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皮也曾做成布,還變成衣服,這件事對於我來說有點難以想像。雖然之前看過苧麻如何變成絲,再編成布,也看過香蕉絲的織品,但那些畢竟還是編織的成品。樹皮,不用編織,就能成為一匹布,這可有趣了,當然要來體驗一番。
目前在台東有兩個地方都在做樹皮布,一個是都蘭部落的沈太木頭目所重拾的傳統技法,另一個則是知本山野牧人加入了一點創新的樹皮木。今天我們先來體驗山野牧人的樹皮木,下次再去拜訪沈太木頭目。
要做樹皮布,當然要先有樹皮,而樹皮的來源當然是樹幹或粗的樹枝。但可不是隨便什麼樹都可以拿來做樹皮布,要有強靭的纖維,但又不能太難處理,構樹是一個相當好的選擇。所以就先跟著山野牧人一起去找構樹、砍構樹吧。
這位就是今天指導我們做樹皮布的帥哥。首先他先解釋為什麼要用構樹,以及如何選擇正確的樹材,比如說,雌雄異株的構樹中,做樹皮布要用公樹。
星期四, 7月 29, 2010
星期一, 7月 26, 2010
100717-18 台東部落收穫祭 4 – 風災後的太麻里溪及知本溪
星期五, 7月 23, 2010
100717-18 台東部落收穫祭 3 – 祝瑪拉拉佛史家族新頭目登基
台坂部落,這次好像已經是第3次來這個部落了,每年夏天來這裡看看部落的人,參加納貢祭,喝點橄欖酵素,好像已經是一種習慣了。特別今年,舊頭目的大兒子就要正式登基為頭目了,這當然一定要來恭賀。不過可惜的是,從達魯瑪克趕過來時,登基大典已經結束了,正準備慶祝餐會。
星期四, 7月 22, 2010
100717-18 台東部落收穫祭 2 – 東魯凱的收穫祭
大隊人馬跟著開路臀鈴聲,來到了祭場。祭場的中央當然是高有3到4層樓高的鞦韆架,真的很難想像這麼高的鞦韆架,不靠任何工具,僅憑人力就可以搭起來,太厲害了。現在綁著百合花的鞦韆,還纏住其中一個竹子上,沒有放下來。圍繞著中央廣場的是各家族的家屋、青年會所、司令台及來賓區。
雖然部落是很歡迎遠到而來的客人,但祭典畢竟是以族人為主,所以客人是被安排到來賓區,各家屋和祭場中央廣場,客人是不允許進去的。雖然也許會有人覺得不能近拍或不能參與,而覺得可惜,但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安排,因為我們來共襄盛舉,不代表我們能干擾這個祭典的進行,通常沒有這樣的管制,反而只看到一堆遊客往前擠,結果大多數的人都看不到典禮了,典禮反而被破壞了,我們也看不到真正的原住民祭典了。
雖然部落是很歡迎遠到而來的客人,但祭典畢竟是以族人為主,所以客人是被安排到來賓區,各家屋和祭場中央廣場,客人是不允許進去的。雖然也許會有人覺得不能近拍或不能參與,而覺得可惜,但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安排,因為我們來共襄盛舉,不代表我們能干擾這個祭典的進行,通常沒有這樣的管制,反而只看到一堆遊客往前擠,結果大多數的人都看不到典禮了,典禮反而被破壞了,我們也看不到真正的原住民祭典了。
星期二, 7月 20, 2010
100717-18 台東部落收穫祭 1 – 東魯凱的收穫祭 準備開始
每年七、八月的暑假,正逢許多花東原住民部落的祭典,不過許多部落的祭典都因為觀光原因或公家單位的介入,而淪為一種表演式的祭典,反而失去祭典原有的意義。還好,有些部落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檢討如何做到兼顧保存傳統與發展觀光,台東的達魯瑪克部落是個不錯的例子。
達魯瑪克部落是台東唯一的東魯凱部落,被周邊的卑南族部落所圍繞著,但這樣的環境反而讓達魯瑪克部落更為團結,對於保存傳統文化也是不遺餘力,每年舉辦的收穫祭就是一個了解他們文化的好機會。而且從下圖右下的收穫祭行事曆即可看到部落對於這個祭典的重視,不是只有觀光客來看的這一天,比如說青年團早在兩個星期前就集合為收穫祭集訓準備,包括有傳統歌謠、傳統服飾、拜訪傳統領域等,也有女青年的採藤,甚至還舉辦兒童營做傳承,由此即可看出部落對於傳統的重視,以及努力地傳遞到下一代。看著這個行事曆,還有聽到老師對於如何架設鞦韆架的說明,我還真想全程參與他們的收穫祭。
達魯瑪克部落是台東唯一的東魯凱部落,被周邊的卑南族部落所圍繞著,但這樣的環境反而讓達魯瑪克部落更為團結,對於保存傳統文化也是不遺餘力,每年舉辦的收穫祭就是一個了解他們文化的好機會。而且從下圖右下的收穫祭行事曆即可看到部落對於這個祭典的重視,不是只有觀光客來看的這一天,比如說青年團早在兩個星期前就集合為收穫祭集訓準備,包括有傳統歌謠、傳統服飾、拜訪傳統領域等,也有女青年的採藤,甚至還舉辦兒童營做傳承,由此即可看出部落對於傳統的重視,以及努力地傳遞到下一代。看著這個行事曆,還有聽到老師對於如何架設鞦韆架的說明,我還真想全程參與他們的收穫祭。
星期四, 7月 15, 2010
100626-27 新竹後山之旅 5 – 水蜜桃的誘惑
這次住的民宿,不是在熱門的司馬庫斯,也不是在另一個熱門的鎮西堡,而是在往這兩個地方路上的泰崗,因為上述兩個地方高名氣的吸引,會來泰崗住的人不算多。雖然前幾有一部泰崗的記錄片-水蜜桃阿嬤,稍微提升了泰崗的名氣,依舊不敵司馬庫斯和鎮西堡。不過沒有太多觀光客的泰崗,其實自有其風情,值得一訪,特別是這次住宿的巴浪民宿,讓我充份見識到什麼叫好客。
(泰崗部落中的泰雅傳統倉庫,有著防老鼠的裝置(下),顯現原住民的巧思)
星期二, 7月 13, 2010
100626-27 新竹後山之旅 4 – 竹60線的風情
星期日, 7月 11, 2010
100711 消暑妙方-桶后林道
忘記那一年,曾經之前的同事來桶后玩,那時借住林道入口的台電保線所,很難忘下午桶后溪溪水的清涼,晚上捉蝦的愉快,再再都讓我覺得桶后真是夏日的天堂。而且,第二天早晨獨自一人漫步在桶后越嶺古道入口一小段,雖然只是一小段,但古道的美已經讓人驚艷,我就下決心要來走桶后越嶺古道。不料,進入桶后都已從不用管制變成要管制了,我還沒成行,趁著今年夏天的空檔,來趟桶后消暑之旅。
一般走桶后越嶺古道都是從烏來的桶后走到宜蘭的礁溪,但因為宜蘭的雪隧塞車比較嚴重,加上古道宜蘭端沒什麼遮蔭,所以這次參加的登山社決定從礁溪走到桶后。不要以為礁溪走到桶后會很辛苦,其實路程才7公里,非常短,而且採取我們這個方向,幾乎都是下坡或平路,根本費不了什麼力,十分輕鬆的一段路。
開始走囉,一開始的遮蔭比較少,有點類似草嶺古道的感覺。
一般走桶后越嶺古道都是從烏來的桶后走到宜蘭的礁溪,但因為宜蘭的雪隧塞車比較嚴重,加上古道宜蘭端沒什麼遮蔭,所以這次參加的登山社決定從礁溪走到桶后。不要以為礁溪走到桶后會很辛苦,其實路程才7公里,非常短,而且採取我們這個方向,幾乎都是下坡或平路,根本費不了什麼力,十分輕鬆的一段路。
開始走囉,一開始的遮蔭比較少,有點類似草嶺古道的感覺。
星期五, 7月 09, 2010
100626-27 新竹後山之旅 3 – 復興煤礦
內灣早期的繁榮,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但為什麼幾乎要在山裡的內灣能繁榮呢?和其他有著類似風華的小鎮一樣,是靠林業與礦業而起家的。林業,這沒有問題,內灣派出所後面的小山就有木馬道,而內灣街上甚至也有林務局的林業陳列館,告訴你內灣曾有的林業風光史。但是,礦業呢?現在的內灣街上,好像看不到任何跟礦業有關的東西。
原來內灣的礦業,是來自尖石那羅的煤礦,其中最具的代表性的就是復興煤礦。那羅復興一號坑煤礦從民國40年開始開採,在當時復興煤礦所開採的煤礦,堪稱上好,需求量甚多,因此造就了載運煤礦的內灣支線的繁榮,因此越來越多人來到新竹尖石及橫山一帶,開始掏黑"金"夢!但到了民國73年,因礦脈枯竭,而封礦停採,也結束了這一帶的礦業風華。
復興煤礦停採後,很久一段時間是無人聞問的,直到最近,因為發展觀光的原因,地方才開始整理這個舊礦區。
原來內灣的礦業,是來自尖石那羅的煤礦,其中最具的代表性的就是復興煤礦。那羅復興一號坑煤礦從民國40年開始開採,在當時復興煤礦所開採的煤礦,堪稱上好,需求量甚多,因此造就了載運煤礦的內灣支線的繁榮,因此越來越多人來到新竹尖石及橫山一帶,開始掏黑"金"夢!但到了民國73年,因礦脈枯竭,而封礦停採,也結束了這一帶的礦業風華。
復興煤礦停採後,很久一段時間是無人聞問的,直到最近,因為發展觀光的原因,地方才開始整理這個舊礦區。
星期日, 7月 04, 2010
100626-27 新竹後山之旅 2 – 進入尖石
車行經過了嘈雜的內灣,我們進入了尖石。
尖石是泰雅族人的傳統領地,但是尖石這個地名,卻是早期和泰雅族人做生意的客家人所取的。來源的說法不同,有一說是這個地區有一座尖石山的記錄,因此而有了尖石之名。不過,這種說法流傳較少。
(圖片解說:北角吊橋,欣賞油羅溪風光的好地方,往山的方向看,可以看到一座非常尖的山,也許就是因為這座山而有了尖石之名呢!)
尖石是泰雅族人的傳統領地,但是尖石這個地名,卻是早期和泰雅族人做生意的客家人所取的。來源的說法不同,有一說是這個地區有一座尖石山的記錄,因此而有了尖石之名。不過,這種說法流傳較少。
(圖片解說:北角吊橋,欣賞油羅溪風光的好地方,往山的方向看,可以看到一座非常尖的山,也許就是因為這座山而有了尖石之名呢!)
星期四, 7月 01, 2010
100701 音樂中創新與傳統的平衡
上面這段影片的歌手,就是今年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的得主-曾雅君。非常年輕的她,總是以客語進行她的創作,曾贏得多項比賽的她,面對唱片公司邀約出國語唱片,還是一貫的堅持要出客語專輯,最後是父母自掏腰包幫她出了這張專輯。而因為得到了金曲獎,許多我的朋友,特別是客家朋友,都注意到了這個小女生,也驚訝於客家歌也這麼好聽,甚至在youtube的留言中,有網友留言像日本歌一樣好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