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15, 2009

090613 清濁交會之旅 (3) - 清濁交會

有走過中二高(國道3號、福爾摩沙速公路)的朋友,看看下圖中上半段的地圖,應該會覺得有些奇怪,為什麼中二高在林內、竹山要轉了一個大彎,而不是直接從林內到二水呢?而要說起這個彎的原因,竟然跟竹山的地理與歷史有關呢!

 470

竹山古稱林圯埔,號稱前山第一城,因為竹山是八通關古道西段的頭(見090523 濁水溪中游之旅 (2) – 八通關古道與「開闢鴻荒碣」),不管是要走八通關古道到後山(東部),或是從南部來要進南投,又或從南部來要過濁水溪,都需要經過竹山。而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很早就開發了。但她的地理位置為什麼那麼重要呢?一切都是因為台灣第一長河-濁水溪。

試想在古早的台灣,開發是由南往北的,而在往北的過程中,在中部不可避免的會碰到濁水溪。寬闊的水面,湍急的水流,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障礙。直接過河,不是不行,但太危險了,於是先人們往上游走,先跨過河面較小的清水溪,待濁水溪河面也變小時再過河。就因此,竹山的地理位置是如此重要。而中二高在竹山大轉彎的原因,其實和古人也是相同的,從河面較窄處過河,工程較易,對於日後建物的安全性也比較高。

光看地圖,還不是很清楚濁水溪的壯闊,就來看看照片吧,下圖就是清水溪及東埔蚋溪匯入濁水溪的地方。

 471

用更廣角的角度再看一次。如下圖所標,左邊遠處的山腳下就是清水溪,也就是清水溪沿著這座山往北匯入濁水溪。而東埔蚋溪就在我們所處山頭的山腳下,也就是在那座廟後,穿過中二高在匯入濁水溪。而竹山就在這兩條溪中間的平原上,而這片平原其實也就是由清水溪所造就的。

 473

另外從照片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濁水溪突破八卦山脈而出海:在八卦山剛隆起時,是連成一片的,也就濁水溪兩岸的山脈是連在一起的。而當台灣島隆起,形成了濁水溪,當然要找出口入海,而較弱的一段自然就被突破。同理,竹山、林內這邊的山脈算是不易突破的,所以清水溪才會沿著山脈往北匯入濁水溪,不然就自己找突破口入海了。

河流對於交通的影響,不僅可見於此。在東埔蚋溪匯入濁水溪的不遠處,有一座全台唯一的越河之路。這條越河之路,不是橋,而是一座三層的半圓型攔沙壩。因其設計,水位不高,水流平緩,所以來往兩岸的車岸就直接利它來過河了,但這應該只有當地人才知道吧!外地人那敢開進河裡呢?

 474

當然,河流不只跟交通有關,更重要的是供水的功能,就像竹山以往是靠清水溪和東埔蚋溪的水來灌溉的。另外,在濁水溪的右岸-二水有八寶圳的興築以提供彰化平原的灌溉,在左岸則有斗六大圳提供雲林一帶的用水。不僅如此,也正因為濁水溪中下游段還有這麼一條清水溪,所以政府才敢在集集蓋了集集攔河堰,否則濁水溪的下游就會幾乎沒水了。不過,即便如此,單靠清水溪的水要提供河兩岸的兩大圳,還是力有未逮,所以都只好從集集攔河堰拉暗管分別到兩個圳。看到這裡,不禁要想,就連農業用的圳路都已有些不足,政府還想在二水蓋科學園區,那園區的用水要從哪來呢?

 475

(圖片解說:這就是斗六大圳取水口,從圳頂可以看出這是中美合作興建的。而這裡水量之大,遠處即可聽到水聲轟轟。)

 476

(圖片解說:雖然在斗六大圳取水口看到很大的水流,但對於雲林一帶的農業用水還是有所不足,所以又設了第二取水口,這幾張照片就是在第二取水口拍的。上兩張是閘門;中左是部份流過的水流;而中右是沈砂池,在水進入圳路之前先讓沙子沈澱,以免太多沙子進入圳路;下左是抽砂設備,負責把沈砂池底部的砂抽出;砂抽出後,就循著下右中圳體上方的灰管再排入濁水溪。)

 477

(圖片說明:這幾張照片是林內公園,前身是林內神社,算是保存不錯的神社。但重點不在於建物的保存,而是為什麼選在這裡蓋神社,因為斗六大圳的暗管從這裡經過,所以有了這座神社,以祈求水路暢通,用水無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