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9, 2009

090711 台江內海之旅 (1) - 古早的建材

台灣通史卷二十六工藝志

煆灰

灰有兩種:曰蠔灰,曰石灰。沿海之地多種牡蠣,臺人謂之蠔,取其房燒之,色白,用以堊牆造屋,而近山一帶,則掘石煆之,價較廉。


數百年前,還沒有水泥或便宜石灰的年代,台南地區很多蚵灰窯,就是為了生產蠔灰,也就是蚵灰。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蚵灰窯紛紛被拆除,至目前尚稱完整的僅剩一座,就是「安平蚵灰窯」,但目前也已退役,轉型為文化館,見證早期蚵灰產業的時代。

 489

(圖片係由安平蚵灰窯文化館解說摺頁上掃描而得)

上圖就是典型的蚵灰窯剖面示意圖。整個窯體是由磚造的,而如圖,下方有開口以便鼓風機將風送入,而上方也是鏤空的。操作時先在底部鋪上卵石,再鋪上燒蚵的燃料,包括茅草、杉木皮等,再依序放入煤碳、蚵殼,即如圖所示。全部放好之後,就關窯門,開始點火燒,這個時候很辛苦,據解說的大哥說,燒蚵時要一直顧著,注意火候,特別是下雨或颱風時,一定要確保下方的火是夠旺的,這樣才不怕雨淋進來。待燒製完成後,開窯取出蚵灰,再經過篩網篩選,即為成品。簡單的流程如下。

 486

而下圖則是安平蚵灰窯文化館中的情形。左上是解說大哥正在為我們解說;而右上即上鼓風機,可惜和腳踏車的連結壞掉了,不然可以清楚看到是以人力踩腳踏車來帶動鼓風機的;左下即為窯體本身,可以看到底部有好幾道窯溝,風就是從那些溝被送進來的,另外也可以看到窯壁非常厚;右下,站在窯底往上拍,可以看到在窯頂上又建有一圈薄壁,且窯頂可供人行走,以便利工作。

 485

但燒製石灰的方法,其實人類很早就知道了,即便是燒蚵殼得蚵灰的方法,也是很早就被實施了。就如出自「天工開物」的下兩圖,首先是鑿取蠣房,因為之前並沒像近代的牡蠣養殖法,所以是要到海邊的石頭上將牡蠣取下;再來就是以煤餅燒蠣房(牡蠣殼)而得蠣灰(蚵灰),可能在宋代,技術還沒進步到用窯燒,所以圖上是直接露天燒的。

 488


 487

(上兩圖均翻拍自圖解天工開物 南海出版公司)

但是石灰或蚵灰的製作,為什要用燒的呢?學化工的我終於能派上用場了。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石灰石或蚵殼的成分,這兩者主要的成份都是碳酸鈣CaCO3,而碳酸鈣加熱後即可分為二氧化碳CO2,與生石灰(氧化鈣CaO)。前面所說火候的注意就在此階段的反應,如果溫度不到,反應不會發生,也就是碳酸鈣還是碳酸鈣;但溫度過高,雖然能發生反應,但氧化鈣會進行燒結,就是有點變成陶瓷,會讓後續粉碎成粉的階段很難進行。

而在應用時,生石灰(氧化鈣CaO)遇水則變成熟石灰(氫氧化鈣,Ca(OH)2),而熟石灰應用在物體或建築後,碰到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又會變成碳酸鈣CaCO3,又變成原來堅硬的物質,想想看,鐘乳石的成成也是碳酸鈣,這麼硬的東西,所以會拿來做建材。

在建材應用中,最廣泛的就是「三合土」,其組成為一定比例的石灰、沙、泥、糯米漿、糖漿(或是天工開物寫的楊桃藤汁),這樣的組成就有點像現在的水泥,是可以形成非常堅硬的結構的,不過有時還是會加上磚。除了這個,石灰還可以拿來粉刷牆壁,或加入桐油中,可以填補船板的縫隙,甚至造紙業的鹼洗等,應用範圍非常廣。

但是,也許有人會問,那石灰和水泥有什麼差別呢?以現代的水泥中最常用的「波特蘭水泥」為例,主要的成份是矽酸鈣,製造方法是以一定比例的石灰石(碳酸鈣)和黏土(矽酸鋁),混合置於窯中燒製而成,所以石灰可以說是水泥的原料。不過正如三合土以石灰混合泥、沙,在羅馬時期,建築師也是用石灰加矽土來達到相同的目的,可以說水泥的概念是很早就有的。

說到自己的本行,不免有點囉嗦,還是就此打住,希望不會讓大家覺的無趣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