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20, 2010

100522-23 阿塱壹古道之旅 4 – 礫石、海語、旅人

凌晨四點,漆黑的夜空中夾雜著些許雨絲,甚至在驅車前往古道入口時,某些路段的雨勢還不算小,讓人頗為擔心今天的天氣。不過,天氣對於我們的影響只是不能照相或不好走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以往利用這個古道的人,天氣的影響可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只是這些發生在古道的故事,已遺忘在時間的長河中了。

還好,下車開始要走古道時,雨停了,甚至太陽出來了,伴隨著艷紅的早霞,想起了「早霞不出門,晚霞晴千里」的俗諺,心中還是對天氣有點擔心。

722


但天氣這種事,再怎麼擔心也沒有用,還是把握現在的好天氣,趕快往前走吧!至少漁民早就出海作業了,我們也得加緊腳步了。

723

古早時代,阿塱壹古道運用上,有由北往南,要離開恆春進入台東的平埔族(馬卡道族),也有由南往北,要離開台東進入恆春的知本群人,民族的遷徒與融合早在荷蘭時期就在這條古道上展開了。而這次的古道行,我們採由北往南走的方式,也就是南田到旭海,雖然我們試圖追隨當年知本人的足跡,但環境已有所改變,心境更是大不相同,因為我們只是古道上的遊客,並沒有求生存、保生命的那種迫切與無奈。

走著、走著,很快的碰到了塔瓦溪口,現在是枯水期,所以地表見不到河水,只見大大小小的礫石,以及八八風災的遺跡-漂流木(下圖左上)。古道上的河都像這樣,從山裡流到海的距離非常短,坡度的變化頗大,很難留住水,所以枯水期只見乾溪一條,也有可能水小到只在底下流動吧!可是,一旦有較大的雨勢,很容易又把山上的石頭全部運送下來。送到大海的礫石,隨著浪潮又會被推回來,而當河水無力再將其送回大海時,就在出海口築成了一道礫石牆,如下圖右上和左下。

724

而這些溪河運送下來的礫石,就成為這一帶礫石灘的礫石來源,就如同西部河川所挾帶的泥砂,會幫許多沿海濕地補砂一樣,而塔瓦溪提供的礫石也成就了南田這一帶礫石灘的美景。

725

這一片礫石灘,堆積的礫石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非常高,也算是很難得的地景。如同上面所說,塔瓦溪等溪流提供了豐富的礫石,而海浪又拚命地將礫往岸上送,只是往岸上送的力量,比起海浪將礫往下拉的力量要大的多,所以遇到腹地較小的海岸,礫石就開始堆積了,堆積成了礫石崖了;再將不定時又有颱風等較大的營力,一層一層的礫石崖灘就此形成。

而海浪運送礫石的力量不僅形成這片地景,更營造了一種台灣其他海岸都聽不到的天籟。


注意聽,當海浪退下時,少了推力的礫石慢慢滾下而發出的聲音,這是惟有阿塱壹古道的礫石灘才有的海音。許多人把這個聲音稱海哭的聲音,這未免太過悲情了。與其這樣,我寧願把它想成這是海的低語呢喃。而這低語,我真想靜靜聽上許久,可惜行程不允許我這樣做。

伴隨著海的呢喃,繼續往前走,不需言語,品嚐那走在礫石灘上那不一樣的感受,享用那視覺、聽覺、觸覺的三重奏。

726

沒多久,我們就來到了觀音鼻。

727

圖中向海中突出的部份就是觀音鼻。以前利用古道南來北往的人,都是繞觀音鼻而行的,所以通過古道得要算時間,算準退潮的時間,海暫時讓出一條小路,勉強容人通過。不過近來,地形變遷、氣候變化,即便退潮時,還是無路可過,所大部份的人都是高繞而過。

728

面對高繞,先分好組,做好準備(上圖左上),然後一鼓作氣往上沖(上圖右上)。其實高繞不難,甚至有的單車騎士為了完成真的環島,還扛著單車高繞呢!不過比起高繞,我還是想繞觀音鼻,但轉念一想,也因為高繞,我才能站在制高點,看清這片美麗的海灘。

俯瞰海灘,成堆的漂流木非常明顯,而因木頭比重較小,所以被推的比較裡面。

729

高繞中途的小平台,正好喘口氣(上圖左上)。休息夠了,繼續往上攻(上圖右上),終於到了最高點(上圖下)。

到了最高點,開始在海岸灌叢裡鑽。比人高的灌叢,遮住了我們的視線,完全看不到海,若不是有前人遺留的路徑,走在灌叢裡,非常危險,很容易陷在裡面走不出來。但古人不採取高繞路線,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是現在我們踩的土地是大龜文王國的領地,這些人就站在這個高點,看看山下有人經過嗎?看看是否能下山帶點東西回來?也因此,最初利用這條古道的人可是心驚膽顫的。

730

穿出灌叢,開始往下(上圖左上),原來的海岸已不復見了,取而代之是古道南段的海岸(上圖右上)。往崖底望去,禁語海灘就在腳下。禁語,是因為趁著黑夜通過時,避免驚動大龜文王國的人。

731

來到最後一段了,準備下切到海灘了。

732

由此往北去就是禁語海灘及觀音鼻了。

733

雖然也是礫石灘,和南田段卻著些微不同。而旁邊的岩石更是默默訴說著年輕台灣島故事的一部份,泥岩、板岩、砂岩各有其過往,單斜、破碎的摺皺、以及表土層各自陳述其歷史,寄居蟹也來插一腳,告訴我們這裡的環境還不錯,至少這裡的寄居蟹還算幸福,不用拿保特瓶蓋當家。

734

早上的擔心還是成真了,開始下雨了。但老師的講解不曾停歇,我們的快門還是持續在動,只因這地景太迷人了。

735

接著來到古道南端最大的溪流,里仁溪(女仍溪),目前也是乾溪。但從河床的寬廣,不難想像水勢盛大時的模樣。

736

而這片河床常有越野吉普車出沒,往往是附近的飯店或民宿帶客人來玩的好地方,我們就碰到不少這樣的人。

737

終於走到終點,旭海。終於一償夙願,走了一趟阿塱壹古道。

738

旭海風情,曬魚乾,不知道是什麼魚。而我們在旭海的午餐,也是充滿了海味。

飯後,我們拜訪潘文杰的後代,談到了牡丹社事件,也談到了阿塱壹古道。對於台26線的興建,潘頭目到是持贊成的意見,至少這也是部份旭海人的希望,希望這個小村落能因台26線的開通,多一點觀光客。我承認我有點先入為主的偏見了,也許是剛才的礫石灘與大海的低語太迷人,所以我還是不希望台26線興建,除非它的興建不會影響現有的礫石灘及地景。至於觀光,除非旭海能建立吸引大多數人駐留的條件,不然即便興建公路,大多數還是呼嘯而過罷了,特別是由26線到墾丁是如此方便。

和潘頭目談完後,踏上歸途。心中期盼,阿塱壹古道還能存在下去,而我也終究會再來探你的。再見,一定要再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