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31, 2009

090523 濁水溪中游之旅 (3) – 濁水溪中游見聞

提到濁水溪,對於我這個年代的人,之前的課程多是著重於中國地理,感覺不會太多,唯一的感覺可能只是某黨跨不過濁水溪而已。不過,身為台灣最長河川的濁水溪不只如此,因為其大,而造成早期台灣南北開發的一個關卡,或是因為其挾帶的泥沙,提供下游田地不少沃土,或是為西部沿海沙洲的沙源。雖然這些,在離水遙遠的現代人眼中,不算什麼,但不能抹滅的,濁水溪對於中部的生活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這次對於濁水溪的觀察開始於永興社區(詳情見濁水溪中游之旅 (1) – 永興社區),在十二故君祠,我們看見做濁水溪的支流陳有蘭溪,雖然是支流,卻也磅磅礡大氣。而在牛轀轆山頂,更是清楚看見濁水溪的蜿蜒,以及陳有蘭溪如匯入濁水溪,就如下圖。

 423

溪流的曲折,左右岸交錯的侵蝕面,有如活生生的地質教質,教導我們那裡的地質是堅硬不可侵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堆積面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就像下圖所示,在堆積面的水里,為什麼濁水溪到這裡,就是彎了一下,讓水里人能安居樂業呢?這都是因為麒麟頭的堅硬,迫使濁水溪在此形成彎道,而造就了水里的堆積面,感謝麒麟頭的照顧,所以有了嘉慶君騎麒麟跨濁水溪的民間傳聞。

 422

而行程當然不只登高望遠,更重要的是與濁水溪的親密接觸,以及尋找濁水溪有名的螺溪石,所以我們要到河邊囉。就如下圖中,從上兩圖可知,濁水溪不愧其「濁」之名,泥沙含量之高,整個水體呈現一種泥水的顏色。不過老實說,這一段河道並不是濁水溪本來的天然河道,而是為了整治而挖出的人工河道,而整治的工人就在河邊,如右下圖,怪水正在吊蛇籠。不過,大家的重點還是在螺溪石,你看大家多認真在撿拾啊?但是為什麼要叫螺溪石,而不是濁溪石呢?因為濁水溪在歷史上非常多變,之前是從西螺溪入海,而石頭的最早發現是在西螺溪,所以就叫做螺溪石了。

 428

一開始說到,濁水溪對於中部人的生活影響很大,光從水庫與發電廠的數量即可知道。濁水溪流域的儲水設施,就有明潭、大觀、鉅工、萬大、霧社、濁水、明湖等水庫,以及集集攔河堰,密度之高,應該也是台灣第一。而水力發電廠也有濁水、萬大(含霧社) 、大觀(含一廠及二廠) 、明潭、水里及鉅工八座之多,是台灣早年電力最主要的來源之一。而其中四座(大觀、明潭、鉅工)都是位於其支流水里溪,其中大觀發電廠就是利用日月潭來發電的電廠,因其離峰時在抽水回日月潭而特別有名。下圖是在水里市區所拍的水里溪,已接近水里溪匯入濁水溪的地方。上面那一張圖中,左邊的水道就是水里溪,而右邊的水道是發電廠流出的水,水道的端點,樹叢後的建築物就是鉅工發電廠,而在下面那一張圖,可以清楚看到許多當地婦女利用電廠流出乾淨的水洗衣服。

 429

不僅水里有這些設施,較新的還有集集鎮的集集攔河堰,如下面三張圖都是。當初集集攔河堰興建時,政府說是為了民生及農業用水,但明眼人都知這是狡辯之詞,明明就是為了沿海工業區,特別是六輕所建的。講到這,我也想到六輕以商挾政,用水量屢屢超出其在環評資料的預期與保證,實在是惡質。再回看到攔河堰,淤積嚴重,據老師說,剛開始的攔河堰並不是像這樣,即便是像現在的枯水期,水面也多得多,而不是像現在沙洲佔了不少的面積,那未來的用水要如何提供呢,是不是要犧牲民生或農業用水呢?

 424

 425

 426

從上面三張圖可知,攔河堰下遊水量驟減,但正因水量小,所以往往會延著某些河道集中,而非漫流。而這種水流的集中,造成了更強切割或沖刷力量,而有了下游方的濁水溪峽谷。趁著梅雨季沒來的枯水期,老師帶我們下河床,與峽谷零距離接觸。峽谷內美景與驚喜處處,下圖所示只是我拙劣拍攝技巧所能呈現的,特別要說,右邊中間那一張,是一塊很大的波紋石,很難得。不僅如此,因為水量少、水位低,幾位伙伴和我完成了橫渡濁水溪的壯舉,以前這麼難渡而成為天險的濁水溪,今天我就這樣輕輕鬆鬆走過去,哈!哈!哈!

 432

關於濁水溪,這條台灣最長的河,她的美、她的重要不僅僅這些,期待七月的濁、清水溪之旅。

推薦資料:
- 【川流台灣】濁水溪 台灣長河
- 濁水溪的故事
- 追溯濁水溪

星期五, 5月 29, 2009

090523 濁水溪中游之旅 (2) – 八通關古道與「開闢鴻荒碣」

八通關古道,我只走過其中的兩小段,一個是東段的瓦拉米古道,一個是走南二段時經過的西段,很想找時間全程走完。而我一直以為八通關古道全程就是從東埔到玉里,但經過永興社區中老師的解說,我才知道這真是錯誤的想法。

其實,仔細想想也就知道之前的認知是錯的,因為以前可沒有發達的公路到東埔,所以到東埔之前勢必還有一段古道,只是這一段古道,有的變做公路,有的荒廢在山林間,少有人過問了。

但歷史對於這一段可是記載的十分清楚的,而許多古蹟也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就如我們造訪的「開闢鴻荒碣」,就是吳光亮開通中路(現稱八通關古道)之初留下的提字。只是之前的提字可能很高,而有著傲人的氣勢,但現今因為泥沙淤積而離地僅幾十公分,而氣勢全失,我們也只想像當初的模樣了。但旁邊的解說牌對於中路的興建歷史解說的十分詳細,很值得參考,所以我把其內容節錄於下。

 433



「開闢鴻荒碣」歷史沿革


「開闢鴻荒碣」,在南投縣集集鎮林尾里,土名草嶺之獅仔頭山下,即集竹大橋(舊為集集吊橋)及集集攔河堰之濁水溪北岸,砂岩,僅作「開闢鴻荒」四字,行書,無落款。每字高四十一公分,寬三十五公分,字距八公分,相傳為清末中路統領吳光亮所勒石。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三月,日本以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十月琉球人遭風飄至臺灣,誤入後山之牡丹社境內,為當地原住民刼殺為由,派兵登陸琅嶠。四月,清廷詔授「聞望素著、熟悉洋情」之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所有福建鎮、道等官,均歸節制,江蘇、廣東沿海各口輪船,准其調遣,俾得與日本及各國按約辯論。

五月,沈葆楨抵臺,悉心籌度,擬定「理諭」、「設防」、「開禁」等三項應變措施,而以設防一事為當務之急,乃檄調福建陸路提督唐定奎及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浙江候補道劉璈至臺,分路佈置妥當,使日兵無隙可乘,兼之疾疫流行,遂經外交談判,迫使日兵於十月二十五日撤離臺灣。

日兵既離,清廷詔命沈葆楨籌劃善後事宜,沈氏認為「臺地之所謂善後,即臺地之創始也,善後難,以創始為善後尤難」,因此主張應整體規劃,並先積極改革前山各項積弊,再依次開發後山。亦即執行其所擬應變措施之「開禁」一事。在開發後山方面,沈氏再推展「開山撫蕃」政策,二事同步進行,否則「務開山而不先撫蕃,則開山無從下手,欲撫蕃而不先開山,則撫蕃仍屬空談」。於是分兵三路,直抵後山地區,中路以前南澳鎮總兵吳光亮任之。

先是吳光亮於同治十三年八月,奉欽差大臣沈葆楨檄調,率領「飛虎軍」二營渡臺,當時集集埔一帶,罪人、積匪往往逃匿其間,沈氏惟恐日兵與之勾通,截斷南北之路,即命吳光亮帶兵前往。十月下旬,吳光亮進駐集集埔,先僱工修造草嶺山路,並遣人入山探勘路線,以備開闢中路之需。

十二月,遣探之人回報,翌年即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正月初九日,中路正式動工,由林圮埔(今竹山鎮市區),社寮(今竹山鎮社寮里)兩路分開,至大坪頂(今鹿谷鄉鹿谷村新寮)合為一路,再越過鳳凰山、八通關,於同年十一月,抵後山之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程凡二百六十五里。

鑑於中路之籌劃吳光亮先駐軍集集埔草嶺,故「開闢源荒」摩崖勒石,當成於同治十三年十月至十二月之間。光緒元年十一月,中路告成,吳光亮別有摩崖勒石二處,一在鹿谷鄉鳳凰山,文為「萬年亨衢」,一在信義鄉陳有蘭溪畔,文為「山通大海」。

「開闢鴻荒碣」,清代文獻無徵,至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或記為係雲林佑縣陳世烈所題,惟以現存其他碑碣證之,吳氏所題俱未落款,如「萬年亨衢」、「山通大海」;陳氏所題則雙款齊全,如「化及蠻貊」、「前山第一城」、「萬興關」,足見「開闢鴻荒碣」為吳光亮所題,已無庸置疑,此耆老咸指此為「吳大人」筆跡,且附近尚有「營盤口」古地名,為吳氏當年駐軍處,併堪印證。

民國四十年代,南投縣文獻委員會曾摩製拓本,此後歸於荒蕪,至六十年代初期,已為蔓藤所覆蓋,訪尋維艱,六十六年八月,經南投縣政府觀光課加以清理,「開闢鴻荒碣」始重見天日。其後,配合吊橋改建,再由縣府予以美化環境,製作說明碑,俾便遊客。七十六年四月,清代前後山間交通要道-中路,經內政部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稱為「八通關古道」,沿線碑碣及新寮聖蹟亭均併入古蹟範圍,「開闢鴻荒碣」亦列其中。八十二年,行政院核定集集攔河堰工程興建計劃,政府為維護古蹟之完整,遂將攔河堰改變設計,「開闢鴻荒碣」古蹟,再重新規劃。

林文龍 謹撰


 


「八通關古道」歷史景點解說

光緒元年正月初九日,中路正式動工。據欽差大臣沈葆楨奏摺及相關文獻記載,正月初九日起,吳光亮率勇由林圮埔、社寮兩路分開,至大坪頂合為一路,經大水窟至頂城,共開路二十八里。二月初七日,再由頂城直抵鳳凰山麓,經半山、平溪、大坵田、扒不坑至茅埔,又開路二十一里。三月初九日起,由茅埔越紅魁頭、頭社仔坪,過南仔腳蔓,至合水止,共開路二十六里。四月初九日起,至五月初八日止,自合水經東埔社心、霜山橫排,至東埔坑頭,共開路二十一里。又僱工從牛轀轆旁開一道,側接茅埔。五月初九日起至八月初八日止,所開之路為東埔坑頭、陳坑、鐵門洞、八同關、八母坑、架扎、雙峰仭、粗樹腳、大崙溪底、雅托,共八十五里,其後再經雅托、雷風洞、打淋社至璞石閣共八十四里(其中派哨弁鄧國志由後山開來,有十九里),於光緒元年十一月,全路接通,總計二百六十五里。

(下略)

林文龍 謹撰


ps. 據老師的介紹,寫這二篇解說的林文龍先生是位奇人。他年青時,非常好學,但限於經濟、環境而無法繼續就學。但他依然很喜歡讀書,又為了省錢,所以常常買二手書來讀,也因此讀遍了關於南投、台灣的許多老書、古書,而成了南投歷史的第一把交椅,許多南投歷史的說明都是由他撰寫的。甚至最後到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現改為國史館台灣文獻館)上班,據老師說,因其學歷不高,所以只能當工友,但卻是做研究員的事。不過查網路資料,他現可不是工友,而是真的研究員啦!有實力是不會被埋沒的。

星期二, 5月 26, 2009

090523 濁水溪中游之旅 (1) – 永興社區

永興社區,隸屬於水里鄉,但不在水里市中心,而是位在陳有蘭溪匯入濁水溪的地方,是一般人來水里玩時,幾乎不會造訪的一個小社區,尤其沒有任何交通要道經過它。但是,這麼一個小社區,我們這次的旅程中,第一天幾乎全天都花在這裡,我們慢慢領略這個小社區的熱情與淳樸,仔細欣賞它所有的歷史與自然,甚至我們還覺得時間不夠用,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社區。

十二故君祠

 415

十二故君祠是間有應公祠。其所供奉的十二故君,傳為清代末葉,為了開通竹山、鹿谷沿濁水溪左岸經龜仔頭(今玉峰村),牛轀轆(今永興村)竹仔腳(今興隆村)往內茅埔(今信義)的道路,共有十三位來自彰化的工人在此築路,有一天其中一人外出購糧,另外十二人留原地工作,卻不幸因施工引發山崩,十二人全遭活埋,購糧的人回來發現災變,悲慟欲絕,只能引十二位故人的靈魂返彰化原籍,走到祠祉時,十二位故人魂突然顯靈,說要留在這裡護衛過往旅人一切均安,鄉民感念築路功德,於是建了十二故君祠。而永興社區的人常稱其為十二故伯,如上圖中的左中圖。

十二故君祠旁邊為土地公廟,如上圖中的右中圖,兩者相比,可以明顯得知拜神和拜鬼的廟的不同之處。重點在於只有拜神的才能有拜埕等配置,而拜鬼的廟就只能有一進,而無其他配置。但可不要嫌廟小,它的停車場可是大的很,原來在大家樂風行的時候,這裡可是很多賭迷求籤的地方,甚至目前供桌上還有沙盤和放大鏡(如上圖中的右下圖),以供信徒看「浮字」。而供品也很特別,一定要有香煙,但又只拜11隻煙,而非12隻,據當地人表示,因為其中一位不抽煙,真是有趣。

撇開小廟的靈驗,回看十二故君的緣由,可以看到他們所要建的路,就是八通關古道的西段,而這也是在社區內遊覽時,社區導覽人士一直強調的:八通關古道有經過永興社區。

另外,十二故君祠也是觀看陳有蘭溪匯入濁水溪的好地方。

牛轀轆山

永興舊名牛轀轆,聚落後方的大山就叫做牛轀轆山,這座海拔只有758.2公尺的小山,卻有一個從日本時代就設置的三等三角點,視野極佳,除了可展望集集大山,與山下的水里城鎮外,更是靜觀濁水溪與陳有蘭溪匯流處的最佳觀景點。就像下圖,隔著濁水溪,水里市區一目瞭然。

 417

除了是觀常地景的好地方,在上山的過程,也是領略永興社區生態的好機會。就如下圖:左上是正在脫皮的九芎,雖然知道九芎年年脫皮,才能「猴不爬」,但卻沒有看過她脫皮的情形,這真是難得的機會。右上則是可愛的倒地鈴。中間兩圖都是山苦瓜,一個是花,一個是果。左下是某種椿象,右下則是被農夫視為害蟲的豆沅菁。

 416


永興神木

社區有一棵大樟樹,一般稱為永興神木,樹齡超過三百年,樹高二十六公尺,胸圍 6.2公尺,樹冠八百平方公尺,是地方的珍貴文化指標,更是鄉民活動、信仰中心,在旁邊居民還設有樹王公神位,用以祭祀這棵大神樟。而神木又被稱為母子樹,因為三棵並生,一母二子。其樹形優雅,不管從那個角度看,都是這麼的美,就如下圖中的上二圖,拍的還不算精彩,真的值得走一趟去看看。

而下圖中的左下就是樹王公,對聯很有趣:「老樹招風喚遊子 神木勇茂憶當年」。右下這次為我們導覽的社區人士,右邊是雕刻藝術家阿賢,左邊是社區發展理事長,都是很熱心的人。

 418


賴氏古厝

為永興社區內的歷史建築,建造於民國十三年。其建築格式,仿介於閩南民宅與廟宇之間的綜合體,整體建築古色古香,藝術走廊間充滿豐富文化景象。其建築則引進新的建材木料、水泥、陶瓷片等,歷史意義十分獨特,是一座確實值得保存的歷史古蹟。古厝之古建築經過多次的天災地變,因經費不足暫時無法回復原來面貌。雖然如此,但這座古厝仍使用中,卻也算是古蹟融入生活之中。

其實賴氏古厝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於其建築,也在於其地理位置,就如下圖中的左上圖,八通關古道就在其背後的山上,所以這座古厝也可說是在移民社會的邊界。而右上圖中,那些柱子跟一般古建築不同,不是用整塊的石頭,而是以水泥製成,再慢慢打磨而成的,算是這類古建築中少見的。另外建造時似已考慮耐震的問題,所以水泥柱上才撐著木作,地震時上下均可搖晃,而不致斷裂,但缺點是可能會移位,另外一邊就有這樣的情形。另外,因建築年代較晚,所以彩繪中可見外國人物,如中間兩圖,十分有趣。

 420

其實,除了賴氏古厝,永興社區內也滿多老房子的,如下圖。巷弄交錯中,散步其中,還滿愜意的。

 419


開基祠

一般在其他的地方,所謂的開基祠拜的通常是神,但永興社區的開基祠拜的不是神,而是開基祖先林朋。據載清朝中期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泉州籍墾戶林朋先生,渡台居鹿港,集資招佃入墾竹仔腳、牛轀轆,鑿水道灌溉一百數十甲,是漢民族第一位在此地開墾的先民,遇害於原住民,後人敬他為本地的開基祖尊稱為林朋伯,為紀念他的開拓精神而設立祠堂來奉祀,並將牛轀轆命名林朋巷。而且很特別的是這種紀念是跨族群的,不管任何族群,只要在永興,都會尊敬其功業,這在台灣也是很少見的。

 421


除了這些地方,社區中還有台大實驗林,一整片的光蠟樹森,可說是獨角仙的天堂,也值得一訪。不僅如此,永興的農產品也很豐富,有台灣少見的愛玉子產銷班,那天晚上我們就有搓愛玉,據劉姐鑑定,他們的愛玉品質很不錯。另外,永興也產梅,所以理事長說冬天也可以來永興賞梅,而春末則可以來永興自己動手做梅子。

但更讓我難忘的居民的熱情,比如說我們去下溪撿石頭時,經過的每一家都盡心招待我們,更可愛的是一位退休校長,看到我們來,竟然要趕快換衣服,以示對我們的尊重。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因為他們想發展觀光,但我寧可認為這是他們內心的熱情。但講到發展觀光,翁哥卻不太看好,除非是跟旅行社講好,讓旅行社每個人抽多少,否則很難有團體遊客,真的是台灣旅遊界怪現象。聽到這,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不會有太多人來打擾、破壞這個地方,憂的是沒有人來,社區的經濟無法帶動,真是兩難啊!

星期三, 5月 20, 2009

090425 峰前匠派之旅 - 黃禮永墓

這次所拜訪的墓園中,我個人認為,以黃禮永墓最為精彩,所以就從黃禮永墓先介紹。

黃禮永墓為目前發現的蔣馨承包墓園中最早的一座,為昭和五年(1930年)所建。如下圖中上兩圖所示,其格局為二拜埕雙外埕,算是蠻具規模的一個墓園。而墓碑後方,以洗石子工法做了一個龜背的造型,取龜為長夀之意,保子孫長壽多福。而如下圖中下兩圖所示,墓前還有一半月形風水池。另在右前方有一碑,書「社公」,即為保護墓園的土地公,等於其他墓所見的「后土」。在右下圖中,社公後面不遠處還有一棟房子,為「墓盧」,係供後人守喪或掃墓時住宿用。

 387


接著先看看墓碑,從墓碑即可見到峰前匠派的石雕有多麼精緻,多麼美麗。墓碑為泉州白石所雕成的,而首及墓及墓碑兩旁則左以青斗石材。墓碑上書「桃源 顯祖 考禮永黃公 妣黃門楊氏 佳城 昭和庚午年 男二大房暨孫等仝立」。書「桃源」,係黃禮永這一脈來台前世居泉州晉江縣南門夕十九都長園鄉,引西社桃源,而移民台灣後,此一脈即以「桃源衍派」自稱。另在墓碑上與夫人並列,所以為夫妻同葬,但據導覽的陳老師說,黃禮永已撿骨,所以墓中僅為其夫人楊氏。而仔細看墓碑兩旁,所雕的人物栩栩如生,動物、花卉無一不活靈活現,且曲線柔和,細節精緻,真的是難能可貴的精品。

 395


再仔細近看,如下圖(如覺的圖太小,可點圖進入flickr相簿看大圖)。左上圖為墓首,最上面有刻著一條龍,其下則刻有牡丹與鳳。在這裡叉題一下,很多人都很喜歡說「龍鳳配」,但其實鳳為百鳥之王,所以鳳為雄的,凰才是雌的,所以龍鳳配好像是同性戀才能用的吧,一般人用鳳凰于飛就夠了。回到墓碑,右上圖為整體墓碑的兩邊下方,皆有鰲魚形排水口,這也是蔣馨墓園石雕的特色之一。接著下方兩圖則是墓碑兩方,左邊刻有八仙中的漢鍾離,以及大象,寓意「和平有象」;右邊則刻有李鐵柺,以及獅子與香爐,寓意「士子望鄉」(獅子望香)。

 396


在這裡,我不禁要有點小抱怨,導覽的陳老師學養的確很豐富。但在講和平有象時,竟說「有大象就有和平」,真是令人傻眼。也許老師是開玩笑,但沒有事後說明,難免有些同學會當真,這可不太好。所謂「和平有象」,其中的「象」並不是大象,而是象徵、現象,也就是有了和平的徵兆,會畫大象,只是因為同音好表現而已。就像年畫中常畫三隻羊,以寓「三陽開泰」,也並不是三隻羊就能開泰,而是六十四卦中的泰卦的前三爻為陽爻,而有了「三陽開泰」。這要說明清楚啊!

廢話太多,還是來看看蔣馨的石雕的作品。因為墓園為對稱,所以石雕也是成對出現,就如下圖。個人認為,右邊的代表書劍(江山),取其文武雙全,但左邊的就不清楚了。

 397


而下圖中則是代表了許多典故,讀書不多就不太知道了,唯一知道的是左下的「大舜象耕」,另外右上,石雕上有寫著「搤虎救父」,為楊香的故事,以上兩個都是二十四孝的故事,所以也許其他也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故事不是重點,重點是石雕的表現,每一尊都可說是國寶呢!不僅如此,看看右下角的圖,連牆角的花紋也很用,絲毫不見馬虎,真是令人贊歎。

 398


接著看看對聯:「山色空濛 水光瀲灧

 389


慶幸高丘得 雲仍亦葉垂」,用的是什麼典,我才疏學淺,實在是不了。

 393


接下來這一幅真是要了我的命,媽啊,我根本不認識大篆啊!還好網路上有楷書與大篆互換的網站,但要輸入楷書,所以前題是要略懂大篆,不然就只能猜的了。利用網站,勉強找到了幾個字,但還剩兩個字找不到,還請認識的人幫忙了。「尊□始于祭禮 恭□終以孝恩

 391


而下面這一幅,對於行草,我更不行了。不過特別的是有落款,題字者為鄭玉焜(1899-?),是名書法家鄭源猶先生的五男。鹿港鄭家可說是書香門弟,鄭源猶為清朝秀才,曾被譽為「字冠全台」。而從年紀看來,應屬黃禮永的晚輩。不僅如此,鄭玉焜還是目前的影星張鈞甯的曾外祖父。

 394


有趣的是,台灣墓園請文人名家題詩題字,據傳就是從黃禮永墓開始的。而從這些題字、題詩多少可見當時世家的交往情形。尤其,黃家在鹿港也算是望族,所以題字者皆有其來頭。如下面這一首詩,為蔡壽石所題。據彰化縣文化局的資料:「蔡壽石,名穀仁,出生於1867年,為鹿港望族進士蔡德芳三子,光緒年貢生。壽石先生承繼家學……其行書尤為擅長」,可惜我看不懂他的行書。

 390


又如下面這一首詩:「江夏家風垂澤新,卜居遙寄鹿門津。生存華屋天胡妒,死正狐丘地始昀。碧水青山長送目,落花啼鳥窮傷神。惟應吉壤遺君子,佳氣葱葱啟後人。」為施緝亭所題。施緝亭,其父為清末舉人施菼,其子為施介予,祖孫三人均擅詩,為台灣詩界中的重要人物,合著有竝(並)玉山莊全集。

 399


最後再看這一首:「培塿居然變福區,結廬墓側倣先儒。皐魚欲養悲風樹,袁虎成名起運租。枕席溫涼猶想像,山林裝點費工夫。繩繩祭掃無虛日,要與孫曾作軌模。」題字時間為荔夏,即為農曆五月。題字者為沁園,此為陳懷澄的號,而陳懷澄不僅為黃禮永題詩,更為其寫墓誌銘。陳家亦為鹿港望族,而陳懷澄多才多藝,善詩詞古文,復工小楷,知音律,能篆刻,對攝影亦頗有興趣。不僅如此,還擔任過鹿港區長、街長及臺中州協議會會員,對於鹿港的建設有一定的貢獻。

 392


看了這麼多,這座墓不僅是蔣馨雕刻的寶庫,也是鹿港歷史的一頁。可惜,據陳老師說,93年後,黃家的後人已不在維護這座墓園,如果政府不出面的話,也許這座墓園很也就會損毀,甚至被人偷盜,真是令人痛心。

星期五, 5月 15, 2009

090510 金包里慈護宮金面二媽野柳回娘家

幸得老師提點,提早知道金山慈護宮的金面二媽在今天要回野柳做客,而且適逢慈護宮建廟200年,這次的活動可是辦得更加熱鬧隆重。

說起金山的慈護宮,年代久遠,說是北海岸一帶最重要的媽祖廟,一點都不為過。但什麼是金面二媽回娘家呢?據廟史所揭露,這尊二媽並不是直接大媽分靈的,而是在清朝嘉慶年間,被漁民於野柳的一個海蝕洞中所發現的,而於野柳當地奉祀,且守護漁船,頗為靈驗。當地漁民要建廟奉祀時,媽祖卻顯化指示,要立廟於金包里街。所以待慈護宮落成後,除了「開基金面大媽」,這尊野柳的金面媽祖亦被迎入奉祀,因為已經有了大媽,所以被尊稱為「金面二媽」。之後每年,金面二媽都會回娘家(野柳)做客。

這次我們重點在野柳這邊的回娘家做客,所以並沒有從金山就跟著遶境大隊。即便如此,炎熱的天氣還是讓在野柳等待的我們受不了。等著等著,終於看到了報馬仔,然後就是遶境大隊了。

 378

左上是第一輛到的車,但應該不是前導車,只是先到的陣頭而已。右上是報馬車以及報馬仔,就是要告訴大家遶境大隊要來啦。左下是淨香車,我不清楚它的目的為何。而正如前述,慈護宮算是北海岸的大廟,所以很多其他的廟都來共襄盛舉,像是右下,就是下寮的聖安宮。

 379

最上兩張中,穿白衣服(Tshit)的是神將會,就是跳家將的,會拍他們,一部份是因為我覺得他們的衣服還滿好看的,尤其是背面的神像畫的很不錯呢!而其中穿紅衣的的則是廟方工作人員,那一件紅衣的圖案是慈護宮建廟200年的mark,設計得很不錯,紅色與金色的搭配,也很恰當,媽媽甚至跑問其中一個工作人員,那裡可以買,不過答案當然是只送不賣的。中間那兩張是野柳沿途的虔誠信眾,捻香靜待媽祖的到來。下面兩張是「分香」,因為遶境大隊所拿的香是神明(或廟)來的,而信眾認為這是有加持的,是能帶來好運的;當然另一方面的用意,則是藉著這個動作,讓遶境的人手裡一直都能有香。

 380

就中間的兩張圖,遶境的隊伍來到了野柳的停車場,而停車場已經很多信眾在等著了,就如左上圖。接著就是進野柳地質公園了,全年只有這一天,跟著遶境隊伍,不必買票就能進野柳了。而左下圖中,可以看到北港朝天宮都來了。

 381

到海蝕洞了,小心翼翼的捧著神像(左上),好好放在供桌上(右上),再為金面二媽載上紅包(左下),大功告成啦,祭典儀式要開始了。不過為什麼要載上紅包呢?我不太清楚。

 382

祭典儀式的進行,就如上面二張圖及左下所示,場面隆重,而儀式是由金山應遠壇的許俊宗道長所主持的。右下則是,儀式結束後,海蝕洞又恢復平日的安靜。

 383

儀式結束後,再把神像捧回轎子中,能捧神像的都是大官或是廟的理監事吧!像是右上圖中那二位,就分別是金山鄉長和萬里鄉長,可能是希望媽祖保佑他們官運享通吧!接著媽祖的神駕要返回金山慈護宮,但由於來的時候只有遶境野柳岬的一側,所以回程又遶境另外一側。

整個金面二媽回野柳做客的活動中,最搶眼的人物就屬「報馬仔」了。而這也是我第一次仔細觀察報馬仔。

報馬仔,原稱為「探馬仔」,是由古代軍隊中的「探子」轉化而來。報馬仔本是軍隊裡的偵探,負責偵測與查察敵情並通風報信,其身份、行動不能公開,轉變成進香的角色後,身分行蹤不再是秘密,而任務大致是探察前方路況是否安全,隨時回報進香隊伍;報馬仔行進時沿途敲鑼,讓信眾知道進香隊伍即將抵達,也順便提醒民眾,應擺設香案,迎接媽祖的到來。所以報馬仔是走在遶境隊伍的最前面,就如下圖,報馬車與報馬仔打頭陣駕到。

 384

仔細看看報馬仔的裝份是很特別的。留八字鬍、戴眼鏡;頭戴斗笠留辮子,身穿清朝的兵服;肩挑紙傘,手提銅鑼、榕枝,掛豬蹄、韭菜,繫酒壺;左腳捲起褲管並穿草鞋,且通常腳上有瘡,這就是報馬仔奇特的造型。

 385

近一點看,如上圖的腰上繫有豬蹄、韭菜及米酒。其中豬蹄、韭菜,分別象徵長生肉、長生菜,掛豬腳目的在防止白虎煞,如途中遭遇白虎,則讓白虎刁走豬蹄,避免傷到「報馬仔」,這種習俗與民間結婚時以青竹枝吊掛生豬肉防凶神白虎之用意相同。但另有人說「豬腳」為「知足」的閩南言諧音,我認為這就太牽強了,因為閩南語中的「豬腳」和「知足」的音其實差滿多的。而韭菜閩南語稱為「久」菜,有長命百歲之意。其實針對所掛的東西,有人說,係因早期遶境食宿不便,報馬仔需自備乾糧,或有好心人士贈予食物,當然就掛在身上囉,只是後來演變為豬腳和韭菜,具有意象的物品了。而米酒,之前是掛盛酒的酒罐或酒壺,現在為求方便,直接掛一瓶米酒,但應是類似的意思,甚至有些地方的報馬仔還會配上煙斗,果然是煙酒不離啊。

至於背後背的雨傘,其含意更是有點不清楚,很多人說是遮雨用,但就連現在的軍人都不太能撐傘了,古代的一個小兵,一個探子怎麼可能撐傘呢?如果下雨,不是穿蓑衣,就是讓他淋吧。我想還是如老師在說嫁娶時用傘的道理是一樣的,取其形似八卦,而有辟邪的功能。講到這裡,一個星期前才在報紙的副刊看到一篇文章,描述一場雞飛狗跳的婚禮,因為新娘堅持用米篩,而不肯用傘,但就如老師所說的,誰會在婚禮上自己呈認不是處女啊!傘是八卦的外形的象徵,就像米篩上畫八卦是一樣的,只是現在大多數的人,以訛傳訛,才有了可笑的傳說。

 386

再看看其他部份,標準裝扮還有八字鬍及黑眼鏡,而和其他地方不一樣,這次的報馬仔還特地畫上誇張的眉毛,這個部份的含義,我就不太清楚了。接著看看左腳,穿著草鞋,而腳上的所畫的圖案則代表瘡疤,有些地方是直接貼狗皮膏藥來象徵,這些都是代表了報馬仔的辛勞,甚至有些地方的報馬仔是一腳穿草鞋,一腳是赤腳的,那就更辛苦了。而令旗表示奉命行事,榕枝則亦有辟邪的功能。

說起來,報馬仔在遶境活動中,真是個有趣的角色,但這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呢!不僅如此,報馬仔還有很多禁忌,我在網路上查到的就有:
1 行進過程不敲鑼,但若是遇到叉路、橋樑、喪家、墳墓…等不祥之地,則敲三聲響鑼以表示提醒、警示。
2 報馬仔忌諱女性觸摸他的身體及裝備。
3 報馬仔在進入洗手間前得先將自己的裝備全部卸除,以免對神明不敬。
不確定是否為真,給大家參考參考。

最後,再一次謝謝老師的提點與帶領,尤其我媽媽說,她從來不知道野柳有這方面的故事與活動,而且對她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母親節。

ps. 附上當天拍的一些短片

1. 金包里二媽野柳做客 - 陣頭 1


2. 金包里二媽野柳做客 - 陣頭 2


3. 金包里二媽野柳做客 - 安神像


4. 金包里二媽野柳做客 - 儀式

星期六, 5月 09, 2009

一則新聞 兩種說法

今天有一則關於兩位國中女生自殘的新聞,在家裡看報紙的時候,得到一種說法,但在外面的店裡,則看到另一份報紙有著不同的說法。我查了一下四家大報,真的剛也分成這兩種說法。

陣營一
<聯合報> 國中死黨吵架…她吞藥 她割腕

<中國時報> 兩國中女相約自殺一單親一隔代教養家庭

說明兩位女生自殘的遠因是其家庭背景,但導火線是朋友間的吵架。

陣營二
<自由時報> 康乃馨惹傷感 同班2女自殘

<蘋果日報> 康乃馨不知送誰 2國中女自殘

雖然家庭背景也是遠因,但家庭背景的敍述已有些出入,但導火線是學校送的康乃馨。

同一個事件,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報導內容,要不是出現在同一天,又都是發生在花蓮的國中,我還會以為是兩則不同的新聞。這已經不是報導角度的不同而已,到底真相為何呢?報紙上的新聞正確嗎?我們應該相信誰呢?

星期二, 5月 05, 2009

090503 四崁水夜間賞蛙

算一算,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和阿敏等資深荒野伙伴一同出遊,也好久沒有進行夜間觀察了,特別是賞蛙,之前為了桃園縣蛙類資源調查學得的辨識技巧,也因太久沒有複習而淡忘了。就在上次聆聽的阿敏的週三講座,就約好了今年到四崁水賞蛙,真高興這麼快就能成行。

這次來賞蛙的舊朋友還有敬人、祐民夫妻,更有新朋友,一位在大園鄉任教的國小老師,徐老師。吃飯時,徐老師提到之前曾在附近的直潭國小實習,說他剛到的第一天,就在宿舍看到野兔,衝著這一句話,趁著天色尚未黑之前,先到直潭國小逛逛。

我們從新烏路轉進永興路,一路沿著新店溪,還沒到直潭國小,就已被溪畔美點吸引,而且不只我們,還滿多人在這裡散步呢!也正因為此,我們覺得直潭國小的環境真是優啊!而直潭國小也把握他們的特色,發展生態教育,在校園後方有一個小小的生態園。不僅如此,據秋雯說,學校內的社團很多,充份讓小朋友能在玩中學,所以難怪直潭國小能名列商周的百大特色小學。

 371

(圖片說明:這些都是在溪畔,永興路(或小粗坑路)上拍的,不過這種反差太大的環境,我的技術實在不好,所以拍不出來那讓我們驚艷的美)

 372

(圖片說明:上圖是操場邊的蒲桃樹的花,還有花後的寬腹螳螂;下圖是生態園中的鳳蝶幼蟲)

接著,我們驅車至今天的目的,桂山路(四崁水)。可惜,好像因為最近天氣一直都很好,十幾天沒有下雨了,所以蛙況不是很佳,並不能重現阿敏上次到處都可見蛙的美景。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第一次實地見到中國樹蟾,也讓我心滿意足了。至少,知道了地方,下次就趁下雨天在來賞蛙吧!

 368

(圖片說明:這四張是同一隻中國樹蟾,它實在太可愛啦)

 370

(圖片說明:上兩張是腹斑蛙,今天現身最多的就是它了;下左是還很年輕的古氏赤蛙(大頭蛙);下右那一隻,實在太幼小了,無法確定它是誰,阿敏猜它是小翡翠)

 369

(圖片說明:不只賞蛙,夜間還有很多生物,比如說這一隻正在用餐的食蟲椿象)

星期五, 5月 01, 2009

090425 峰前匠派之旅 序

最近幾年,很多時候,媽媽和我是各玩各的,我是常跟著劉還月老師到處走,而媽媽則是跟著老人大學的老師或是內壢的桃園鄉土學友會出去,只有少數週末是我們一起出去的,但這次終於我們一起參加桃園鄉土學友會的活動,到中部來個峰前匠派之旅。

說實在,剛聽到峰前匠派,我是一點概念也沒有的,幸好景功拿了一些資料給我,才不致於腦袋空空的去。而看了資料才知道,原來峰前是指峰前村,而峰前村是在泉州的惠安。提到惠安,我能想到的只有惠安女的特別風俗習慣,以及描述這種風俗的電影-「五個女子與一根繩子」,完全不知道原來惠安是所謂的「匠師之鄉」,有云:「溪底出木匠,官住出泥匠,峰前出石匠」,亦即,溪底村擅於大木結構,官住村出泥水匠,峰前村則以石匠聞名。而三村匠師外出發展時多互相照應,工事上也會相引搭配,其中溪底的木匠師多姓王,以王益順最為有名,峰前村的石雕匠師則多姓蔣,而以蔣馨最負盛名。

但為什麼峰前村的石雕這麼有名呢?原來,由於峰前村的地形以台地為主,土地貧瘠,農耕條件不良,當地居民只能另謀出路,所幸上天開了另一扇窗,給了峰前村豐富的岩石資源,所以自然環境成為石雕工藝發達的天然優勢,甚至這些名的石雕匠師都是擁有自己的石場。

至於峰前村的石雕專業形成優勢已不可考,但據《鼎邑三門盾蔣氏宗譜》所載:「鼎邑三門盾蔣氏開基祖蔣德麟字志意,在清雍正二年問到福甯州十二鑿石為業,至於乾隆八年徙居鼎邑新六都菁嵐下三門盾居焉,立志創業。」由此可知,峰前石匠早於雍正二年,已憑藉技藝四處謀生。至於峰前蔣氏石匠在台落戶,則在清末光緒年間,而蔣馨,就是在1927年率其子女及族人來臺參與臺灣寺廟或墓石等的雕刻工作。蔣馨,惠安蔣家「仁」字輩,又名蔣仁馨,由於連年屈身敲打石塊,體態微駝,故台語綽稱為「龜馨」。完成的作品有臺南大天后宮前殿石垛、西螺媽祖廟、岡山超峰寺、南鯤鯓代天府(1928)、鹿港天后宮(1928)、彰化南瑤宮(1933)以及辜顯榮、陳中和之大墓。最傑出的作品是鹿港天后宮的石雕,其石材採自福建深山玉昌湖所產之青斗石,構圖嚴謹,雕線犀利,造型生動。蔣馨匠師幫後代,現居鹿港附近。

峰前匠師雕刻特色之一為人物表情生動,臉部上窄下闊,額小而頰寬,姿態、服飾、裝扮充分反映戲劇之身段。
峰前匠派的另一特色為有高度擬人化的藝術水準。北獅(北京獅)的外貌威然有氣勢,低眉怒目、兩耳長垂、神態肅然、線條剛勁,具有一種威武兇悍的特徵。清康熙年問,惠安匠師李周創造性地,將北獅改成搖頭擺尾站立的形態,於胸披彩帶、足抱彩球,呈現喜慶的氣氛。雌雄二獅左右側視,雌獅前爪撫摸戲耍的幼獅,雄獅口含滾動圓珠,一如勸濟堂三川殿門前的石獅。在臺灣有一句行話「無蔣不成場」,正可以說明惠安石雕匠在臺灣的地位和影響。

不過,這次我們參觀的峰前石雕的作品,多為墓園,係清末(日據時代)的大戶人家的墓園雕刻,據媽媽說,因為如此,許多她的朋友會覺的有所忌諱而不想來,甚至回來後,還有鄰居怪她,怎麼可以帶兒子去那些地方。其實,我們又不是要盜墓,或做其他壞事,心存正道,加上人又那麼多,陽氣這麼重,怎麼會有事呢?反而沒來的人,錯失看到精彩作品的機會,真是可惜。

後面,會在依不同墓作記錄,但整理工作也需要一些時間,所以可能時間會拉的有點長。

 377

(圖片解說:此次造訪的墓園,左上是林振芳墓,右上是黃禮永墓,左中是呂汝成墓,右中是呂汝玉墓,左下是辜岳甫墓,右下是丁節賢墓)

以上峰前匠派的介紹都是我從網路上找的,因為我不是很懂,大致是照抄的。在此列上參考資料:
1. 三峽清水祖師廟重建紀事第五回
2. 台灣歷史辭典 – 蔣馨
3. 金瓜石勸濟堂石雕解說,時雨國中所做的網頁 (但目前網站已被關閉)
4. 陳仕賢(此次的講解老師)所著的「文化鹿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