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19, 2006

061015 桃園國際歌謠節 – 壓軸演出

由於去年國際歌謠節的美好聆聽經驗,今年從暑假開始,我就一直期盼著第三屆的國際歌謠節。雖然日期比去年慢,但活動終於上場了。今年的活動是從巡迴各鄉鎮的小型客家歌謠表演活動開始,最後以三天的大型表演做為壓軸,而表演場地在桃園市的中正藝文中心預定地,交通更是便利。

本來是最後兩天都想參加的,但剛從山上下來,整個星期六都在恢復原氣(就是補眠啦),加上有些曬傷的皮膚也最好還不要接觸太強的陽光,所以就選在最後一天的晚上去聆聽。

第一場表演就很精彩,是林生祥(前交工樂團團長,以生祥與瓦窯3的團長)與其伙伴所帶來的客家歌謠。一上來林生祥就說了個很感人的故事:美濃在有一次颱風過後,路樹倒了不少,可是都沒有人管。然後有一位老人卻獨自默默的,一棵棵的把樹重新種下去,漸漸地感動了其他人,也紛紛加入種樹的行列,成就了美濃行道樹的佳話。據此,林生祥的朋友寫了一首詩:


種樹  種給離鄉的人



    
種給太寛的路面



    
種給歸不得的心情



種樹  種給留鄉的人



    
種給落難的童年



    
種給出不去的心情



種樹  種給蟲兒逃命



    
種給鳥兒歇夜



    
種給太陽長影子跳舞



種樹  種給河流乘涼



    
種給雨水歇腳



    
種給南風吹來唱山歌    


很感人的一首詩,配上林生祥的曲顯得更悠遠,彷彿你就在樹下吹著南風。這次林生祥帶來的客家民謠,雖然也有為呼應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為農民請命的精神而做的較慷慨激昂的「後生,打幫」,但其他曲風則較為貼近民謠風,而有一種較以往更純樸、更貼近鄉土的味道,加上描寫農村生活或問題的詞,不論是「蒔禾歌」中的農事描寫,或「有機」中不知如何證明有機的農人,又或是「目苦看田」中對土地的深情,宛如是帶著我們以歌聲去看看台灣現在的農村風情。最後一曲的「分美濃介情歌」,於平淡的歌聲中深藏中對故鄉的懷念,聽了讓人動容。今晚光聽這個部份就已是不虛此行了。

接著的一場帶來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帶來的是非洲奔放熱情的韻律。演出者是來自甘比亞的Seikou Susso & Allahlake Mandinka,以21弦的非洲樂器為主奏,加上活潑的節奏,似乎讓人感到置身在嘉年華或大型舞會,尤其一曲「母親 非洲」,我身邊不少小朋友都跟著擺動身體,而台下觀眾不分男女老幼也都熱情呼應演出者。可別以為呼應的是年輕人,不少呼應的很大聲都是有些年紀的人呢!我也很高興國際歌謠節能吸引各個年齡階層的人,或說各個年齡階層的人都能找到他喜歡的音樂。

接著又是台灣的表演者,而且這個組合(巴奈的歌+陳冠倩的琴+賀連華的佛朗明哥舞蹈)還滿有趣的,也是一種滿特別的演出型式。不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演出的曲目既沒有原住民歌曲,也沒有巴奈自己的歌,更沒有陳冠倩的歌,只有上半段的閩南語老歌,以及下半段的校園民歌。由於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所以唱和者眾,可說是全場一起享受歌謠之美。

最後一場是來自北歐的精靈,一出場最引人注目是一個她們很大的傳統吹奏樂器,不過我忘了名字。另外有趣的是,她們介紹在傳統北歐音樂中是不用鼓的,因為她們的祖先認為鼓會誘惑、擾亂人心,直到近代,她們才使用鼓。每首歌的主題都來自她們的傳說,比如說王子從海神中將愛人救回,只可惜我們聽不懂歌詞,不然多少可以更了解她的傳說。不過即便如此,那宛若從天而降的空靈女聲,加上北歐的特殊弦律,仍然讓人聽的如痴如醉。

音樂再好聽也有散場的時候,雖然意猶未盡,也只能打道回府。不過在騎車回家的路上,心中仍不斷響起今天晚上的音樂,好聽的音樂永遠不嫌多,期待來年的國際歌謠節!

PS.:由於場地交通的緣故,今年參與的民眾更多了,很高興老老少少的桃園縣民都能來享受美好的音樂。更希望及祝福中正藝文中心(包括流行音樂中心)能快點落成,讓縣民不只一年一次享受音樂,而是常常都能享受音樂。



(圖片說明:左上就是林生祥(左邊)及大竹研的表演;右上就是來自甘比亞的團體的主唱,手上拿的就是21弦琴,他可是邊演奏、邊歌唱、邊滿場跑,厲害得很呢;左下就是唱歌的巴奈及彈琴的陳冠倩;右下是來自北歐的精靈,最右邊就是很引人注目的傳統吹奏樂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