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30, 2009

090926 北海岸毛蟹之旅 3 - 金山之美

趁著毛蟹之旅,我們也順道遊覽金山這個美麗的小鎮。雖然來過金山好幾次了,但每次來都有不同的體驗,金山真的是個值得細細遊玩的小鎮,甚至可以說,是我在北海岸風景中最喜歡的鄉鎮了。

不過,由於金山離桃園不遠,交通又方便,所以往往造訪金山都只是一日遊,這次為了晚上巡毛蟹罟,很難得的在金山住宿。既然有這麼難得的經驗,當然要好好把握,做些平常到金山沒辦法享受的體驗,所以我們起個大早,希望能看到太陽從燭台雙峙中升起,希能看到沐浴在晨曦中的神秘海岸。到達獅頭山公園時,天色還是暗的,遠處的紅光鼓舞著我們(如下圖左上),加快往觀景台走去,而步道左側下方則是靜謐金山漁港(如下圖右上),遠處台2線上的路燈形成一道光龍。可惜天公不作美,到達觀景台前,來了一大片烏雲,可惜不能看到從日出,而只能看著海中的燭台雙峙興嘆(如下圖左下)。不過既然來了,還是去神秘海岸走走吧。

星期二, 9月 29, 2009

090926 北海岸毛蟹之旅 2 -毛蟹罟

雖然在上篇,利用釣毛蟹的手法,收獲看起來還不錯,但釣毛蟹的方法畢竟費時、費工,所以傳統上抓毛蟹的方法還是以毛蟹罟為大宗。利用毛蟹罟來抓毛蟹,是利用毛蟹的生殖洄游習性。每年白露冬至之交,成熟的毛蟹就會從生活的溪流上游開始往下游遷移,而回到河口淺海處,要到鹽度高至千分之三十左右的水域才會停止,此時毛蟹開始交配、產卵、孵卵。

母蟹完成受精卵,黏在它她的腹節附屬肢上,予以保護。大約2到3週左右後,這些卵就孵出水蚤幼虫,馬上就離開母蟹,在海水中浮游生活(浮游生物的成員之一),幼蟲再經過五次退殼就長成大眼幼蟲,然後再下沈至海底蛻變成幼蟹,而進入底棲生活,下海底後,這些幼蟹就開始沿著沙灘尋找河口,找到了就逆流而上爬回老家,又過了一年長大成熟時,他們便重演上述的生活史。而青毛蟹的生活史也是如此,只是時間略為不同,它們是清明過後開始往河口遷徙,準備繁殖,所以達仁鄉的毛蟹會在春末夏初舉辦。

因為毛蟹會順流而下往河口前進,所以漁人在河道上設置「毛蟹罟」直接誘捕,不需任何的誘餌。但什麼是毛蟹罟呢?就讓阿聰大哥為示範製做毛蟹罟吧!

毛蟹罟是個兩截的構造物,我們先來做前段。而以往的毛蟹罟都是用竹子編的,現在有了更耐用、更方便的材料,所以都改用鐵絲和塑膠網了。首先將鐵絲做成的環狀物和塑膠網搭配(如下圖左上),而塑膠網不是只到鐵環,要更多一點,因為使用時要做固定用。算好大小後,用線綁好(如下圖右上與左下),綁好的成品如下圖右下。

 508

綁好的塑膠網要搭配鐵環,先試試看(如下圖左上),待位置無誤,也是用線將鐵環綁在塑膠網上(如下圖右上)。綁好鐵環後,要把尖端剪開(如下圖左下),剪出的洞要讓拳頭能伸出(如下圖右下),目的是讓毛蟹通過。如此,前半截就完成了。

 509

接著做後半截。同樣是用鐵環與塑膠網,不過後半截的鐵環要比較粗勇,前半截的鐵環只有二圈的鐵絲,後半截則有四圈。一樣是算好位置,用線綁好,但形狀不是前半截的角錐狀,而是袋狀,而且袋狀底部的封口,是用比較粗的線,不但要封的緊,還要易於打開。

 510

接著是要把兩截組合在一起,最後的成品就如下圖的最下兩張照片,毛蟹順流而下爬到前半截,通過洞而往入後半截,結果就出不來啦,而收毛蟹就從後半截的底部打開來收。但不要看阿聰大哥做得輕鬆,光是綁那些線,就會讓手痛的很。我想,現在做個毛蟹罟都這麼費事,以前用竹子來做就更辛苦了,如果有人家裡有竹子做的毛蟹罟,真的都可算是寶了。

 511

做好毛蟹罟,當然不是擺著好看,我們要實地去溪流設置毛蟹罟。設置毛蟹罟,首先要選擇好地點,這就要靠經驗以及這條溪流的了解了。選好地點,要先把地整平,一方面確定水流可以通過,然後就把毛蟹罟放上去(如下圖左上)。然後要固定毛蟹罟(如下圖右上),不然水量一大,毛蟹罟就被沖走了。固定好毛蟹罟,不是就結束了,還要整理開口旁邊的河道(如下圖左下及右下)。

 523

整理好開口旁邊的河道,還要再架網子,在開口前呈V字形,如此才能確定毛蟹會往毛蟹罟前進。下圖左上是先架支架,右上是上網子,鋼筋從網子的網眼以上下交替的順序穿過,左下是下方也要穿一條鋼筋,由家凌幫忙,最後再用線固定網子。其實據阿聰大哥說,這樣還不算完工,需要整理、調整的地方還很多,所以往往架一毛蟹罟就要花費半天的時間。但為了不耽誤我們的行程,今天就這樣吧!

 524

架好的毛蟹罟,可是要常常去巡視,而因為毛蟹是夜間覓食,所以巡視都是在晚間。下圖就是阿聰大哥晚上帶著我們去巡他之前架設的毛蟹罟(左下與左上),並為我們解說。不過因為前幾天的天氣太好,水量很少,所以我們的運氣不是很好,都沒有看到毛蟹。

 525

據阿聰大哥表示,他們也不是天天巡,如果水量很低,抓到毛蟹的機率很低,就不會浪費時間了。如果水量夠,毛蟹出來覓食的機率就會比較大,那就一定要出來巡,而如果下大雨,讓溪水水位到達一定高度,甚至就算是白天,毛蟹也會出來覓食。

可惜,來之前都沒有下雨,所以不能看到毛蟹罟抓到毛蟹。不過,好天氣卻也讓行程比較順利,真是世事難兩全,乾脆明年再來吧!

後記:經過老師之前的講解,我才知道原來毛蟹是生殖洄游,和墾丁陸蟹(如中型仿相手蟹)的降海繁殖又不太樣,生殖洄游是循溪流來回,而降海繁殖只是單純走到海邊,所以墾丁國家公園才會有陸蟹過馬路的景觀。其實生殖洄游的現象不是毛蟹所特有,秀姑巒溪的字紋弓蟹也是如此,更被人所熟知的是許多魚類。而這些魚類或毛蟹數量的日益減少,很多人說是濫捕,不可否認,這是一個原因,但我覺得更大的原因還是在棲地被破壞。比如說水庫或攔砂壩的建立,阻斷了它們洄游的路徑,甚至有研究指出,當水流量小於7.4立方公尺/秒時,小毛蟹是不上溯的。所以在溪流做任何建設,生態影響的評估更細膩才是。

最後附上一些我找到的參考資料:
- 毛蟹檔案
- 台灣河川洄游生物的習性
- 大閘蟹簡介

星期一, 9月 28, 2009

090926 北海岸毛蟹之旅 1 - 釣毛蟹

時序才剛過秋分,隨著夜一天天的變長,身處北台灣的我們也感到夜裡溫度漸漸變得涼快。雖然平常因為嫌麻煩,而對蝦蟹類是敬而遠之,卻也知道秋風颯爽中,正是品蟹的好時機,尤其最近幾年,每到秋天就炒得很熱的大閘蟹。其實要品美味,不需遠求,不一定要買大陸(陽澄湖)來的大閘蟹,台灣也有好幾個大閘蟹的養殖場,提供健康又美味的選擇。不過,老饕都知道,真正好吃的還是台灣本土的毛蟹啊!

毛蟹產於東亞,種類並不多,總共只有四種,其學名分別是:Eriocheir japonica(日本絨螯蟹,就是台灣人所說的毛蟹),Eriocheir recta(台灣絨螯蟹,就是台灣人所說的青毛蟹,台灣特有種,只分佈在台灣東部),Eriocheir sinensis(中華絨螯蟹,就是大閘蟹),和Eriocheir leptognathus(細額絨螯蟹)。為什麼叫毛蟹呢?因為在它的螯及腳上都分佈有毛,特別是螫上那一撮濃密的毛,分常好辨認。不過,問題又來了,為什麼螯上要有毛呢?因為毛蟹是陸蟹,但部份生活史,特別是交配、產卵時,需要在水中,但陸蟹的游泳能力通常不是很好,而毛就有游泳圈的功能,能幫助它在水中的行動。

說這麼多,還沒看到毛蟹的影,還是趕快來看看這次旅程中的毛蟹吧!這次我們造訪的是金山鄉的阿聰民宿。民宿主人,阿聰大哥可說是毛蟹達人呢!他先為我們示範如何釣螃蟹。釣螃蟹之前當然要先準備餌與釣的工具。如下圖,把從田裡抓來的蚯蚓,用”毛蟹草”穿過。毛蟹是雜食性的,但性喜腐肉,所以蚯蚓是個不錯的餌材,不過看到這裡,我就想到,之前在新豐紅樹林也有人用生肉來釣招潮蟹。把餌準備好,就開拔到田邊的水渠,覷準可能有毛蟹的洞,就把餌伸進去逗弄,如下圖的右下。

 512

逗弄毛蟹,不要看阿聰哥好像是隨便在弄(下圖左上),就以為很簡單,其實是要豐富的經驗,因為要有手感:藉著手感才知道洞裡有沒有毛蟹,藉著手感才能在毛蟹想要抓蚯蚓時往外抽,以吸引毛蟹出洞(下圖右上),不然可能蚯蚓都被吃光了,毛蟹還是好好的在洞內呢!引出洞後,要眼明手快,一把按/抓住毛蟹(下圖左下),如果一擊不中,下一次可就難了,因為毛蟹生性很警覺,被嚇這麼一次,就很難再引洞了。不過阿聰大哥的技術真的很好,看,貪吃的毛蟹還是被他手到擒來(下圖右下),真是”蟹為食亡”。

 513

來看看阿聰哥的戰利品吧!如下圖,螯上那一片深綠色的東西就是毛,不是泥沙喔!不只螯上,其它八隻腳上也有比較硬的毛。左下的蟹被抓上來後,就一直吐泡,不知道為什麼?本以為是缺水,但泡水後依舊一直吐泡,搞不清楚原因。而右下的圖,可以很顯的辨別出公母,腹部中間有類似三角形一塊的是公的,腹部整塊圓圓的是母的。

 514

另外,阿聰大哥這裡也有大閘蟹,就把兩者來比一比吧。下圖中,左上是毛蟹,右上是大閘蟹,下面是兩隻擺在一起,左邊是大閘蟹,右邊是毛蟹。放在一起,差異就很明顯,大閘蟹的體色較淡,螫與腳上的毛較少,而且大閘蟹的體型偏圓胖,就是會比較厚。其實兩者的生活史也不太一樣,大閘蟹是道地的淡水蟹,一輩子在湖裡/湖邊生活;而毛蟹是生殖洄游型蟹類,為鹹/淡水蟹類,特別是為交配與產卵,需從上游辛苦的往海邊走,而民宿旁邊的水渠只是這段路程的休憩站而已,這樣大的運動量,當然造就比較好吃的肉質囉!

 515

說這麼多,還是趕快來祭祭五臟廟吧!毛蟹的肉質是很容易腐敗的(大閘蟹也是一樣),所不管買或是煮,都是要趁它活著,不能買死的,也不能死了再煮。而要享受毛蟹,最好吃原味,洗乾淨,加入薑、醋、米酒(不加水),下去煮(如下圖的最上)。但要注意火候,先小火,待蟹失去生命後才轉大火,據阿聰大哥說,如果一開始就用大火,毛蟹一緊張,螫與八隻腳就會縮成一塊,而這往往會讓螫與腳斷掉,結果只剩軀體一塊(戲稱麵包),賣相會不好。另外,毛蟹身上往往會有寄生蟲,所以一定要煮熟、煮透。

終於等到上桌了,在劉老師與阿聰大哥的示範下,總算略微懂得如何吃毛蟹,如何品味毛蟹的清甜。不過笨手笨腳的我,還是吃的很慢,不禁想到之前看小說「京華煙雲」,裡面描寫大戶人家吃蟹有專門的一套工具,真想有這麼一套工具來幫助粗手的我啊!

 516

雖然耗時,但此行能嚐到好吃的毛蟹,也是不虛此行。而且,阿聰大哥這裡,不只毛蟹好吃,其它料理也是非常讚,沒來的人自己來趟毛蟹美食之旅吧!


ps: 附上阿聰大哥的聯絡電話與地址
電話: 0932-925797
地址: 台北縣金山鄉重和村六股林口7鄰3-1號 (不是很好找,最好打電話問)

星期二, 9月 08, 2009

090711 台江內海之旅 (4) - 鹽田之行

這次的行程,似乎可以說是小部份的南瀛產業史,從一開始的蚵灰產業,到不期而遇的虱目魚養殖,到今天預定要參觀的鹽田。目前,提到台南的鹽田,一般人的直接會聯想到七股的鹽山-台灣的長白山,甚至是台鹽鹽場的鹹冰棒,但鹽是怎麼來的?台灣是用什麼方法在曬鹽呢?台灣還有在曬鹽呢?大多數的人則可能都沒什麼印象了。

這次我們的鹽田之行,不是去人擠人的七股鹽山,而是去看看歷史悠久的「瓦盤鹽田」。但什麼是瓦盤鹽田呢?這就先來看看台灣的曬鹽史了。

在台灣的曬鹽/製鹽史中,最早的是「淋滷曬鹽法」(詳情請見淋滷曬鹽法),相傳是明鄭時期,陳永華所引入的;所謂的淋滷,就是把含有結晶鹽的沙土放進一個小洞(鹽漏)之中,再用海水澆,所以叫淋滷;澆下去的海水會把結晶鹽帶往旁邊的另一個小洞(漏缸)中,而漏缸中的就是更高濃度的海水;再把這個高濃度的海水拿去曬,就可以得到鹽了。


(圖片說明:乾隆年間(蔣元樞重修台郡建築圖說)洲南圖中的淋滷曬鹽法)

但淋滷曬鹽法效率比較不好,所以接著是又引進了「瓦盤鹽田」和「土盤鹽田」,這種方法不用耙起含結晶鹽的土,而是引進海水,讓海水直接經大蒸發池、小蒸發池的曝曬,進而提高海水中鹽的濃度,最後到結晶池來曬鹽、得鹽了。兩者的區分主要是結晶池底部的材質,瓦盤鹽田的結晶池底部以碎瓦甕片舖設而成,而土盤鹽田則是整平壓實的泥土而以。這次我們要看的瓦盤鹽田,分別是1818年(嘉慶年間)即成立的北門鹽場中的井仔腳鹽場,另一個是日據時代成立的安順鹽場(今改為鹽田生態文化村)。

我們先到安順鹽場。安順鹽場是日據時期所建的,甚至為了運鹽,日本人還挖了運鹽的運河,現在運河已經淤積的很嚴重了,那鹽場呢?安順鹽場一直到民國六十幾年都還有收鹽,但終究不敵大環境,而且鹽田還被劃進了四草生態保護區內,所以還是收掉了。但很特別的是,在收掉十年之後,當初的鹽工(員工)又都回來,希望重現往日鹽田風華,更希望能串起附近的觀光景點(如四草),能創造他們的社區風景。不過,雖然這些人當初花了很大的功夫來復原鹽田,但比起台鹽這個大公司,要錢沒錢,要人少人,總是做起來很辛苦,往往也很少觀光客會造訪這裡。而缺少經費的緣故,許多東西都是壞的,甚至某些瓦盤還被磚頭所代替。目前鹽田生態文化村正試圖申請政府的經費進行修復,希望能成功,畢竟這是台灣第一個瓦盤鹽田。

 501

(圖片說明:左上鹽田生態文化村的說明牌;右上是壞掉的龍骨踏車,踏車的目的是用人力把海水引上來;左中則是示範的瓦盤鹽田,正中的鹽山規模當然不能跟七股比;其他就是鹽田景象了)

同樣是瓦盤鹽田,井仔腳鹽田的管理似乎就好一點,不過這也僅限給觀光客遊玩的地方,鄉外的鹽田一樣是荒涼無人管,就像下圖。從下圖左上很明顯的區分出瓦盤鹽田的底部和渠道的底部,可不要以為瓦盤是隨便舖設的,就像上述鹽田生態文化村以磚頭取代瓦盤,一方面是沒錢,一方面很少人有技術來舖瓦盤了。下圖右上中的圓形池子(上圖也有),就是滷缸,是為了怕下雨所設的,在下雨時就盡量把滷水往滷缸集中,以減水雨水的稀釋。而下圖的下兩張,則是當初架設渠道所遺留的立桿,竹子的材質真的很耐,過了這麼久,還沒有爛掉呢!

 502


相對於荒廢的鹽田,給觀光客玩的地方真的好很多,如下圖。左上是解說牌。而右上及中間兩張都是瓦盤鹽田,遊客甚至可以下去玩玩,親身體會拿耙子收鹽的動作,也可以體會烈日下的鹽田有多燙。從瓦盤鹽田再往海邊走,可以看到左下的大蒸發池,而大蒸發池的對面有一間鎮海將軍廟,如右下,甚至之前有母豬神,可惜被偷走了。

 503


井仔腳鹽田的歷史比安順鹽場更久,是台灣目前最老的現址鹽田。但一開始是用淋滷曬鹽法,所以第一個瓦盤田是安順鹽場,而不是他。相對於今天看的瓦盤鹽田,觀光知名度較高的七股鹽場則是土盤鹽田加上機械曬鹽,有興趣的人可以來趟台南鹽田之旅,比較看看囉!

後記:在回程車上,有伙伴們在討論關於歷史。其實,歷史的真相隨著不同角度、不同的視野,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讀。就像台灣鹽田的起源,都說是陳永華引進,但亦有人認為,可能在荷蘭時期就有曬鹽活動了(資料見此)。會不會是基於民族情感而忽略這一段,而歸功於陳永華呢?或是,這兩種都不是真相呢?

另外,當初老師說到,曬鹽的副產品,但到底副產品是什麼呢?細究海水中的成份,除了水之外,最多的是氯離子,再來是鈉離子,所以才能從海水中得到鹽,因為鹽就是氯化鈉。再來是鎂離子,也就是粗鹽苦味的來源。再來是硫酸根離子,還有鈣離子(見英文維基),而碳酸根是很少的。所以從理論上來看,是可以從海水中得到石膏,也就是硫酸鈣。而在網路上查到也有把石膏叫做硫酸石灰,因為和石灰一樣都有鈣,會不是這樣產生的誤會呢?再附一個資料 臺灣製鹽總廠布袋鹽場新厝場務所「鹽灘副產品產收分戶登記冊」,也顯示當初是有收石膏的。

最後再提供一些我找到的資料,對鹽田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特別想用來教學的
前進鹽村 (台南縣政府做的終身學習網站,很不錯)
南瀛產業誌 鹽業
台南縣雙春國小/岸內國小的社會領域學習單
鹽田踏查資料 (有各種曬鹽法的比較)

星期四, 9月 03, 2009

090711 台江內海之旅 (3) - 意外撞見的趕虱目魚

旅行雖然要事先仔細規劃,但有時意外帶來的驚喜,卻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這次的台江之旅就有這一個意外之喜,這個意外是在驅車前往四草大眾廟時遇見的:老師眼尖,看到旁邊的魚塭有著活動,立刻請司機大哥停車,下車一看,原是正在趕虱目魚。

為什要趕虱目魚呢?因為同一水池,在虱目魚的不同成長時期,能忍受的密度不同,打個比方,一個能容納1000尾魚苗的水池,只能容納700尾小魚,或是500尾中魚,或是300尾大魚。那當魚長大後怎麼辦?明顯的有兩個作法,第一個作法就是從一開始就只養300尾,但這樣在養魚的前期,空間利用效率太差。所以虱目魚的養殖也發展成分階段負責,有些魚池負責把魚苗養到小魚,有些負責養到大魚。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負責前段,把魚苗養到小魚(甚至中魚)的小型養殖戶,而趕魚是為了收成,以便賣給大型養殖場,繼續下一階段。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如下圖的景像,主要是將養大池的虱目魚,以圍網方式漸漸趕到與大池相通的大水溝,如下圖左上。其實這個時候趕魚已近尾聲,看到這麼大的池,可以想見他們是多早就開始在趕魚,那時我們都還在夢鄉呢!而如下圖右上,可以知道水深不高,約50公分多而已。從資料看來,這應是淺坪式養殖法的魚池,這種養殖法是比較早期所用的,雖然管理方便,但抗寒能力差,所以現多為虱目魚養殖前段在用而已。但因虱目魚極不耐寒,攝氏14度以下即有被凍死的可能,魚苗和小魚更是脆弱,所以前段的養殖都是趁著春夏季進行的,就像現在,夏季末期,就得趕快賣給大養殖場的深水養殖。

 495

趁他們還在趕魚的時候,看看旁邊的情況,如下圖,所有的東西都已經準備好了呢。左上是大水溝中已架好的網子;右上是準備來載魚的卡車已經在待命了;下面兩張都是要用的工具,怎麼用,等下就知道了。

 496

將魚都趕到大水溝後,兵分兩路,一路在收魚網。魚網可是重要的工具,要好好的收,不能馬馬虎虎。

 497

另一路則是繼續趕虱目魚,將大水溝中的虱目魚趕所架設的網子當中。大水溝分兩段,先趕前段,不要小看他們,在水中拖拉魚網,可是很費力的,尤其後面那位,仔細看他身後的網子內滿滿的魚,拖起來更是費力。其實我還滿想下去體驗的,但我知道,我笨手笨腳,只會去亂,還是別鬧了。

 498

第二段,繼續拖,繼續趕,就快到所架設的集中網了。仔細看,大水溝的水明顯水池的水要來的深,據資料顯示,在早期以淺坪式養殖為主,水池旁都會挖這麼一條深溝,叫做越冬溝,而且可是講究方位的喔。另外,我想這個深溝也是讓淺池能夠從外面潟湖引水進來吧。

 499

幾乎所有的魚都趕到集中網內了,剛始要來算魚了。下圖中的左上、右上、左中,他們以竹竿勾起網子,就能將整網子截成一段一段,一段是原來的魚,一段給篩選過的魚,一段給算魚用,真是聰明。而右中和左下,我們終於知道剛才看到的工具中,兩個球形工具是作什麼的?是用來篩選大小的,尺寸太小的魚就會被篩出而被留下,只有夠大的魚才能賣出。篩過的魚,繼續有人以杓子來計數,如左下和右下,數魚的人手中拿著籌碼,每數一百隻,就丟一個籌碼到水面,到最後,算籌碼的數目就能清楚有多少魚了。

 500

養殖池的老闆說,今年的魚價還不錯,祝他有個豐收年了。

後記:
虱目魚名字的由來也很奇特。民間傳說鄭成功在安平沿岸巡察時,向正在採捕魚苗的漁民問:「什麼魚」?(台語發音),漁民在極度緊張之下,誤認為鄭成功把魚取為「什麼魚」,於是台灣漁民的祖先就把這條魚叫為虱(蝨)目魚(台語音)。但這應該只是眾多附會鄭成功的傳說之一罷了。

事實上,連雅堂的台灣雅言記載:「麻薩末番語也,產於鹿耳門畔,漁者掬其子以畜之塭,至秋則肥,長及尺,相傳延平入台,始有此魚,因名國姓魚,而台北之魚,亦曰國姓魚」。據說「麻薩」是西拉雅族語中的眼睛,以標示虱目魚的眼睛特徵。

但據日本人的考證,虱目魚的荷蘭語為Sabahe,音亦近薩末,甚至中南美洲一些國家對虱目魚稱呼的音也很近於此,故虱目魚亦有可能係外來語的轉音。甚至,據荷人施士德 (Schuster)所著「爪哇之鹹水養殖」中,記述印尼在西元 1400年以前(距今已 600 年)已經有虱目魚塭。所以虱目魚的養殖說不定不是鄭成功引進的呢!

我想,把這段歷史以及虱目魚名稱的緣來弄清楚,說不定也可以是一篇短論文呢!

附錄:提供兩個不錯的資料網站
虱目魚的特色及養殖
虱目魚的文獻探討

星期二, 9月 01, 2009

090828 仰觀蒼穹四百年特展 – 台達之夜

人類對於天文的探索很早就開始了,特別是對於時間概念的掌握上,天文觀測是不可或缺的。但以往人類對於天文的觀測,都只能用肉眼進行,但在西方,1609年,伽利略首次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可以說是天文學上的一大變革,大大改變了人的眼界。所以在400年後,國際天文聯合會(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決定,將2009年定為「全球天文年」,全球都有許多慶祝活動。

對於這次的天文盛典,台灣當然不會缺席,許多天文活動等著大家參加。而現在在中正紀念堂正在舉辦「仰觀蒼穹四百年特展」,其中贊助廠商正好是我服務的公司,所以特別選了兩個星期五的晚上,只對公司同仁開放。聽到這麼好的消息,當然搶第一報名,更何況還有免費專車接送,又有豐盛的點心可吃,還有小禮物可拿,真是沒參加就太可惜了。

一看到展場的外面,我自己就很喜歡他們的設計,感覺是有用心的。就像下圖,展場外面掛著七大敬天旗,由右到左,尺度由大到小,從宇宙、到銀河系、到太陽系、到地球、到中正紀念堂,十分有趣。

 505

不僅如此,敬天旗下方還安放了中國的星座,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以及北方玄武。這可不是什麼玄學,也不是只出現在武俠小說,更不是只用在線上遊戲。這是古代中國人把星空分為東西南北四個象限,再發揮想像力,賦予其不同形狀。就如下圖,左上是蒼龍,右上是白虎,左下是朱雀,右下是玄武。而這四象又各自包含七個星宿,總共二十八星宿,就如圖中的四象外圍,上面的字是星宿的古字,不是符咒。

 506

但這只是外面,更精彩的在展場裡面。不過,活動正式展開前,當然還是要請公司的大家長-鄭董事長,以及主辦單位負責人-孫維新教授,為我們講幾句話。順帶一提,孫維新教授關於天文方面的演講都很精彩,有機會一定要聽聽看。

 504
(右邊是鄭董事長,左邊拿麥克風的是孫維新教授)

展場內部有九大單元,每個單元內又分為許多小活動,有知性的歷史,比如天文歷史廳,讓我們了解東西方的天文學家及天文學進展;有科學精神的再現,就像重現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以及液體望遠鏡等;也有感性的浪漫,比如說立刻傳簡訊到指定電話,在一片投射的流星雨中就會顯現你傳的簡訊,又或製作自己專屬的星座(星空剪影);更有尖端科技的展現,比如敝公司影音事業部門所開發的3D電視,不用戴特殊眼鏡,一樣能感受到立體的效果,也有透過遠距觀測,我們可以連線夏威夷的天文台進行觀測。說到這我就想到,之前孫教授也在推遠距觀測,特別是許多中小學,與其花大把的錢建陽春型的小天文台,又缺人照顧,還不如上網遠距觀測,不僅省錢,而且白天上課時間依然能進行天文觀測的教學呢!

 507
(解說員的後面的特大螢幕就是我們公司贊助的)

不過,單元太多,時間太短,短短2個小時,只能走馬看花,想好好看,可能要花半天到一天的時間才能做到。但是這個活動只到9月13日,想看得趁早了。

附上活動網址:http://www.astronomy2009.tw/scis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