就是所有的漢人都在城裡,所有的番人都在城外,不管你原來住在那裡,都要被趕出去。因為民在內,番在外,所以所有的人都被遷到現在新竹的舊社。這個兩個地方完了之後,他們就遷到新埔(?沒錄清楚),他們就在新竹頭前溪和鳳山溪之間遊蕩。

這二社到了新社之後,他們為什麼被晉封七姓公,因為大甲西社事件。大甲西()在現在什麼地方?就在台中縣現在的一個德化國小,為什麼叫德化,因為要以德教化,(雖然)明明是武力鎮壓。大甲鎮瀾宮的土地就是大甲西社的中心,現在大甲鎮瀾宮裡面就有大甲西社頭目一個功德主牌位。

大甲西社事件不只是大甲西社,而是大甲西社的人聯合了崩山八社加後龍五社,換句話說,他們聯合了非常大規模的。結果,他們就駐在大甲溪,讓所有征討的部隊不能上來。結果,兩軍對抗了很久,對抗很久沒有辦法解決,那他們(清廷)怎麼辦?清廷就繞道,他們請人從山路,繞道穿過大甲溪、穿過後龍五社,就是走現在的山線,到了新竹的竹塹,找竹塹二社的人來幫忙。為什麼竹塹社的人會有戰功,是因為這個原因。

那你會說,他們明明是原住民,為什麼要(幫清廷)來討伐他們?因為,現在我們認為他們是同一族,是我們現在(的觀念)認為,我們把他們當做是道卡斯族,我們的基本概念都會認為,道卡斯都一樣啊,道卡斯就是這樣子,他們是同一族,應該要相親相愛。很簡單,因為大清朝開的條件,讓竹塹社的人,不只是著漢服,還賜漢姓,還封他們番秀才。所以竹塹二社的人,當然,可以得到官方好處(?錄不清楚),為什麼不呢?所以就從北部下來,南北夾擊。原來對於大甲西社,原本不用顧後防,因為整個北台灣,你又不可能進來。但現在你要抽掉兵力來守後防,那後果是,前線就被打潰了,打潰之後就被平靖了。(中略一小段)這就是竹塹社二社為什麼會得到戰功的最主要關鍵。但他們現在都不講,為什麼不講?因為現在會覺得尷尬,幫清朝打(平埔族)(後略)

姑且不論劉老師的說法是否正確,對於前兩項資料我都有些疑問。重點都是在采田福地那塊「義勇可嘉」的匾額,匾上面明明記載此匾是乾隆二十五年所賜的,而我是覺得賜姓一事應與賜匾的時間不會差太多。所以第二項資料說因林爽文事件有功而賜「義勇可嘉」匾額,但林爽文事件明明是乾隆五十一年的事,怎麼會二十五年就賜匾了呢?而第一項資料的結論是乾隆五十幾年後才賜姓,那為什麼乾隆二十五年就蓋了采田福地呢?契約上漢姓的較晚出現,會否只是漢化程度的象徵呢?經過十年、二十年的漢化,大家才習慣用漢姓呢?

而如果老師的說法是正確的,其實七姓公的後裔也不必覺得尷尬。因為正如老師所說,雖然後代的我們把他們視為同一族,但在當時,即便同一族,部落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像國與國之間一樣,牽涉到生存,不同部落之間仍是能兵戎相向的。我就會想到去年在德文部落一個頭目的談話,他不認為他是頭目,因為頭目是烏合之眾的首領,他認為他自己比較像是國王,部落的國王,部落就是他要負責的一個小國。我想,類似於他的想法,每個部落就是一個小王國吧!

最後,雖然我不是學這塊的,也不是研究這一塊,我對於老師提到的大清檔案,到是很有興趣。我想,要研究這一塊的學者,也應該努力去看看大清檔案,也許又會有不同的發現,歷史的迷霧也許能就此被撥開呢!

 37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