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古蹟不多,共有七處,可能是因為開發得較晚的原因。而吉安慶修院是唯一的寺廟類古蹟,為內政部指定的三級古蹟。雖然為三級古蹟,但路上並沒有指示的路標,所以要先看好地圖,才容易找到。
吉安鄉最早是阿美族聚居之地,原名為七腳川,在阿美族語裡就是「柴薪很多的地方」。這個柴薪很多的地方,因為在日本殖民初期阿美族人大舉抗日,最後有200多名阿美族人被迫遷移前往鯉魚潭或台東,而留下的土地就成為移民村的基地。當時日本四國吉野川沿岸一帶由於水患多,導致人民生活困苦,而日本政府為了解決人民的生活,並加強對殖民地的佔領,所以大舉招募移民來台,並依著其故鄉內的吉野川而將此地更名為吉野,直到民國37年才由國民政府將之更名為吉安。
「吉野布教所」(現今的慶修院)的建立是為了提供一個讓日人移民安定的力量,也為了布教而籌建的。在四國,最有名的佛教大師是空海大師(亦稱弘法大師,最近夢枕?有一本以他為主角的小說),他在日本四國境內設立了88所寺廟,每所寺廟主神都不相同,正如佛家說人有88種煩惱,所以在四國認為只要行腳這88座寺廟,即可去除這88種煩惱。依照移民者家鄉的信仰,布教所的創建者亦行遍日本四國88所寺廟,請回88尊石佛,並刻出一座據傳可以治病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進而建立了布教所,也就是現在的慶修院。
不過,畢竟日本的宗教信仰和台灣的宗教信仰有些差異,所以在光復後,慶修院可說是幾無人管理,甚至到了傾毀的地步,經過花蓮縣政府的大力整修,才還其原來面貌,而有今日的呈現。
進來參觀可是有些規矩要遵守的,不過有一條規定很好玩-「不可靈動」,應該不是給普通人看的吧!另外一進面可要記得到左邊的的洗手槽洗淨雙手,以示敬意。院內的建築古樸而帶有日本江戶風格,值得拍照,可惜院內無解說小冊子可供對照著看。
不過,在看慶修院的同時,我突然想到桃園也有一個日式古蹟,最近還引起不小的爭議,那就是虎頭山的神社。爭議在於到底該不該恢復原狀,贊成的人認為這才是保存古蹟的方式,反對的人則因怨恨日本人的暴行,希望予以改建。我個人是認為古蹟就該恢復原狀,日本人統治過台灣是不可?滅的事實,留下這些古蹟,更可以提醒我們台灣被日本人統治過,提醒我們日本以往的罪行。
其實再怎麼樣,最慘的還是人民,就像我在網路上的資料上看到,這些以前在吉安鄉的日本移民,在台灣被敵視,生活也不是很安穩,而且結果日本又宣佈投降,回到日本又被祖國的人輕視為台灣子,真是慘啊。希望不動明王和88菩薩保佑人民,不要再經歷戰亂的悲慘了。
PS: 院內有一個小小的水池,也種了一些水生植物喔,空心菜還開花了。
(圖片說明:上方是慶修院的主殿,據多媒體的簡介,是融合的社與寺的風格的建築;左下角是主神不動明王;右下角是88座佛像。)
星期二, 9月 20, 2005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