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7月 15, 2005

我們的農田 休耕到廢耕

在明華老師的課程中,提到雙溪梯田目前多已休耕,嚴重重的甚至已是廢耕,已看不出原來的梯田的面貌了。也許課堂上的我們只是可惜水生植物的家消失了,但背後其實隱藏了更大的問題,我推薦大家看一看中國時報最近做的一個專題報導 – 休耕啟示錄(連結見文末)。

以往,對於農業不是很關心,我還以為只有在缺水的時候,才有所謂的休耕政策,卻原來為來因應WTO的衝擊,並減少稻米的產量,休耕政策已持續了好一陣子。但消極的休耕政策與毫無管理農村土地政策,卻為台灣土地帶來了危機,包括了:

- 休耕土地被濫挖、回填垃圾等,可怕的是回填了有害廢棄物。
- 農業技術的斷層,甚至是農村人口流失的加速。
- 長期的休耕,加上農藥的濫用,地力無法得到休息,甚至更差。
- 當然連珍貴的水生植物也隨著瀕危或消失。

看著這些報導,心中有著一股無力感,尤其自己好像什麼都不能做,只能眼睜睜看著台灣土地的淪落。雖然我不是那些土地的擁有者,也許感受不如他們深,但還是有著心痛的感覺。而且我自己認為,在在工業發展到極致,或資源用到一定的程度時,農業才是人們最該重視的。

不過還好有些有心人早就已經為這塊土地付出心力,用行表現出真正愛台灣的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苗栗大湖鄉芎蕉坑的十位農家,在民國八十六年簽下一紙協議堅持不賣地,在很多人希望藉著自己的地發財的現在,這真的是很難得的事,尤其在簽約典禮上,簽約農家古政業簡短而發人深省的話語:「我只希望美美的山、好好的水可以保留下去,留一塊土地給我們的子孫」。真的令人很感動。而且很高興的是,這個協議走過了眾人的不看好,已經八個年頭了,希望他們繼續下去。

令人感動的還有,台灣還有很多農會是真的在幫農民,而不是我們印象中地方利益的分贓處。很高興斗南農會的創意與用心,成立代耕中心,讓農地有所利用,並成功打響斗南三寶-「牛蒡、馬鈴薯、胡蘿蔔」,而且成功進軍日本;也很高興富里農會的努力,讓台灣米也能反攻日本市場。我想就如同工業界中,很多所謂夕陽產業加上新的技術與創意,其實獲利比所謂高科技產業還好,農業也是一樣,也需要新的想法與技術。

我想很多上班族的夢想,都是在退休後,能住在一個很乾淨舒服的環境,甚至是種點東西,包括我也曾這麼想。只是如果現在的農村土地政策沒有改進,又沒有有心人的努力,說不定到那時也沒這樣的地方讓大家圓夢了。所以雖然我們不是農夫,但我們還是可以貢獻我們微薄之力,比如關心農地政策,支持本土(有機)農業,出去玩時盡量住當地人開的民宿等。否則什麼都不做,可能關於退休的夢想就無法在台灣實現了。


推薦閱讀:都出自中國時報
7.10 「休耕啟示錄」專題 農地變膿地 台灣瘌痢化
休耕政策捨本逐末 農村慢性自殺
7.11 忘掉蹂躪 荒地耕出希望
7.12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三 代耕救荒地 打造外銷三寶
7.13 農家不賣地 留子孫好山水
休耕演唱會 另類文化反思
7.14 環境補貼 農地找到春天

沒有留言: