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灣一直以來,都是北部的熱門景點,正因為她太熱門了,所以遊客都往那裡擠,週邊的一些小鎮就少有遊客造訪,即便以前內灣線全線都通時,其他小站也是乏人問津,大家都是直接到內灣了。九讚頭就是這樣的一個小鎮,雖然橫山鄉公所在這裡,不內灣吵雜,安靜、悠閒,是她給我的第一印象。
九讚頭,現在為橫山鄉的新興村。地名的由來為,在墾拓初期,這裡放眼一片蠻荒,只有一棵九讚樹屹立在土地上,辛勤工作的墾民,中午時總是相約到樹下用餐,同時藉此清點人數,以防有人走失,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被稱為九讚頭。
不過九讚頭其實已經是原住民(泰雅族)的領地了,所以墾拓當然不會那麼順利。當時的墾民多是客家人,面對來自於原住民的威脅,自然會開始祭拜守護神-三山國王。一直到現在,三山國王廟都是聚落的信仰中心。
今天剛好是農曆十五日,所以很多鄉民來拜拜,還有法事的進行,甚至還有輪值的鄉民準備點心讓大家吃,幸運的我們也被招呼一起用。特別的是有我的最愛,客家傳統甜點-漉湯(火齊),也有人叫牛沅水或牛汶水,而且他的做法和普通用類似單純白色的糌粑不同,而是加了艾草,像草仔粿一樣,增加一股青草香,又是另一種風味。
一樓主祀三山國王,而二樓則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
除此之外,國王宮還祀有義民爺,以及隨之發展而來的「奉飯」習俗。客家人通常是比較重視祖先的,尤其是那些為了保鄉衛民而犧牲的義民,特別得到客家人的崇敬。這崇敬更演變成對他祈求保佑,保佑村落的安全,保佑全家平安,保佑出外的遊子,特別是日據時代去做軍伕的。而這裡的義民爺,就像北埔的一樣,是從新埔請來的,所以有點來做客的意味。對待客人,當然是不能怠慢,所以要「奉飯」。和其他地方的「奉飯」不太一樣,其他地方的「奉飯」都是義民爺生日前一個月開始的短暫性活動,但九讚頭這裡的「奉飯」則是天天,由各鄰輪流,而且為避免有人臨時有事不能來,所以每天是安排兩戶來「奉飯」,以確保至少還有一戶來「奉飯」。對於義民爺的虔誠,由此可見。
(圖片解說:左上是義民爺牌位,下方兩張是輪到奉飯的村民正在擺飯、菜、碗、筷,右上是擺好的樣子,很豐富呢)
不僅如此,國王宮旁邊的古宅也是很有特色,值得一看。
雖然是典型的三合院,但大門這裡卻是雙層的,還滿少見的,至少我沒有見過。而因為大門在正中間,所以天公爐就稍微往旁邊移一點。而他們天公爐做成廟的造型,非常優美。
但不只國王宮有全台惟一的奉飯,九讚頭還有全台惟一的產婆廟-靈感堂。
靈感堂,又稱覡婆廟,這裡的覡婆並不是指巫婆之意,而是和客語中的產婆的發音相近。據傳之前在九讚頭,有一位助產士一生沒招嫁,以助產為樂,幾十年的生命裡,在鬼門關前救回不知凡幾的產婦和嬰兒。在她死後,因為沒結婚無法進宗廟,因此曾受其恩惠的人們便將她的香爐掛在樹林中祭拜,經過十餘年,庄民集資建座小廟讓她好好安身。聽說民國40年代,九讚頭及各地的人若是家裡有不好帶的小孩,都會前來參拜求平安,甚至是拜覡婆為義母,據說頗為靈驗!直到現在,只要到了農曆八月初一 ,覡婆娘娘生日當天,地方信眾便會準備「酒煮卵」前來祭拜。
而除了客家傳統的信仰,九讚頭還有天主堂。早期的天主教在閩南人的地區傳教非常不易,因為閩南人對於傳統神明的信仰讓他們很難改信天主教,甚至是會非常排斥的。而同樣被閩南人排擠的客家人,對於一樣弱勢的天主教,至少是多了一點包容的。尤其,如同上面所說,客家人是比較注重祖先的,所以只要能祭祀祖先,對於天主教的接受會比閩南人大一點。而為了易於傳教,天主教在這個客家村落也作了改變,允許信徒祭拜祖先,甚至還出現下面照片的宣導。
離開聚落中心,我們順著油羅溪,朝著山去,來到昔日客家墾拓村落和原住民的交界。客家先民除了依靠三山國王的庇佑,面對神出鬼沒的原住民,以及油羅溪可能的大水,創造了蟾蜍石的神話,給村落的居民加強信心。特別,蟾蜍是五毒之一,成精的蟾蜍當然更加厲害,自然能護佑村莊的後門囉!
(圖片說明:左邊及右上都是油羅溪風光,一往上游拍,一往下游拍;右下是蟾蜍石,不過我也不確定我是否拍對了,特別是這需要一些想像力)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九讚頭,對於這個村落,我非常喜歡。相較於九讚頭的純樸,內灣實在是太熱鬧了,每逢假日,老街上總是摩肩接踵,擁擠得不得了,而對岸的庭園咖啡,也是門庭若市,甚至更裡面的尖石都開起了這些庭園咖啡,像是薰衣草森林、數碼天空等。只是這樣的內灣實在看不出和其他以老街聞名的景點有何不同,每個人來了只是逛逛老街,買著不特別的特產。很少人會去看看木馬道、南坪古道等,只是躲在庭園咖啡圈出來的一小塊地,雖然放眼望去皆是綠,每一次呼吸都是新鮮的空氣,欣賞著人工園藝植物,自以為和大自然非常親近。與其這樣,還不如來九讚頭走走,少了喧鬧的人聲,緩慢的散步,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星期二, 6月 29, 2010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