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月 05, 2017

170604 神戲 – 請神明保祐

光看劇名與宣傳單,直覺就想是新住民嫁到台灣所經歷的酸甜苦辣,以及第一位演唱歌仔戲的新住民媳婦。不過,事實上這部記錄片所探討的主題不只是新住民媳婦,還有很多面向,再加上這一場映後有導演和主角出席座談,更透露出許多影片沒有顯露的面向。今日實在是收獲良多,值得回去好好想想。


(以下有討論劇情,沒看過的慎入)


影片本身,其實分為三個主題來看。

第一點是歌仔戲在台灣的現況。也許大家會覺得台灣歌仔戲沒有什麼問題啊,看看明華園,看看唐美雲歌仔戲團,看看許亞芬歌子戲劇坊,都能上國家戲劇院表演,票房也都不錯啊!不過,明明是貼近庶民生活的歌仔戲,卻變得高堂化,之前不是在廟前讓大伙一起欣賞的嗎?

不過,我也承認,之前跟著劉老師拜訪幾座廟時,也看到廟前有歌仔戲或布袋戲的演出,真的就如片中所言,主要是演給神明看,看的人寥寥無幾。我也試著觀看,但一來閩南語能力不是很好,再來缺乏欣賞的能力,而且看過了高堂的表演,也會嫌棄布景不美等因素,總覺得那些歌仔戲不太入流。

但在看過神戲之後,我只能請他們原諒我的無知與傲慢。片中提到除了既定的劇目,這些劇團也是有自創的劇目,除了平常的排演和訓練,這些小劇團往往沒有太嚴謹的劇本,但更講究場上演員互相的默契,及臨場的發揮,所以不要小看了他們。這些臨場發揮及互相搭配,在在都需要高超的閩南語能力,當然看的人也要有相對的能力。這也是本片主角阮安妮進入台灣歌仔戲的一大門檻。像其中一幕,她就自責在場上時,歌詞都沒有押到韻腳,唱得很不順。

對此,還真的很佩服安妮,以一個本來對閩南語幾乎不懂的人,硬是以越南拚音慢慢練出閩南語,甚至可以臨場反應,從映後座談中她常使用閩南語諺語,我想這就勝過很多台灣人了。

但除了悔悟自己的無知,以及佩服安妮外,還有著對歌仔戲小劇團未來的擔心與感概。擔心此一傳統是否會沒落終至消失,與庶民生活徹底脫鈎,而讓歌仔戲完全變成了”傳統”藝術,只在高堂表演。

而跟著安妮回越南省親,我們也看到越南歌仔戲和台灣歌仔戲的不同,以及越南政府如何保存傳統藝術。片中看來,越南歌仔戲和台灣歌仔戲還真的有點像,而安妮據她的經驗表示,越南的歌仔戲是演給人看的,會向觀眾收錢,而台灣歌仔戲則是演給神看的,不向觀眾收錢。但其實這是對小劇團而這,沒看到在台北劇場演出的歌仔戲票價可不便宜呢?

另外,我們也看到越南政府為了保護傳統藝術,將傳統表演人員都納入公務員體系,由國家保障其生活,這也造就了越南傳統藝術的名聲,最有名的當屬水上木偶戲。但我認為這和台灣的傳統藝術命運類似,也就是不會滅亡,甚至可能更精緻,而轉向高堂化,但卻拉開了和平民百姓生活的距離。

第二部份當然是新住民的部份。和其他新住民的境況一樣,遠離自己的家鄉,嫁到未知的地方,有任何問題只能自己擔,是沒有娘家(後頭厝)可以依靠的。另外,對於父母的愧疚和思念,更是難以排解。

我想大部份的新住民都和安妮的想法一樣,”不忍不耐,小事成大”;凡事忍耐,家鄉的媽媽面對生活的困苦都能忍耐,我一定也能的。但其實有時候過度的忍讓其實是會換來對方的得寸進尺。就像映後座談中,安妮提到大女兒會對她說,她覺得其他人對安妮都很壞,所以她不喜歡台灣,她想去越南。

當然,在以家族為主的劇團中,各成員間的衝突是難以避免的,影片也不可能完全不提,但這部份,影片中只有揭露一小段。這就牽涉到記錄片的拍攝倫理。兩位導演表示,其實拍到的衝突的場面不只一段,甚至她們也知道放到影片中絕對是可以引人注目,但為安妮日後的生活著想,這些片段只能捨棄。

其實,這種衝突在記錄片放映可能更加大。映後座談中導演提到,記錄片拍攝中,家族其他成員甚至會說也可以拍他們,以致導演要小心分配鏡頭,避免其他成員吃味,但隨著記錄片的放映,安妮的知名度大增,吃味更是難以避免,甚至跟導演說也可以再拍一部。這也是一種矛盾,劇團為了生意,甚至打出「全國唯一越南歌仔戲女演員的招牌,但又覺得自己練歌仔戲的日子更長,比起安妮應該更有資格成名。

我想處理這些人之間的相處,才是拍這類記錄片最困難的地方吧!

當然後續在映後座談中安妮也有提到,這些摩察或不快可能是對彼此的不了解,像是台灣()人雖然無心,但往往嘴巴不是很好聽,在一開始安妮會很受傷,但現在會看開,不計較這些話語,不讓這些話語傷害自己。另外,彭導演也說到,記錄片完成後,拿給安妮的公公看,他才說我都不知道我媳婦做這麼多事。

最後一個部份是母愛。安妮的二女兒阿噹,在難產過程中造成傷害,因而有了先天性疾病,無法走路,每天都要洗腎。醫生都說這種狀況,可能活不過7-8歲,但安妮與她先生克服了種種壓力,每次出團都帶著阿噹,親自照顧阿噹,現在阿噹已經10歲。甚至醫生都說安妮把阿噹照顧的很好,尤其是在劇團的環境下。問安妮怎麼做到?她回答就是因為愛。因為愛,你不會怕麻煩。

因為這三個部份,讓整部份電影非常飽滿,動人異常。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感動點,像我媽媽就說這是一部份女性的奮鬥影片,而讓她想到很多。

本片之前巡演有到一些偏鄉國小,目的是讓小朋友能更了解自己的媽媽有多辛苦,而今天現場參加觀影的也是同樣邀請了台灣新住民萌芽協會的小朋友參加。但如同彭導演說的,我認為最該看的還是所謂的台灣人,特別是家中有新住民的台灣人,去更了解他們,不要再帶成見去看她們,而是用心了解她們,接納她們。

17001
(映後座談:兩位導演和主角安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