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0, 2007

趁著秋光南部行 之三 – 流離的平埔族 神秘的太祖

對於原住民的印象,老實說,是很表面而模糊不清的。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在提到原住民時,第一聯想通常是山地地區的原住民,如泰雅、布農等,或是東部濱海地區的原住民,如雅美等。但對於平埔族,只能說有聽過這個名詞,但平埔族和其他原住民有什麼不同,或他的歷史、特色等,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這一次的行旅對我來說,原先設定的目標僅在於探索惡地地形,而對於平埔族的太祖信仰,因為無知,所以並沒有任何的設定或期望。不過在第二天的行程後,似乎有那麼一點領會,不敢說對平埔族有所了解,但至少老師已為我開了一扇望向平埔族的窗。

首先老師帶我們一行人去探訪一分為三的大埔太祖,包括大埔大祖廟、圓富太祖廟及太歲元帥宮。乍聞太祖、元帥等名詞,其實一開始會覺得這是漢人的神祇,其至在圓富太祖廟中有貼了一張太祖的來源,寫到太祖是太祖元帥趙匡胤或是楊家將,而且還有籤詩等,如果沒有老師的說明,根本會覺得這是一間很普通的小廟,虔誠一點就向供桌上的神明拜一拜。殊不知,這些都只是掩飾,為的是不希望被人發現自己的身分,為的是在強勢文化下不被人瞧不起。所以太祖絕不是什麼太祖元帥,而是祖靈,原住民的祖靈;供桌上的神像也不是重點,因為那不是祖靈的休息處,祖靈的休息處在供桌下或牆角擺設的瓶子其中的水。不僅在圓富太祖廟有著種種掩飾工夫,其他的太祖也都有類似的掩飾:像大埔太祖就直接在廟旁另闢一個不起眼的小空間,以祭拜太祖,而附近的另一的太祖則託詞土地公,再再都顯示了在一個強勢文化下,要保有自己族群的文化、信仰是多麼不容易,尤其對於靠近漢人居住的平埔族,則更是難上加難。

以往對於原住民的受壓迫,我的認知是「閩南人趕客家人,客家人趕原住民」,也許這種認知太過簡略而有所失真,但大量的移民迫使平埔族人往山區移動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而此次探訪的內門平埔族,據老師的講解是從台南海邊遷移過來的大傑顛社,在受到眾多漢人移民的壓迫而轉往外門地區(今旗山),再進一步至內門。也許會奇怪為什麼不直接進內門,因為從現今的地圖看來,內門離台南比較近,但在那個時代,內門北邊的山丘多少造成了交通的阻礙,所以多從旗山進出,這也是為什麼旗山古稱外門。而遷徙至此的大傑顛社人及其他平埔族,一方面要適應較為惡劣的環境,一方面又要應付漢人的壓迫,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而與漢人混居,又不想輕易被人視穿自己的身份,才會有上述的信仰隱藏,甚至在個人居家中,有人是把太祖置於門後,這樣開門時就順勢遮住,而不怕被人看見。

但種種的退讓未必能換來較少的輕視與壓迫,尤其漢人對於土地的覬覦不曾少些,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平埔族也祭拜田頭太祖,希望藉著太祖的保佑,求得家園、土地的安頓。對此,老師也帶我們走訪了不少的田頭太祖,有就在路旁,像個小土地公廟似的;也有簡單用石頭、磚頭弄成的(三塊石頭式);也有在雞舍邊,鐵皮為頂的。這樣看來,內門地區的田頭太祖好像還不少。不過這樣看下來也不輕鬆,由此可想見田野調查工作的辛苦,想像老師之前的調查,真的是很花工夫!

最後在吃中餐前,我們到一家仍有祭拜太祖的民宅中探訪,一樣是拜祀壺,但主人,尤其年輕的一代,卻不清楚在拜什麼,只是遵循前人的規矩。看到這裡,有一絲感傷,也許平埔族的文化就這樣一點一滴消逝了。我也不禁想到我自己,對於自己族群的文化、習俗、傳承又有多少了解呢?而答案也是一樣不樂觀,似乎也在提醒我該做些什麼吧!



(圖片說明:上兩圖均為大埔太祖廟,乍看之下(左邊),大多數人都會認為主體是有香爐的廟,但真正的太祖在圖最左邊的屋簷下的小空間,右邊顯示的就是小空間中所祭拜的祀壺與鹿角;左中是圓富太祖廟,重點是供桌下的太祖;右中是道路旁的田頭太祖,遠遠看來很像土地公廟;左下是比較傳統式的田頭太祖;右下是邱家的太祖祠,以鹿角供奉,就如以前的原住民以獵物來當作祭品供奉太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