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爆炸的這個時代,你是用怎樣的態度來看新聞呢?特別是一則父親帶女兒在天橋上要往下跳的新聞。是像電影開頭的一堆工人,以父親敢不敢跳作為賭注呢?還是像我在某個網站上看到的留言,說牽托小孩一起自殺的父親最不負責?還是,在眾多新聞中,這一則新聞沒有那麼特別,無法吸引你的目光呢?不論如何,因為媒體從不在意,也不想在意,每一則新聞背後的喜怒哀樂、生離死別,作為讀者的我們似乎也習慣了,把新聞單純的視為紙上的鉛字印刷,一切冷冰冰的。但「不能沒有你」卻試圖扭轉這種態度,告訴我們一段隱藏在新聞背後的深切父女情。(下有提到劇情)
也許以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位父親的確不是稱職的父親,他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甚至沒有容身之地,還要帶著女兒去偷住港邊的倉庫,這一切在不知情的外人眼中,真的要為小女孩叫屈。不過,就如我母親的觀感,這個父親即使所有不多,卻是願意為女兒付出一切的好父親。
最好的證明就是在被迫分離之後,父親屢次懇求社會局讓他和女兒見面,卻一再失望,但終於社會局的人和他面談,因為小女兒有問題,從分離之後她拒絕和別人溝通。聽到這裡,父親痛哭失聲,他沒有向社會局的人說,誰叫你不讓我和她見面。他只是哭著為女兒辯護,說她一向很靜,她沒有問題。這一幕,盡顯父親對女兒的思念與愛護,那思念的深切,讓這一幕成為這部電影最感人的一幕,即便之後的回想,都會被這一幕感動不已。
當然,女兒對父親的愛也讓人動容,這不只是因為血緣,也不只是因為她是靠父親來養,而是她確實感愛到父親對她的愛。所以她會在父親問她為什麼都趴在船邊看著海裡,真的能看到爸爸嗎?她很自然的回答,「只要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就能看到了」。所以她會在公權力拆散她和父親之後,拒絕和別人溝通,而且一直持續,因為這份愛、這份思念,即便時間的流逝也無法沖淡。就算我不是當爸爸的人,我的心都為這份父女情深深觸動。
但父女被迫分離,以致父親想跳樓的悲劇,實是一連的陰錯陽差所造成的,真的要說,也不是那個人故意造成的。當立委的小學同學,沒有幫上忙,也許只是因為錯失時機,而且換個角度想,立委的真正工作似乎也不在此。戶政事務所和社會局的人,站在這一對父女的角度來想,固然很討厭,但也是依法行事,特別是多少家庭悲劇後,被罵的最慘的都是社會局,也許如果故事往另一個方向發展的話,他們反而要受到獎賞呢!
不過「徒法不足以自行」,也許也正如導演所說的,他想提醒大家要有「同理心」,多多試著對方的角度來想,不然就會像許多所謂的福利國家一樣,只因政府片面認為父母不適任而剝奪了父母/子女的天生親權,而造成了多少遺憾。還好,電影中女兒的無聲抗議終結了這段遺憾。在最後一幕的港口,父女無言而深情的凝望中,讓人欣喜找到了出口,不管未來如何,父女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安慰與希望吧!
後記:看完電影,才知我的法律知識太淺薄了,因為我也和片中的父親一樣,以為只要驗DNA後,就可確認父女關係,就能拿到監護權,沒想到全然錯了。果然,法律只保護懂法律的人,看來是該加強法律方面的知識。
星期一, 8月 24, 200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武雄好孤單。
靠著老舊的幫浦在渾濁的海水中,一個人維修船隻的無照工作者--好孤單.
騎著破舊摩托車,載著妹仔,從台灣的南端慢慢北上,沿途似乎也沒有什麼車子和他在同一車道上,這樣的無照爸爸--好孤單。
心中沒有答案時,望著天空的武雄--好孤單。
房子全毀,屋頂空出一大片天,看著天空變化,想著妹仔--好孤單。
不過這些孤單與煎熬,武雄都不曾流下眼淚。
片中他哭了二次,一次是在天橋上,妹仔被帶走了。另一次是社會局的督導對他說,妹仔已經二年沒有講話了...。這個爸爸沒有為自己的遭遇哭過,但只要別人輕輕地提起女兒,心裏所累積被剝奪的不平,對女兒的思念,就再也壓抑不住了。阿財哥唸了武雄,你怎麼那麼呆,明知道去社局/去校門口等沒有用,你幹麼還去...,想了想,要是我,我好像也會那麼呆吧!
親情/感情這種東西很微妙,一但是一種在彼此生命中流動過,交心過,不管當時的情況是好是壞,不管時間拉得長或短,當事人會不會都會想做些什麼?大學時在一所中途之家實習,認識了一位被家暴的院童,也是被社會局安置在那,也那住七八年之久,大概到了他十八歲必須離開那時,他打電話給我和另一位夥伴,說他想回淡水老家,去看他的家人,請我們陪同。到了淡水,尋著模糊的記憶,陪著他一同探訪,但景觀已變,而家人也早已搬離,他....找不到了。想想,即使曾經是那樣的傷痛,孩子還是會想和自己的過去和解。不知道是不是人,似乎就是這樣。
記得以前聽過一句話:幸福家庭的樣貌都很像,不幸福的家庭,原因千千萬萬種。我覺得妹仔很幸福,武雄生活很辛苦,心靈卻是滿足與充盈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