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故君祠
十二故君祠是間有應公祠。其所供奉的十二故君,傳為清代末葉,為了開通竹山、鹿谷沿濁水溪左岸經龜仔頭(今玉峰村),牛轀轆(今永興村)竹仔腳(今興隆村)往內茅埔(今信義)的道路,共有十三位來自彰化的工人在此築路,有一天其中一人外出購糧,另外十二人留原地工作,卻不幸因施工引發山崩,十二人全遭活埋,購糧的人回來發現災變,悲慟欲絕,只能引十二位故人的靈魂返彰化原籍,走到祠祉時,十二位故人魂突然顯靈,說要留在這裡護衛過往旅人一切均安,鄉民感念築路功德,於是建了十二故君祠。而永興社區的人常稱其為十二故伯,如上圖中的左中圖。十二故君祠旁邊為土地公廟,如上圖中的右中圖,兩者相比,可以明顯得知拜神和拜鬼的廟的不同之處。重點在於只有拜神的才能有拜埕等配置,而拜鬼的廟就只能有一進,而無其他配置。但可不要嫌廟小,它的停車場可是大的很,原來在大家樂風行的時候,這裡可是很多賭迷求籤的地方,甚至目前供桌上還有沙盤和放大鏡(如上圖中的右下圖),以供信徒看「浮字」。而供品也很特別,一定要有香煙,但又只拜11隻煙,而非12隻,據當地人表示,因為其中一位不抽煙,真是有趣。
撇開小廟的靈驗,回看十二故君的緣由,可以看到他們所要建的路,就是八通關古道的西段,而這也是在社區內遊覽時,社區導覽人士一直強調的:八通關古道有經過永興社區。
另外,十二故君祠也是觀看陳有蘭溪匯入濁水溪的好地方。
牛轀轆山
永興舊名牛轀轆,聚落後方的大山就叫做牛轀轆山,這座海拔只有758.2公尺的小山,卻有一個從日本時代就設置的三等三角點,視野極佳,除了可展望集集大山,與山下的水里城鎮外,更是靜觀濁水溪與陳有蘭溪匯流處的最佳觀景點。就像下圖,隔著濁水溪,水里市區一目瞭然。除了是觀常地景的好地方,在上山的過程,也是領略永興社區生態的好機會。就如下圖:左上是正在脫皮的九芎,雖然知道九芎年年脫皮,才能「猴不爬」,但卻沒有看過她脫皮的情形,這真是難得的機會。右上則是可愛的倒地鈴。中間兩圖都是山苦瓜,一個是花,一個是果。左下是某種椿象,右下則是被農夫視為害蟲的豆沅菁。
永興神木
社區有一棵大樟樹,一般稱為永興神木,樹齡超過三百年,樹高二十六公尺,胸圍 6.2公尺,樹冠八百平方公尺,是地方的珍貴文化指標,更是鄉民活動、信仰中心,在旁邊居民還設有樹王公神位,用以祭祀這棵大神樟。而神木又被稱為母子樹,因為三棵並生,一母二子。其樹形優雅,不管從那個角度看,都是這麼的美,就如下圖中的上二圖,拍的還不算精彩,真的值得走一趟去看看。而下圖中的左下就是樹王公,對聯很有趣:「老樹招風喚遊子 神木勇茂憶當年」。右下這次為我們導覽的社區人士,右邊是雕刻藝術家阿賢,左邊是社區發展理事長,都是很熱心的人。
賴氏古厝
為永興社區內的歷史建築,建造於民國十三年。其建築格式,仿介於閩南民宅與廟宇之間的綜合體,整體建築古色古香,藝術走廊間充滿豐富文化景象。其建築則引進新的建材木料、水泥、陶瓷片等,歷史意義十分獨特,是一座確實值得保存的歷史古蹟。古厝之古建築經過多次的天災地變,因經費不足暫時無法回復原來面貌。雖然如此,但這座古厝仍使用中,卻也算是古蹟融入生活之中。其實賴氏古厝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於其建築,也在於其地理位置,就如下圖中的左上圖,八通關古道就在其背後的山上,所以這座古厝也可說是在移民社會的邊界。而右上圖中,那些柱子跟一般古建築不同,不是用整塊的石頭,而是以水泥製成,再慢慢打磨而成的,算是這類古建築中少見的。另外建造時似已考慮耐震的問題,所以水泥柱上才撐著木作,地震時上下均可搖晃,而不致斷裂,但缺點是可能會移位,另外一邊就有這樣的情形。另外,因建築年代較晚,所以彩繪中可見外國人物,如中間兩圖,十分有趣。
其實,除了賴氏古厝,永興社區內也滿多老房子的,如下圖。巷弄交錯中,散步其中,還滿愜意的。
開基祠
一般在其他的地方,所謂的開基祠拜的通常是神,但永興社區的開基祠拜的不是神,而是開基祖先林朋。據載清朝中期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年),泉州籍墾戶林朋先生,渡台居鹿港,集資招佃入墾竹仔腳、牛轀轆,鑿水道灌溉一百數十甲,是漢民族第一位在此地開墾的先民,遇害於原住民,後人敬他為本地的開基祖尊稱為林朋伯,為紀念他的開拓精神而設立祠堂來奉祀,並將牛轀轆命名林朋巷。而且很特別的是這種紀念是跨族群的,不管任何族群,只要在永興,都會尊敬其功業,這在台灣也是很少見的。除了這些地方,社區中還有台大實驗林,一整片的光蠟樹森,可說是獨角仙的天堂,也值得一訪。不僅如此,永興的農產品也很豐富,有台灣少見的愛玉子產銷班,那天晚上我們就有搓愛玉,據劉姐鑑定,他們的愛玉品質很不錯。另外,永興也產梅,所以理事長說冬天也可以來永興賞梅,而春末則可以來永興自己動手做梅子。
但更讓我難忘的居民的熱情,比如說我們去下溪撿石頭時,經過的每一家都盡心招待我們,更可愛的是一位退休校長,看到我們來,竟然要趕快換衣服,以示對我們的尊重。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因為他們想發展觀光,但我寧可認為這是他們內心的熱情。但講到發展觀光,翁哥卻不太看好,除非是跟旅行社講好,讓旅行社每個人抽多少,否則很難有團體遊客,真的是台灣旅遊界怪現象。聽到這,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不會有太多人來打擾、破壞這個地方,憂的是沒有人來,社區的經濟無法帶動,真是兩難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