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01, 2009

090425 峰前匠派之旅 序

最近幾年,很多時候,媽媽和我是各玩各的,我是常跟著劉還月老師到處走,而媽媽則是跟著老人大學的老師或是內壢的桃園鄉土學友會出去,只有少數週末是我們一起出去的,但這次終於我們一起參加桃園鄉土學友會的活動,到中部來個峰前匠派之旅。

說實在,剛聽到峰前匠派,我是一點概念也沒有的,幸好景功拿了一些資料給我,才不致於腦袋空空的去。而看了資料才知道,原來峰前是指峰前村,而峰前村是在泉州的惠安。提到惠安,我能想到的只有惠安女的特別風俗習慣,以及描述這種風俗的電影-「五個女子與一根繩子」,完全不知道原來惠安是所謂的「匠師之鄉」,有云:「溪底出木匠,官住出泥匠,峰前出石匠」,亦即,溪底村擅於大木結構,官住村出泥水匠,峰前村則以石匠聞名。而三村匠師外出發展時多互相照應,工事上也會相引搭配,其中溪底的木匠師多姓王,以王益順最為有名,峰前村的石雕匠師則多姓蔣,而以蔣馨最負盛名。

但為什麼峰前村的石雕這麼有名呢?原來,由於峰前村的地形以台地為主,土地貧瘠,農耕條件不良,當地居民只能另謀出路,所幸上天開了另一扇窗,給了峰前村豐富的岩石資源,所以自然環境成為石雕工藝發達的天然優勢,甚至這些名的石雕匠師都是擁有自己的石場。

至於峰前村的石雕專業形成優勢已不可考,但據《鼎邑三門盾蔣氏宗譜》所載:「鼎邑三門盾蔣氏開基祖蔣德麟字志意,在清雍正二年問到福甯州十二鑿石為業,至於乾隆八年徙居鼎邑新六都菁嵐下三門盾居焉,立志創業。」由此可知,峰前石匠早於雍正二年,已憑藉技藝四處謀生。至於峰前蔣氏石匠在台落戶,則在清末光緒年間,而蔣馨,就是在1927年率其子女及族人來臺參與臺灣寺廟或墓石等的雕刻工作。蔣馨,惠安蔣家「仁」字輩,又名蔣仁馨,由於連年屈身敲打石塊,體態微駝,故台語綽稱為「龜馨」。完成的作品有臺南大天后宮前殿石垛、西螺媽祖廟、岡山超峰寺、南鯤鯓代天府(1928)、鹿港天后宮(1928)、彰化南瑤宮(1933)以及辜顯榮、陳中和之大墓。最傑出的作品是鹿港天后宮的石雕,其石材採自福建深山玉昌湖所產之青斗石,構圖嚴謹,雕線犀利,造型生動。蔣馨匠師幫後代,現居鹿港附近。

峰前匠師雕刻特色之一為人物表情生動,臉部上窄下闊,額小而頰寬,姿態、服飾、裝扮充分反映戲劇之身段。
峰前匠派的另一特色為有高度擬人化的藝術水準。北獅(北京獅)的外貌威然有氣勢,低眉怒目、兩耳長垂、神態肅然、線條剛勁,具有一種威武兇悍的特徵。清康熙年問,惠安匠師李周創造性地,將北獅改成搖頭擺尾站立的形態,於胸披彩帶、足抱彩球,呈現喜慶的氣氛。雌雄二獅左右側視,雌獅前爪撫摸戲耍的幼獅,雄獅口含滾動圓珠,一如勸濟堂三川殿門前的石獅。在臺灣有一句行話「無蔣不成場」,正可以說明惠安石雕匠在臺灣的地位和影響。

不過,這次我們參觀的峰前石雕的作品,多為墓園,係清末(日據時代)的大戶人家的墓園雕刻,據媽媽說,因為如此,許多她的朋友會覺的有所忌諱而不想來,甚至回來後,還有鄰居怪她,怎麼可以帶兒子去那些地方。其實,我們又不是要盜墓,或做其他壞事,心存正道,加上人又那麼多,陽氣這麼重,怎麼會有事呢?反而沒來的人,錯失看到精彩作品的機會,真是可惜。

後面,會在依不同墓作記錄,但整理工作也需要一些時間,所以可能時間會拉的有點長。

 377

(圖片解說:此次造訪的墓園,左上是林振芳墓,右上是黃禮永墓,左中是呂汝成墓,右中是呂汝玉墓,左下是辜岳甫墓,右下是丁節賢墓)

以上峰前匠派的介紹都是我從網路上找的,因為我不是很懂,大致是照抄的。在此列上參考資料:
1. 三峽清水祖師廟重建紀事第五回
2. 台灣歷史辭典 – 蔣馨
3. 金瓜石勸濟堂石雕解說,時雨國中所做的網頁 (但目前網站已被關閉)
4. 陳仕賢(此次的講解老師)所著的「文化鹿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