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13, 2010

100626-27 新竹後山之旅 4 – 竹60線的風情

山裡,天氣變化得快,早上太陽還很烈,下午雲霧就起來了,空氣也變得清涼多了。而我們沿著山路,繼續朝山裡去。

789

途中,老師讓我看看那羅部落的候車亭,候車亭造型是沒什麼特別,和一般的候車亭差別不大。但還保留當初愛國教育推廣的痕跡-「莊敬亭」,還是民國六十五年就存在,比很多人的年紀都大呢。在這裡看到這個,突然有種回到過去的感覺。



790

出了那羅部落,山路的兩旁最多的經濟植物就是竹子了,特別是這些地方坡度有點陡,都不適合種植果樹,那麼就種竹子吧!以往道路兩旁的竹子,只要綁個十字,再噴個紅漆,就表示這個地方噴過農藥,也就是這是私人擁有的,不過亂採啊!但這一套,在經濟不是很理想的現在已經行不通了,還是會被盜採,所以只能架起籬笆,增加進入的難度,試著擋住宵小了。

791

用過午餐,車子繼續爬升,回頭一望,那羅溪的蜿蜒曲折盡在眼裡。而那羅溪谷中的一大塊平台,就是剛才經過的那羅部落,從這裡很明顯的看到,為什麼那羅部落會在那裡?因為那裡攔截了那羅溪所挾帶的泥沙而堆積成了一塊平坦而適宜人住的平地。

一路爬升,我們來到了宇老鞍部,可惜正好起霧,不管是往新竹還是往桃園都沒有什麼展望。不過這也正是宇老鞍部的特色,霧多。不過如果沒有霧的話,這裡是遠眺新竹的好地方,特別看夜景很不錯。除了夜景,這裡有幾家餐也很不錯,值得來。但之前對於宇老的印象也就是這樣了,從沒想過其地理上的意義,原來宇老是個重要的河域分界,我們已經從剛才頭前溪流域的那羅溪,到了大漢溪流域的玉峰溪。

792

過了宇老,就一路往下了。很快的來到了田埔部落的上田埔,以往在這條路上從來不曾駐足這個小社區,因為我們急著去霞喀羅步道或司馬庫斯,對於沒有名氣的田埔,我們不了解也不曾試著了解,頂多偶而停駐買個高麗菜吧。知道嗎?小小的上田埔就有三個教堂呢!

793

車續往前行,來到了下田埔(上圖左上)。繞個彎,遠遠地看下田埔(上圖右上),更能清楚看清其地理位置,如同上圖左下,上下田埔之間其實並不遠,只是剛好被一座山壁擋著,彎過一個大彎就到了。而在彎路附近往下走(上圖右下),可以看到一片田地,即黃色圓圈圈住的部份,則是田埔部落以前的所在地。在那個時候,這條縣道還沒有開拓,所以沒有交通上的考量而居住於此,但當這條縣道開通後,考慮到交通及人口,部落搬家了,但舊部落的田依舊保留著,族人還是回去耕種,但我看這坡度還滿陡的,他們是怎麼上下的呢?

其實時間再往前推移,這裡是沒有什麼集中居住的部落的,這是因為不像以農耕或捕漁的民族需要集中居住以互相幫忙,泰雅族以打獵為生,每個家庭擁有自己的獵場,互不侵犯,因此各家分散而住,是個散居的民族。但在日本統治時期,為了方便管理,將散居的泰雅族人集中起來,強迫他們居住在一起,就是所謂的「集團移住」政策,也因此,形成了今日所見的很多泰雅部落,就像剛才經過的田埔,或是等下會到的秀巒、泰崗等。經過這樣的強迫轉變,加上許多林地被收為國有,泰雅族已經回不去古老的生活方式了,現在的族人只能以種植蔬菜或水果來維生。

794

過了田埔,若隱若現的玉峰溪更明顯了,蜿蜒的河道、清澈的溪水、以及古老的節理與層理,交織成一首地質與水的敘事曲。聽不懂這首曲子的人,只能看著像船首的那一片岩壁,說那是軍艦岩,很不幸我們幾乎都是這一類的,只能藉著老師的解說,稍稍領悟那頑石與流水的美。除了遠觀的美,還有可以近距離享受的溫泉,因著流水與砂石的沖刷,而使得溪邊的露頭得見天日,便宜了我們,就像即將經過的秀巒溫泉,這也是為什麼尖石這一帶的溫泉多在溪邊的原因。可惜,我們趕著進去,沒法多享受啦。

795

7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