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02, 2009

爸,你好嗎 – 父親群像

曾經一次在公司,同事和大家分享一部由凱文貝肯主演的「非法制裁」,可是看了開頭沒多久,一位已有兩位小孩的同事說他看不下去了,因為他無法忍受看到小朋友被殺,他會想到他家中的小朋友。單身的我們,雖然知道這是一個為人父的心情,但卻不能真正體會一個父親的柔軟心靈,而且也不會試著去體會,因為那個階段似乎離我們還很遠,當然也不會聯想到我們自己父親的心情。因為相對於母親形象的多元,父親的形象大抵不脫堅強、嚴肅、少言、忙碌…等,是比較少和小孩有所互動的。

如果你也是這樣想,推薦你看張作驥導演的新片「爸,你好嗎?」。

導演無意於打破目前社會上對於父親的刻板印象,因為那畢竟是社會的現況,但導演藉著十段小故事,試圖挖掘在刻板印象後,不同父親的心情與不同父親的生活,雖然不能涵括各種面的父親,卻也提供我們一窺父親心事的機會。(下有討論劇情,要去看電影,最好不要先看)



(圖片摘自開眼電影網)



十段影片中,我最有印象的是<背影>,很明顯的這段是從朱自清的「背影」出發的,同樣是不懂事的小孩,與沈默卻關心小孩的父親,同樣是跨過月台為兒子送上食物,讓人感受不同時空下,同樣的父愛。而為了不讓小孩缺席畢業旅行,父親努力加班就是要把多出的開銷湊到,而小孩竟還不知足的想要數位相機,雖然被母親擋下,但兒子的心事父親了解,還是努力想辦法。更別提為了載兒子趕火車,看似從容的父親,其實比誰都急,以致於衣服、褲子都穿反了,就是騎鐵牛車一路衝,讓觀影者深怕昨夜還去加班的父親會不會有個萬一。

不過,也是為了和原來的「背影」比對,甚至為了描述父親為兒子心願的付出,斧鑿痕跡不免明顯了一點,不如其他段自然,尤其是”棒賽”那一段,雖然好笑,卻也有一點多餘。

不過我媽媽看這一段,卻想起以前的一位鄰居,他是開著鐵牛車賣水果的,常常他想用鐵牛車載他的小孩上學,卻被小孩嫌棄,即便不得以要坐,也是頭低低的,深怕被別人看到,一付覺得很丟臉的樣子。不懂事的小孩真是所在多有啊!

另外最讓人難過的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我怎麼捨得分離>,深陷工作壓力的父親,難得帶家人一同到海邊玩,但因為母親的疼愛、因為一時的疏忽,2位小朋友突然消失在大海中。心急的父親怕拯救時機稍縱即逝,不顧自己的心臟不好,奮力游向大海,希望能把他的小孩救回來。幸運的妹妹先被救回來了,已經些微不適的父親繼續走向大海,但在握到兒子的帽子的時候,心臟病發,悲劇發生,讓人不勝唏噓。

觀影後,我捫心自問,我能為了救一個人,即使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嗎?我有點遲疑。但為了小孩,父母的付出似乎是無止盡的。

另外,<心願>中,雖然在外是兇惡的大哥,在面對女兒時卻又是深情無限,特別是悔恨不能陪伴女兒而讓女兒出事,而流下悔恨的淚水;<期待>中,面對想要變性的兒子,一方面求兒子多考慮考慮,而在壓力下流下淚水,但在流淚後卻又諒解的對兒子表示,會幫他向媽媽解釋。父親啊,真是「男人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還有<往日的舊夢>,以及<鐵門>,讓我們看到不同的老爸爸,在兒女各自成家立業後,是怎樣面對孤獨的老年生活。

導演的手法不刻意煽情,只是很平實的講述十個關於父親的故事,但卻如此感人,讓人動容,電影院很多人的眼眶都充滿了淚水,就像坐在我兩旁的觀眾也是如此(一位是我媽媽,一位是不認識的),甚至出場時,也看到一位由兒女帶來的老太太在啜泣。我想大家都想到了他們的爸爸吧!就像我媽媽想到外公一樣。特別是片尾訪問了很多路人,讓他們對爸爸說出問候,更是讓人也會忍不住要講「爸,你好嗎?」。

ps: 今年國片的質與量都很不錯,由「爸,你好嗎?」打頭陣,接著有「陽陽」、「黃羊川」、「不能沒有你」、「野球孩子」、「尋情歷險記」、「帶我去遠方」、「街舞狂潮」、「聽說」、「2分20秒」、「臉」、「一席之地」,每部題材都不太一樣,絕對有讓觀眾感興趣的。不過,即便有這些好片,最需要的還是觀眾支持,因為政府只會做個聯合宣傳造勢大會,喊個再創去年「海角七號」、「冏男孩」奇蹟的口號,但卻不能給最實質的幫助-爭取上映戲院。去年的「海角七號」、「冏男孩」都是由外商發行,外商握有影城通路,所以幾乎台灣主要城市都能看到這兩部影片,也有耐性等他票房成長。但今年的國片幾乎都是國內的電影公司自行發行,所以放映的戲院奇少無比,大概只有三大都會才看的到,而且往往只有一個小廳,也沒有耐性等票房醱酵。所以呼籲台北、台中、高雄的朋友,趕快進戲院支持「爸,你好嗎?」,免得一個星期後就下片了。

1 則留言:

HuiYing 提到...

Juinwei,你好嗎:
拜資訊發達所賜,還是可以搜尋出來...
找了個時間看了電影,有些感覺和想法,想分享

這部電影很多橋段都讓我有所感觸,記得在"期待"(不曉得有沒有記錯)中,面對自己兒子將決定做變性手術的父親,訴說著自己在年輕時,不顧眾人反對,也要回台灣照顧自己的妻小,希望兒子藉此能體諒父親...,而父親自己躲在陽台獨自哭泣時,那一幕著實讓人心疼,而最後父親的決定是選擇接受....,這讓我想起,忘了那一部電影的一句台詞:"你必須接受他,否則你將失去他". 我想應該就是這樣的心情吧!!!!

而在"鐵門"那一段,讓我覺得很多人都是隔著一道門,一道牆在關心別人,在愛著別人這樣會不會遺憾更深???,.這一段與"原點"所傳達的個人覺得有點類似.看到這,你是否也會覺得讓老人家獨自居住有點於心不忍!!

還有"爸爸,不要哭",我覺得和我工作場景所遇到的許多狀況很類似。一個早婚的父親,沒有成熟到可以承擔生活的壓力與責任,而自己內心也有許多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他們就是另一個脆弱的小孩....

"阿爸的手錶"中,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話是"窮人沒有生病的權利"。
以前小時候,常聽我娘說,我二哥小時候是個磨人精,時常生病,而且算準準會在我爸發薪水的當天就來場大病,而我爹的薪水,也大半付給醫院,那時家中有三個小孩,會輪流生病,所以他還挺害怕的...,後來,我娘說的好笑,為了節省醫藥費,就餵我們吃什麼蟑螂 蚯蚓什麼的...,很妙吧!不過也突顯了窮人養小孩的無奈吧!

戲末,導演找了許多人對著鏡頭說"爸爸,我愛你!",感覺上女生大約佔了三分之二,大概女生比較容易將感覺說出吧!
而小朋友與年輕人在說這些話時,較多快樂開心的情感,而中老年人在談的時候,心理夾雜著許多複雜的情緒,感謝 不捨 遺憾 抱歉愛...,不曉得是不是就如同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知道爸爸的心情",好像人生要走過,你才知道生命有許多課題要面對,那樣的百感交集。

這部片,我覺得他帶給我們許多正面的回饋,而片中的親子互動,家庭關係,很貼近我們這些四五六年級生,因此,對我們而言心中容易產生共鳴。不過我個人覺得現在的家庭關係變化很大,單親 重組 隔代 外藉....,有著不同的樣貌,因此我更期待"不能沒有你",期待這部片,帶給我們不同的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