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06, 2010

100522-23 阿塱壹古道之旅 1 – 石門懷古

牡丹社事件(1871),可說是影響台灣命運的重大事件之一。至少可能因為日本人的進攻(1874),才讓清代開始重視對台灣的經營,才會有北、中、南路三條東西古道的開通,也才會開始對於東部的經營,而有了後續的一些事件,影響不可不謂非常之大。

琉球藩民墓
不過,牡丹社事件的真相究竟為何?我們現在接受的都是從漢人或日本人的觀點所寫的歷史,欠缺當事之一-原住民自己的觀點,而顯的有些撲朔迷離。

一般我們接受到的訊息都是:一艘琉球的船因為颱風,而漂流到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中,溺死3人,有66人登陸。幾天後遇上高士佛社的原住民,54人慘遭殺害,逃過一劫的其餘12人則在當地漢人楊友旺、楊阿才營救下前往台灣府,由清政府官員安排轉往福州琉球館。

而死亡的54人的屍首則被楊友旺及張眉婆、林碰獅等人合塚安葬於統埔村邊,也就是現在的琉球藩民墓。後來,民國67年,沖繩史家又吉盛清來台推動改修工作,直到民國71才完工,也立了一個感謝詞的碑文。而後來牡丹鄉更與宮古島結為姊妹市,希望能讓歷史中的衝突不再發生。
702
(圖片說明: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注意到大日本三個字和別的字有所不同,因為本來被刮掉,是後來又恢復的)



703
(圖片說明:墓身及墓身上的墓碑,墓碑的磚上清楚雕著楊友旺、林阿九及張眉婆的名字;右下,琉球藩民墓碑下方的文字,因為風化已看不清楚了)

704
(圖片說明:通往琉球藩民墓的路上還做有鳥居,路燈還做成砲的樣子,頗有巧思,環境也都維護的很好,不過這裡應該很少人來吧,至少觀光客好像都不會來)

石門古戰場
石門,在台灣有這個名字的地方,都一定是兩山夾峙,能通過的地方相較起來較為狹窄,利於防守的地方,而旁邊也通常會有一座石門山,像是石門水庫口由石門山和溪洲山所形成的石門,或是合歡山附近由石門山所形成的一個關口,再來就是位在四重溪旁,也是有石門山的石門關口。藉著地形的幫助,原住民在這裡抵擋日軍的攻擊。

到了現場,不管是逆流而上(下圖上方),或是順流而下(下圖下方),這裡都是最窄的地方。而這天賜的地形,正是四重溪在這一片的堅硬的沈積岩中,好不容易沖出的一個缺口。

705

之前,來這裡登石門山,同行的一位山友,一直問領隊石門古戰場在那裡,因為那時有個電視節目正好有到石門古戰場。結果經過老師說明,才知道這個狹窄的地方就是石門古戰場,而一般人要找的石門古戰場,只是有一座紀念碑,並不是真的古戰場。

站在真正的古戰場,紀念碑在遠遠的小山頭上。當初日本人攻不下石門古戰場這一條線,最後他們就從現在紀念碑的地方上山,走山路繞到原住民的後方,前後夾擊而攻破原住民的防線。

706

而石門山登山口旁的廢棄軍營,現在也改成了紀念館,詳述了牡丹社事件及其影響,想多了解的人,可以好好看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